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黑龙江;乡村文化;对策建议
1 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宏观环境下乡村文化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乡村振兴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而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占据地位【1】。先进的乡村文化,不仅有助于健全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村民的个体综合素质,营造秩序井然、长幼有序的淳朴民风,而且能够滋养乡村文化的内涵,引导村民自觉肩负起建设乡村、保护乡村生态的责任,为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同时,乡村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村民的乡村生活,使村民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凸显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2018年在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繁荣兴盛农村乡村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将乡村文化建设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在意见中指出了乡村文化开展乡村文明建设的四个方向,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的道德素质;二是发展天生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通过农村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发展,集成与发展乡村文明;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市场,加强乡村文化的监管;四是实施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井然有序的乡村文明秩序。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意义,即丰富农村文化业态、传承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等【1-2】,将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了乡村振兴建设的突出位置,为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
1.2 微观环境下乡村振兴建设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深入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围绕顶层设计、硬件建设、品牌引领、人才培养、文化富民五个层面建立了健全的乡村文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黑龙江出台了《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关于扎实开展乡村文化惠民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框架;在硬件建设层面,黑龙江通过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配套,完善文化设施;在品牌引领发面,黑龙江通过创建先进文化视野的群文活动品牌、文化志愿服务等乡村文化品牌,加大乡村文化的覆盖面;在人才引领上,黑龙江通过农村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培训等,进行乡村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课题通过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探讨乡村文化建设的提升建议【3-4】。
2 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2.1 调研范围
为了解当前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课题组通过网络问卷、电话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手段,在黑龙江63个县(市)中,选取依兰县、方正县、龙江县、林旬县、集贤县、友谊县、萝北县7个县为调研对象,面向各县(市)乡村振兴规划、决策、实施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人展开调研。
2.2 调研分析
2.2.1 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现状调研
在乡村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活动周、乡村主题艺术节、乡村戏曲艺术活动及相关活动开展频次调研中,有15%的县党政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表示乡村文化活动频次为每月2-3次,仅有6%的人员表示乡村文化活动频次达到了3次以上,而有高达68%的人员表示当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频次低于1次,其余11%的人则表示从未开展过乡村文化活动,表明当前乡村文化活动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视性不足。
2.2.2 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
在乡村文化建设情况中,仅有22%的县党政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表示现阶段在乡村振兴中“已启动乡村文化建设行动,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有55%的人员表示当前“虽有乡村文化建设筹划,但还未落实”,另有23%的人员表示“还未涉及乡村文化建设”,可见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村还未全面展开乡村文化建设。
2.2.3 乡村文化建设形式调研
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形式调研,发现有55%的县委部门负责人、相关人员认为辖区内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以“硬件建设”为主,有18%的人员表示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以“活动建设”为主,有5%的人员表示所在区域是以“其他形式(如村民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为主,另有22%的人表示所在区域内“未开展建设”,表明现阶段的乡村文化建设侧重于硬件建设,在各方面建设上欠缺均衡性。
2.2.4 乡村文化建设建议调研
通过网络问卷、电话访问和实地访谈等形式,围绕“您对所在区域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展开调研,有30%的县党政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建议“开展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由28%的人员建议“利用乡村传统民俗资源建设乡村文化”,有20%的人员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另有22%的人员提出了如建设乡村文化品牌等其他建议。
2.3 现状总结
现阶段,虽然不少乡村已覆盖了村民文化、娱乐设施,建立了村民活动广场、专用的乡村文化活动室,但乡村文化建设调研情况可以发现,在乡村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当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开展的乡村文化频次偏低;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已有一些先进的乡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文化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乡村仍然处于设计部署阶段,未进行全面的落实;在乡村文化建设层面,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普遍以硬件建设为主,在其他方面的乡村文化建设有所欠缺;在乡村文化建设建议方面,当前县委党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集中在“开展特色乡村文化建设”、“利用乡村传统民俗资源建设乡村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表明现阶段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
3 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由于不少县辖区乡村所处位置偏远,且由于黑龙江属于传统的农业大省,农耕生活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主题。受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影响,部分基层领导在乡村发展中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问题,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精准的定位,会产生盲目发展或片面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顶层设计认识不足。虽然在国家宏观层面下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但在具体实施上受不同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基础设施配套、硬件环境及村民文化程度等的差异化特点影响,很难采用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还需针对乡村的乡情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二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一些基层负责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与方向缺乏理解,在实践中存在盲目建设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三是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性差。部分乡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往往通过举办简单的村民阅读活动、村民文艺活动等,来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但通常由于缺乏监管、思想意识淡薄,没有很好的贯彻乡村文化建设方案,易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
3.2 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单一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按照类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如通过村民文化广场、村民书屋、村民活动式、村民大舞台等,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二是乡村文化活动层面,该类主要通过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如开展乡村主题文化周、每月书香文化节等形式,利用特定的乡村文化活动,实现村民文化素质培养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的;三是以乡村文化宣讲,乡村文化规章制度完善为核心的建设路径,该类类型通过村民会议、村民集体培训宣讲等形式,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并根据村情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的设计,巩固乡村文化的实施。以上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在开展过程中普遍以单一的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及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且整体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势单一,未能充分挖掘乡村地域特色进行品牌化、个性化的乡村文化运行机制建设,开展形式上还不够丰富。
3.3 乡村文化建设特色化不足
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多数以传统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特色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缺乏特色。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规划部署,通常是围绕乡村硬件设施完善、村民文化素养提升、村民培训等新市展开,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乡村文化建设效果欠佳;二是乡村文化活动设计缺乏特色。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设计均是在基层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开展的,村民通常被动的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在潜意识中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完成任务”,会使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乡村文化产业缺乏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通过乡村文化的发展,能够让乡村文化发展历久弥新,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部分有着先进发展理念的乡村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片面注重某一方面的发展,如侧重于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培训班,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带动乡村文化繁荣。但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立足点,难以在根本上改变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3.4 村民的文化自觉性低
当前村民的文化自觉性低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部分村民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对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疑惑,认识低下,从而直接影响到村民的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性。村民文化自觉性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乡村文化建设责任心不强,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可有无可,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不强,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二是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由于一些村民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对日常的文化活动缺乏兴趣,有的村民还会因此排斥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使乡村文化的建设陷入了困境;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不强。由于欠缺专门化的社会公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再加上一些村民自身缺乏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心较差,不能自觉肩负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4 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单一、乡村文化建设特色化不足、村民的文化自觉性低等问题,可通过完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乡村民俗文化建设、主题特色文化农庄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精品乡村文化村旅游线路建设、“一村一主题”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六个层面探讨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完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
乡村文化支撑机制是乡村文化得以落实的保障,也是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发展创新的前提。在黑龙江乡村文化支撑机制建设中,应围绕硬件环境、精神文明、公共文化、制度规章等方面,构建健全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
4.1.1 硬件环境支撑机制建设
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应以乡村文化繁荣为导向,依据国家及省委党委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要求,严格落实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并依托全省边境乡村建立的数字基层服务点,进行乡村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与覆盖。以乡村振兴提出的总体战略要求为依据,依托村级“文化长廊”建设,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健全乡村文化设施配套。此外,各村的硬件环境配套应注意差别化原则,根据各乡村的资金配套、硬件设施需求、区域环境及村民的实际需求,满足不同乡村的乡村文化建设需求【5-7】。
4.1.2 精神文明支撑机制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采用教育引领与实践培养统筹兼顾的手段,进行精神文明支撑机制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育引领方面,建立乡村文化长效教育机制,既应当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统文化、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增强村民的责任意识,增强村民对社会责任感、乡村文化建设、文化责任担当的认识,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又应当积极挖掘“孔融让梨”、“千里送鹅毛”、“三顾茅庐”、“车胤囊萤”、“张良拜师”、“旬巨伯舍身救友”等中国古代的德育故事,让村民在德育故事中体会古人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完成自我道德素质体系的建立。在实践培养方面,根据乡村特色,启动村民道德培育计划、村民文化素养提升计划等,逐步增强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建立与乡村文化建设相匹配的村民素养体系。对此,可以通过乡村文艺爱好者培训、乡村文化志愿者培训等形式,为乡村文化建设输送“新鲜血液”,还可以通过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传承。
4.1.3 公共文化支撑机制建设
立足《黑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黑龙江省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规定》等政策规划,围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等构建公共文化支撑机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上,可以县为中心,建立覆盖全县各个行政村罗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各个网点可充分利用乡村人才资源,发掘优秀的乡村文艺工亦或者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担任网点负责人,负责各网点的乡村文化建设,并由各县进行统一考核,最终形成遍布全县乃至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建设上,可以以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为依托,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文化资源平台中,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引领村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充实村民的日常生活。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上,通过优秀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发掘与人才培养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发掘,培育正能量的乡村文化,唱响乡村文化的主旋律。
4.1.4 制度规章支撑机制建设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制度规章支撑机制是乡村文化长期发展的从计划保障,可围绕乡村文化顶层设计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文化基础管理、乡村文化监管、乡村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文化顶层设计方面,依据中央1号文件中提及的乡村文化建设部署及省文化部拟定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设置统一的组织架构、乡村文化发展理念、乡村文化建设目标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模式等,指导各区域的乡村振兴建设。各区域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特征等,走个性化的乡村文化建设之路。在乡村文化活动制度规章上,设计具体的乡村文化活动思想、指导理念,建立前瞻性的乡村文化活动指导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文化基础管理方面,围绕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基础设施等分别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支撑乡村文化的建设发展。在乡村文化监管方面,根据乡村文化建设趋势,结合不同区域的乡村文化建设特点,制定动态化的乡村文化监管机制。在乡村文化服务方面,通过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体系。
4.2 乡村民俗文化建设
通过乡村民俗博物馆、村民文化广场、村级民俗文化巡展等形式,建立特色化的乡村民俗文化发展机制。在乡村民俗博物馆建设上,围绕风俗文化、地方人文、特产小吃三大主题,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及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民宿博物馆建设过程。使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在服务乡村村民的文化需求、知识拓展的同时,向外界提供一个展示地域文化、乡村文化的窗口,有助于塑造乡村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本地民俗文化。在村民文化广场建设上,对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乡村,依托村民活动广场,通过改造升级,形成村民文化广场。通过村民文化广告,村民可以实现休闲、跳舞、散步等基本的生活、娱乐需求,亦可以在村民文化广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村民文化广告在布置上,可考虑将黑龙江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在村级民俗文化巡展方面,可通过建立村级民俗文化巡展活动机制,由每个乡村在乡村文化带头人及基层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民俗文化特色,将之以图片、微视频短片的形式呈现。通过不同乡村民俗文化的巡展交流,加强各区域乡村民俗文化的整合、交融,将乡村文化建设由传统的个体化建设向开放化建设方向转变,改变乡村文化的建设思维,使乡村民俗文化在巡展中获得创新和发展【8-10】。
4.3 主题特色文化农庄建设
采用因地制宜的乡村文化发展思路,结合黑龙江各地乡村的民俗、节日、饮食文化、冰雕艺术、秧歌、剪纸等文化特色,从中挖掘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建立民俗文化主题特农庄、美食主题特色文化农庄、冰雕艺术特色农庄、秧歌艺术特色农庄等。在主题特色文化农庄建设中,采用乡村特色文化发掘、乡村特色文化定位、主题特色文化整合、特色农庄综合管理等塑造文化农庄特色。在乡村特色文化发掘方面,根据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文化特征、文化风俗、乡村文化建设需求等,发掘适合各自的发展主题。在乡村特色文化定位方面,结合前期确定的发展主题特色,确定特色文化农庄的建设理念、发展策略、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等,明确主题特色文化农庄的建设方向和建设目标。在主题特色文化整合方面,通过特色农庄与经典传统文化的整合,进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渗透,利用特色文化农庄进行乡村文化、乡村精神的传承发展。在特色农庄综合管理方面,建立主题特色农庄发展、管理、服务模式,设计多元化的特色文化农庄建设模式,彰显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特色。
4.4 乡村文化产业建设
为拓展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主题,以冰雕艺术、剪纸艺术、秧歌艺术、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素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在冰雕艺术层面,可结合乡村的特色,设计不同风格、不同艺术主题、不同设计理念的冰雕艺术展,并围绕冰雕艺术进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冰雕艺术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剪纸艺术层面,以剪纸艺术示范村为基础,可邀请国家级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对剪纸非遗传承人、剪纸艺术爱好者进行专项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剪纸艺术爱好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围绕剪纸艺术的发展,形成特色的剪纸文化艺术产业。通过剪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促进剪纸艺术的民间传承,并为村民开拓一条致富的新途径。在秧歌艺术、二人转与东北大鼓艺术上,可通过各艺术的发展创新,搭建村级秧歌艺术展、二人转大舞台、东北大鼓小剧场等,带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为强化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积极着眼于本土的政策规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乡村文化产业的部署与前瞻性定位,尤其应当发挥政府、企业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可通过政府、企业、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共同建立乡村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繁荣当地的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业的经济形态,使乡村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4.5 精品乡村文化村旅游线路建设
在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上,采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乡村文化线路的包装打造,可重点以民俗艺术、红色文化为基调,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文化旅游乡村,如打造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线路,筛选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元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在乡村文化村建设上,可挖掘“寒地黑土”“北大荒”等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的文化元素,提高农产品包装、经销环节创意设计水平,利用旅游文化村建设,增加相关旅游农副产品的价值,实现优质产品、优良形象与文化内涵的效益增长。同时,在旅游文化村通过非遗技艺培训,举办满族刺绣、剪纸、鱼皮画制作、麦秸剪贴、桦树皮制作及文化创意等各类培训班等形式,既可使村民受益,又可以使游客提升旅游观光体验。旅游线路建设采用整合传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如在“寒地黑土”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上,依托新媒体渠道的优秀资源,建立覆盖自媒体、门户网站、贴吧论坛、博客微信等营销传播矩阵,并在旅游线路建设中,开展特色节事活动,如策划一年一度的“特色农庄”文化展活动,邀请当地的知名学者、画家、作家、政界人士及文艺爱好者共同参与,将其建设成为年度盛事,然后进行常态化运行,增强旅游线路对公众的持久吸引力。同时,旅游线路建设应注重以乡村文化为本,擅于通过乡村采摘、种植、垂钓等体验式活动为主题,营造当地旅游区域的特色。
4.6 “一村一主题”乡村文化品牌建设
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建设思路,挖掘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在具体实施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文化特征、文化风俗、乡村文化建设需求等,发掘适合各自的发展主题,结合“一村一主题”的文化特色,确定特色文化农庄的建设理念、发展策略、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等,明确主题特色文化农庄的建设方向和建设目标,通过特色农庄与经典传统文化的整合,进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渗透,利用特色文化农庄进行乡村文化、乡村精神的传承发展。同时,建立主题特色农庄发展、管理、服务模式,塑造“一村一主题”乡村文化品牌。
为全面落实“一村一主题”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行动,采用“三步走”指导策略:第一步,精准的村情分析与调研。通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硬件条件、设施环境等情况、传统文化资源、民俗等开展调研分析,把握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因地制宜的进行乡村文化发展定位,建立乡村文化发展目标体系,确定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期、中期乃至长远性的战略规划,并引入SWOT分析等前沿的战略管理工具,进行乡村文化的发展部署;第二步,乡村文化建设的运行实验。在“一村一主题”建设初期,可以尝试通过建设实验的形式,观察乡村文化建设效果。如以饮食文化村为例,在确立该乡村美食小村庄的定位时,可以通过打造乡村美食、特色体验旅游线路,将其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线路,并采用与周边著名景区关联营销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扩大美食村庄的知名度;第三步,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根据“一村一主题”的建设实验,总结乡村文化建设开展的经验与反思,不断对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批判,最终形成符合本村、本地区文化发展的特色模式,造福于本土村民。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本课题通过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针对现阶段黑龙江乡村文化发展的潜在需求及发展现状,围绕完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乡村民俗文化建设、主题特色文化农庄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精品乡村文化村旅游线路建设及“一村一主题”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等探讨新时代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尝试通过研究基于黑龙江的省情、村情及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构建一套针对性的乡村文化发展体系,为未来黑龙江乡村振兴建设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5.2 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黑龙江乡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文化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关键,不仅能够维持乡村秩序,营造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环境,而且能够更新乡村建设理念,缓解乡村建设与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黑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坚持乡村文化先行策略,解决乡村文化服务难题,增强村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振兴。新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因地制宜的根据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征,结合村情、现状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建设思路,挖掘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此外,黑龙江乡村文化的发展,还应强调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协调统一,方可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丰富农村文化业态、传承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赵淑清.再造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05):138-139.
[2]何白鸥,齐善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领导科学,2018(12):4-5.
[3]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02):91-95.
[4]祝莉莉.认清乡村文化振兴瓶颈 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大文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专家座谈会”会议综述[J].人文天下,2018(09):5-10.
[5]韦素丽,张玙.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人文天下,2018(09):11-17.
[6]孙万心.乡村振兴 文化发力——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恩施乡村文化创新[J].民族大家庭,2018(03):43-45.
[7]倪国良,张世定.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8(03):131-137.
[8]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5):30-36+107.
[9]陈运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检视与现实思考——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03):30-34.
[10]李凤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8(07):11-17.
2018年度黑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8SD048
课题组成员:梁雪 毛玉娟 杨毅
作者简介:
梁雪(1983年10月),女,汉族,黑龙江省宾县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任职于中共黑河市爱辉区委党校,从事政治理论工作(课题组组长)
毛玉娟(1984年12月),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任职于张掖市委党校,从事公共管理与法学工作(课题组副组长)
杨毅(1965年11月),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本科,高级讲师,任职于中共黑河市爱辉区委党校,从事政治理论工作(课题组副组长)
论文作者:梁雪,毛玉娟,杨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乡村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论文; 村民论文; 特色论文; 黑龙江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