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公民参与新闻报道的渠道,降低了公民参与新闻生产的门槛,为公民新闻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微博因使用度高、用户范围广而成为网络时代下公民生产、传播新闻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公民新闻使得公民话语更加畅通、表达方式多元化,反映出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公民素养及其媒介使用素养的差异,微博时代下公民新闻也存在着内容虚假、浮于表面等现象。因此,探究微博时代下公民新闻的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公民新闻本身出发,明确其概念,总结出微博时代下我国公民新闻的传播形态,并为对微博能否成为公民新闻传播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微博时代下公民新闻的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微博 公民新闻 民主参与
一、公民新闻的定义
“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伴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国内外学者对于公民新闻的界定众说纷纭。
公民新闻中的“公民”,特指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参与媒体运营的普通人。美国自由交流信息与新闻故事网站的负责人菲尔•诺布尔认为,“公民新闻”的基本理念则是“每位公民都是新闻记者”。[1]
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提出,公民新闻是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公民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发布、传播新闻。这些工作可以由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多人共同完成。这不仅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新的新闻素材和新闻话题,也能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一定的核实、补充和验证。[2]
国内有学者韩鸿认为公民新闻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这些公民或者是通过现代科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递给大众媒体的目击证人,或者是自己通过自营的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小众媒介经营者。[3]
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媒体专家郭涛将公民新闻定义为: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体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如此定义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包含个人通讯工具),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向全社会发布、传播的非专业的新闻报道方式。笔者认为,公民新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从主体上看,公民新闻的生产主体是公民,也就是说,新闻的收集、发布、传播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公民完成。第二,从内容上看,公民新闻的报道内容一定是含有信息和价值的新闻,而不仅仅是公民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第三,从传播渠道上看,公民新闻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微博、博客、播客、网络论坛等新旧媒体渠道。第四,公民新闻具有公共性,关注的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因而公民新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共事务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点也被视为参与式新闻与公民新闻的区别,公民新闻都是参与新闻,然而只有报道、议题涉及公共利益的新闻才能算是公民新闻。
二、微博语境下公民新闻的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通过与网络论坛、微博等其他公民新闻传播形态的比较,笔者总结出微博上的公民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发布的门槛低,新闻传播主体大众化
传统的博客和网络论坛都有一定的发文标准,博客或者网络论坛的作者要完成一篇文章,需要满足博客和论坛对标题、字数、排版的要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需要掌握与文章所涉及行业有关的知识,这就使得一大部分公民对生产公民新闻望而却步。因此,从准入门槛上看,博客和网络论坛并不是最适合普通大众发布传播新闻的平台。
相反,微博在使用上更具简捷性和灵活性:140字的内容上限降低了对信息传播者在文字素养上的要求;发布微博的用时较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见闻、感想;对所发布的内容、主题不加限制,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或看法;相比于侧重文本内容的博客,微博具有强大的多媒体性,它不仅可以输入文字,也可以加入图片或视频链接,更容易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2.传播即时、快速
相对传统的博客或者网络论坛而言,微博在即时性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手机等掌上互联网终端的加入,微博脱离了博客和网络论坛对上网设备的依赖,信息推送的过程可以用手机轻松完成。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生产、传播微博。这是之前的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没能实现的。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微博消息的传播更像是裂变式的传播,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是任何一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微博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博主发布的微博被关注他的粉丝看到,这是一个一对多的传播过程。另一种是粉丝觉得这条微博有传播的价值或者自己有传播此条微博的需要,于是通过转发实现对该条微博的二次传播,这个传播的叠加过程使内容的影响力成倍扩大。在 2008 年孟买枪击爆炸案的袭击过程中,每 5 秒钟就有 70 条目击者的微博,这有力地印证了微博传播的即时性。
3.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的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单一且固定,信息通过媒介由传者直接流向受众。而在微博的传播中,用户可以搜索与自己关注同类话题的人并关注他们,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所关注人的微博,自己发布的内容也会被所关注的人看见,这就使得信息在传受双方中得到充分的流通。
同时,微博中的评论功能使得阅读到微博的受众能够充分参与到该事件的反馈中。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微博使用者通过王宝强的微博获取了王宝强妻子出轨的相关新闻消息,同时发表评论与新闻当事人互动,全面了解了王宝强事离婚事件的细节,并且通过这种互动对王宝强表达了支持与同情,而进行转发也促使新闻在微博场域中不停扩散,推动着王宝强离婚事件为更多的人知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传播信息碎片化
微博公民新闻拥有着丰富的信息来源,即时更新的频率,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些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方面满足了信息时代下人们高效阅读、传递信息的需要,迎合了广大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满足了公民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微博文本内容短,传播内容更新快,条数多,这就造成了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从而导致了微博中的公民新闻信息的碎片化。
三、透过微博语境透视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动力。借助于微博平台的公民新闻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的话语更加畅通、表达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新闻内容虚假化 、浅表化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同时,微博上所发布的新闻也具有深度不够、浮于表面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主要可以从微博的固有特性和公民自身素养两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强,准入门槛低,这在保证公民充分参与度的同时却难以保证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深度;微博传播速度快,信息已经发布,就可能有上千万人同时评论、转发,造成假信息的扩散。其二,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大众,他们发布、传播信息的主要出发点是基于好奇,由于新闻素养和媒介使用素养的缺失,他们所生产的公民新闻往往存在着内容虚假、浮于表面等问题;同时公民新闻的
生产、传播过程中缺少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角色,公民记者生产出的新闻得不到核实,这就使得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度难以保证。
女大学生无疑是中国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弱势群体,从女大学生失联到女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女大学生受到侵害的新闻层出不穷。造谣者正是抓住了公众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造谣生事。2016年11月12日凌晨,微博上出现了“海师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的新闻,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转发扩散。随后,记者调查发现此事纯属谣言,而海南师范大学校方也强烈要求追究发帖人的责任。
2.网络暴力滋生
微博为网民的各种思想观点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但各种思想在交流、碰撞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引发网络暴力。由微博上的公民新闻扩散引发的全民舆论狂欢是病态现象,它麻木受众沉迷于网络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思考,对现实社会充满敌意。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其《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医院,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的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4]
四、微博传播背景下公民新闻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升公民素养,包括基本道德素养和媒介使用素养
在微博时代,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公民是发布公民新闻的主体,他们可以自由的发布、接受信息,可以影响传播效果,既可以通过转发实现新闻的大范围传播,也可以通过停止转发或者举报虚假信息等终止信息的传播。因此,公民的媒介素养会对公民新闻的生产、发布、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提高公民自身素养对于促进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提高公民自身素养,首先要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 ,包括遵守网络平台的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隐私,不发布、传播谣言等,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生产出的新闻要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仅仅出于好奇而发布新闻。
提高公民素养,还要提高公民的媒介使用素养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发现新闻体裁的能力即新闻敏感,采写、编辑新闻稿的能力,还包括对媒介设备(相机、摄像机等)的使用熟练度和专业程度。
2.通过建立辟谣机制和舆情监控系统强化把关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性较强的互动平台,虽然没有固定的把关人的角色,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把关。比如建立舆情监控平台,让平台的舆情监测技术与用户参与信息相结合,从而快速准确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一话题、某一事件的舆论倾向。
新浪微博自2011年建立的“辟谣联盟”目前已有数千人参加,承担着净化网络环境的重大职责。类似于“辟谣联盟”的更多辟谣机制应该被建立,在微博上出现一些虚假信息时应当启动辟谣机制,通过权威人士在微博中传递正确信息,来制止谣言的进一步散播。
3.与传统媒体聚合,弥补微博不足
微博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性强等特点,但同时,传统媒体在整合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报道等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就报道新闻事件来说,促进微博与传统媒体的聚合,能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传统媒体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其视角局限,发动公民记者的力量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多方位和多角度,使报道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与传统媒体结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解读事件,呈现出更有价值的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孙坚华:《德拉吉报道与崛起的新媒体》,载于《新闻实践》,2016年06期.
[2]参见蔡雯、郭翠玲:《“公民新闻”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载于《新闻战线》,2017年9月.
[3]韩鸿著:《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03期.
[4] [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年.
作者简介
段鑫域,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产业。
论文作者:段鑫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1
标签:公民论文; 新闻论文; 素养论文; 信息论文; 媒体论文; 内容论文; 媒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