论化学教材的合理使用_合理使用论文

浅谈化学教材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教材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策略,将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因此,如何用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教师要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改变观念,从“教教材”发展为“用教材教”,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巧裁剪、巧设计、巧补充,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如果教师能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拓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第三专题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完教材上提供的“以HCl、溶液为研究对象,结合酸的通性,应用实验对照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是弱电解质”后,学生就会得出弱电解质在水中没有完全电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紧接着,应用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如,人体在输液时会稀释血液,为什么不会使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太大的变化呢?饭后不能大量饮水,否则会引起胃胀、消化不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有动力、有活力参与教学活动。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材中的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材料,以促进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教师要注意适当延伸教材,为教材注入充满时代新鲜气息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时,苏教版《必修2》是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一个简单的实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等浓度盐酸反应”,从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笔者增加了实验设计与实验演示。

问题1:碳酸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可以用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来表示反应速率。那么,能否用反应物质量的减少来表示反应的速率呢?若可以,怎样设计实验?

问题2:对于有能量与气体压强变化的化学反应,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描述化学反应速率?

这些设计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还可把研究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实验仪器和研究思路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根据教学实际,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文本教材本身的局限,教师在使用上不可能完全通用,这就得根据实际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教材中的知识点,哪些是“不学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知道的”,哪些是“需要教师作讲解的”,哪些是“学生感到很费解的”,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苏教版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编排了与《必修2》中相同的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简单实验。教师若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不可能会有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的建议是: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设计一组或几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而找准教学的起点。

三、为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导率传感器实验,引导学生建立电解质强弱概念。

实验一:用等浓度稀硫酸滴定0.1 mol·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电导率的变化。教师演示实验,现场生成如图1所示。

实验二:用等浓度稀醋酸滴定0.2mol·氨水溶液,观察电导率的变化。教师演示实验,现场生成如图2所示。

问题1:用等浓度稀硫酸滴定0.1 mol·氢氧化钡溶液,为什么导电能力先变弱,后逐渐变强,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问题2:用等浓度稀醋酸滴定0.2mol·氨水溶液,为什么导电能力变强,请写出离子方程式,并说明哪些因素导致导电能力变强,哪些因素导致导电能力变弱。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可以取生活中用于食品防腐的“脱氧剂”进行探究。

问题:设计实验证明“脱氧剂”中可能含有还原铁粉、碳和氧化铁等。

学生:用磁铁证明黑色物质是铁;用硫酸溶解“脱氧剂”,可以证明红色物质是氧化铁;用硫酸溶解时发现还有一些黑色物质不能溶解,说明“脱氧剂”中还含有碳。

由此开始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引入伏打发明原电池的一段史料。在1800年前后,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伽伐尼在一次用手术刀剥去青蛙腿外皮时,刀尖触到了蛙腿,发现蛙腿抽动了一下。他对自己的偶然发现,开始继续探究,由此产生了与伏打的争论。伽伐尼认为电流起源于动物神经,伏打认为一系列双金属在液体中的接触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即“生物电和化学电之争”。

提出问题,引发猜想,动手实验。

①用Cu和Cu连接蛙腿,动手实验;②用Zn和Cu,不用蛙腿,用酸性湿纸、湿布、湿海绵连接电流计等做实验;③一大堆Cu片和Zn片交错垒得很高,在每一对Cu片和Zn片之间,都加入用盐水浸湿的硬纸,用导线若即若离地靠近或接触时,产生出强大电流放射出的明亮电火花(伏打电池的雏形)。

四、使用教材注意的问题

1.以核心内容为基础

在新科技、新信息、新成果、新思想日益增加与多样化的社会里,严选、精选教学素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典型、有趣、优质的素材对于学生在既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顺利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素材的选择必须遵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所选素材应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核心内容得不到落实,整个教学就会落空。

2.符合学生的能力

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已有生活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对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3.倡导探究学习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内容,设计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的活动方案。

4.授课内容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根据课程标准,适当安排一些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对于各种教材,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授课顺序,以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标签:;  

论化学教材的合理使用_合理使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