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邳城镇中心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作者认为只有立足学生经验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以生动的情境,唤醒原有“生活经验”,作好认知铺垫;二、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设桥梁,促进知识建构;三、借助动手操作,丰富“感性经验”积累,巩固当前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生活经验;知识建构;思维碰撞
好比登山需要凭借脚下的台阶一样,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并能够用之于实践,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的。学生先前的经验认识或正在获取的经验,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来说就相当于台阶。只有立足学生经验认识,才能发挥“台阶”的作用,学生才能够“拾级而上”,去掌握与运用新知,解决新的问题。
一、以生动的情境,唤醒原有“生活经验”,作好认知铺垫
小学数课堂教学的导入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创设来实现。有了鲜活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比如,在我校举行的一次教学观摩研讨课上,一位教师执教《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创设情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她利用媒体呈现出了一幅小朋友野餐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中每种食品的数量;然后,抛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将4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位学生分得多少?②将两瓶纯净水平均分成2份,每位学生各分得几瓶?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反馈之后,执教者强调了“平均分”的概念,即每份分得同样多。接着进一步讨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位学生分得多少?结合生生之间的交流,引出了“半块”的概念。此时,执教者则启发学生思考:每位学生分得的苹果、纯净水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难不倒你们;而现在“半块”蛋糕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围绕此问题生生、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执教者运用媒体相机映示:“认识分数”,探究分数的序幕趁此拉开。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小朋友野餐分食物。此情境的创设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初步走近分数,作了认知上的铺垫;二是促使学生借助“表达平均分的结果”这件事,让学生明白有时“平均分的结果”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达已经不行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扩展数的概念就成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学习分数的内在动机就自然而然地得以产生。
二、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设桥梁,促进知识建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直观性与生动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直观的演示。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设起认知的桥梁,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感悟与理解,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这个公开课堂上,执教者在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之后,完成了如下的知识建构“三步曲”: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在其中第一个环节,执教者主要完成例1的教学,达到“直观感知,促进认识”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示蛋糕图,引导学生思考:蛋糕被分成了几份?“半块”是其中的几份?交流、反馈之后,执教者进行小结:“‘半块’就是2份中的1份,可以用1/2表示。”接着,继续追问:“这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一份怎么表示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执教者在图片上相应的位置板书“1/2”,并介绍它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并要求学生练读、练写。
在上面的探究活动中,“半块”当属于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而“1/2”则是对这一生活经验加以“数学化”的结果。执教者通过直观演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巧妙地架设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样的精心设计,正体现了执教者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而正因为有了这种“经验”意识并加以强化与运用,所以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与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借助动手操作,丰富“感性经验”积累,巩固当前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尖。此言强调了动手对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多多动手,借助动手操作,丰富“感性经验”的积累,进而巩固当前的认识并使之走向深刻。
比如,在上述“三步曲”第二个环节,执教者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试一试”,旨在借助动手操作来拓展学生的认识。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要求学生通过操作表示出这张纸的1/2。这一任务激发了学生尝试的热情,他们先操作后交流,展示着自己采用的方法。执教者相机抛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同学的折法是不一样的,涂色部分的面积也不一样,可都是这张纸的1/2,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通过交流,学生形成共识:不论怎样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在学生对1/2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执教者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4和1/8,并理解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执教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归纳: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还能想到什么?此问题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上面的教学活动,借助动手操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同时由认识1/2到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进行了分数外延的拓展。这样的拓展对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执教又完成了两个重点任务:“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同样采取了自主操作、交流分享的教法。通过判断与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以下两点:(1)如果“分”了,但不是“平均分”,其中的每一份则不能说是“几分之一”;(2)同一张正方形或圆形纸片,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比如,1/4<1/2,1/8<1/4。
总之,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促进了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初步建构,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作者:张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学生论文; 经验论文; 几分论文; 情境论文; 平均论文; 分数论文; 操作论文; 《成功》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