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爱情的白面馍
李阳波
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个时代,紧缺的物资都要凭证购买,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粮油食品。票证对于新中国70年发展变化来说,称得上是时代变迁的最佳见证。
虽然至今未中过一毛钱,我的情绪倒也没什么大的起伏。毕竟只是动动手指,也没付出多大成本。只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穷鬼)的形象而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跟着父母下放到一个“三线”工厂。粮食供应就要受地方农业的影响。1974年,当地的麦子成熟时,恰逢连阴雨天,来不及打的麦子都浸泡出了芽。
“无规矩不可成方圆”。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三严三实”及“自律准则”“处分条例”等就是最好的规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巨贪,往往就是从贪小便宜步步为“盈”“炼”成的。“易鱼”类似事件的严肃处理,体现的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遏制由量变到质变。“好规矩”需善始善终,严要求产生好成效,严管理养成好习惯,严标准才能得民心。杜绝“易鱼”类似案例发生,打虎学武松拳头要硬的同时,拍蝇力度亦不能松。
这种发了芽的麦子打成面粉后十分难吃,蒸熟的馍会粘牙齿。在供应这种面粉的日子,人人都自然减少了食欲,节省了不少粮票。别看表面上粮票是无价证券,但在那个时代用途很大。常常会有农民捉鸡或挑鸡蛋到我们这来,用鸡和蛋跟我们换粮票,有时一斤粮票可换好几个鸡蛋!
结果女友下次来,还是没吃到白面馍。那天的白面馍我放了三天舍不得吃,发霉了,不得不扔掉。不过,那天的十里送馍也没白送,女友看出了我的真心,再也没说过要和我分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早先一直变相当货币(换鸡蛋、塑料制品等)流通的粮票,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尔后,油票、肉票、煤票等也都相继取消。市场上的物资与日俱增,眼看一天比一天丰富,给人的感觉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记得那时我好不容易到手的“商品粮”,没享受几年就作废了。实不相瞒,当时我还真是很失落了一阵子呢!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资收入增加,尤其儿子媳妇都就业后,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改观。表现在餐桌上,每顿不是鱼就是肉。什么鱼丸子、肉丸子等“奢侈品”,以往只有过年时才有可能吃到的,现在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享用。
我听见女友回应道:“等我下次来吃吧!”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读中等专业学校时,许多男生的粮票不够吃,就只有厚着脸皮找那些长得秀气的女生要,有时则提出帮女生每天打开水以换取粮票。这样的“交换”倒成全了许多姻缘,留下许多佳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我所工作的地区主要生产杂粮,所以食堂里几乎天天供应的都是杂粮馍。当时,我正好谈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工作的地方离我们厂有上百里路。每逢星期天,她都要乘车来看我。在我们交往的半年时间内,她每次来都是吃杂粮馍。有一次,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到你们这里再吃不上一顿白面馍,我就和你吹!”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赶去火车站。那天,我因工作之故,没去送她,等到中午到食堂吃饭,发现食堂这天供应的居然是白面馍。我看了看表,发现离女友开车的时间还有半小时,我赶紧买了几个白面馍,骑上自行车往火车站赶。可我刚到火车站,火车正好开动了,我大声喊着女友的名字,她听到了,头探出窗外,我举着白面馍朝她挥道:“我给你送白面馍来了!”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年轻人每天都会被海量信息裹挟着,诱惑着,支付让自己变得更贫穷的消费。而“我之所以穷,完全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给了过得紧巴巴的年轻人们一掷千金的理由和勇气。从这个角度看,“隐形贫困”的泛滥不能单单用年轻人攀比过度,爱慕虚荣来概括。
因此,家里再也没有人盼着吃顿好的了,办年饭也变得格外省事,只需比平常多加两样菜就行,再用不着劳神费力去搞那七大碗八大盘了。
传感器固件,其功能相对较少,主要功能有光信号采集和数据传输,采用无系统设计,对于数据采集使用DMA自动循环方式。具有结构紧凑、容量小、效率高、稳定等优点。
2016年末,母亲去世。我们清理她的遗物时,居然发现还保存着几百斤粮票。想起那个年月,母亲格外节省,就连掉在地上的一粒米饭都要捡起来吃掉,今日忆起,唏嘘不已!
回首望,不过短短几十年,实乃翻天又覆地。饥与饱、吃饱和吃好的沧桑变化说明一个道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否,其实关乎这个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作者系江苏丰县市民、作家
标签:鸡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