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詩之政治功能——兼“新黨詩人群”行履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群论文,政治论文,功能论文,荆公詩论文,新黨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王安石爲首的新黨詩人群有別于蘇門詩人群和江西詩人群,他們並不以文學主體標榜,更多是基于政治上變法的現實需要走在一起,政治亦是其詩歌題材之一。作爲革新派,新黨詩人群的參政角色是很突出的,其主要成員都爲進士出身,不乏館職詞臣,但他們多以政事爲立身之業,注重政治行踐,除王安石外,總體上政治詩創作量並不突出。然而,他們之中不乏寫詩的能手,是宋詩研究不應忽視的一個群體。近人重要宋詩選本如高步瀛(1873-1940)《唐宋詩舉要》和錢鍾書《宋詩選注》,除王安石外,未見選録其群體其他詩人的作品,有所偏頗。本章首次從學術層面提出“新黨詩人群”,集中考察這個群體的代表詩人王安石,並考述“新黨詩人群主要成員行履”及統計其政治詩作的數量。
二、王安石的政治詩
王安石乃北宋杰出的政治改革家①,在詩歌方面,被推爲“成宋調一代之面目者”。②王安石于慶曆二年(1042)進士及第後,歷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今安徽潜山縣)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職。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曾上萬言書,力陳時弊,冀望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英宗治平四年(1067),詔知江寧府。熙寧初年(1068),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與宋神宗議論治國安邦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熙寧三年(1070),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大刀濶斧進行改革,對北宋的政局發展影響深遠。熙寧九年(1076)正式辭相,退隱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巿)鍾山,病卒于此,政治生涯的升降呈兩極化。③
在北宋詩人中,王安石是把詩歌創作和政治活動緊密聯繫起來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文學必有補于世,認爲“文者,禮教治政云爾……且所謂文者,務爲有補于世而已矣。”④又謂:“治教政令,聖人之所謂文也,書之策,引而被之天下之民,一也。聖人之于道也,蓋心得之;作而爲治教政令也,則有本末先後,權勢制義,而一之于極。其書之策也,則道其然而已矣。”⑤主張創作應以適用爲本,故對于西崑體無病呻吟的詩風,也極力反對。他指出:“學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窮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顛錯叢龐,無文章黼黻之序。”⑥反對文學創作流爲雕蟲小技。其詩歌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表現出爲其政治改革服務的一面。這類作品,大都能做到針砭時弊,通過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細析其政治詩,主要具備下列四項功能。
(一)表達政治觀點
其一,作爲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工具,即使在日常的酬答詩中,也不例外。如在《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法利害見寄》一詩中寫道:
余聞古之人,措法貽厥後。命官唯賢才,職事又習狃。
止能權輕重,王府則多有。豈嘗摧其子,而爲民父母。
當時所經營,今十已毁九。其一雖幸在,飄搖亦將朽。
公卿患才難,州縣固多苟。詔令雖數下,紛紛誰與守?
官居甚傳舍,位以聲勢受。既不責施爲,安能辨賢不。
區區欲救弊,萬謗不容口。天下大安危,誰當執其咎。⑦
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對于當時官吏的昏庸無能,官員晋升制度的混亂,予以直接的揭露。詩人以上古用人唯賢來說明當世用人制度的不足,認爲政府豢養了一群尸位素餐的官僚,考核既無標準,自不能達到各司其職,發揮各人所長。但是,這些官吏看到別人積極挽救時弊,卻群起而攻之。當國家有難之時,卻找不到棟梁之才來擔負重任。
又如《和王樂道烘虱》這首詩,王安石把貪官污吏比喻爲令人討厭的蝨子:
秋暑汗流如炙輠,敝衣濕蒸塵垢涴。
施施衆虱當此時,擇肉甘于虎狼餓。
咀嚙侵膚未云已,爬搔次骨終無那。
時時對客輒自捫,千百所除纔幾個。⑧
指出即使有官員去職,仍可輕易死灰復燃,難以根除,並表示欲除之而後快:
皮毛得氣强復活,爪甲流丹真暫破。
未能湯休取一空,且以火攻令少挫。
踞爐熾炭已不暇,對灶張衣誠未過。
飄零乍若蛾赴燈,驚擾端如蟻旋磨。
欲毆百惡死焦灼,肯貸一凶生弃播。
已觀細黠無所容,未放老奸終不墮。
詩的最後不忘警告這群官吏禍去禍來皆自招:“熏心得禍爾莫悔,爛額收功吾可賀。猶殘衆蟣恨未除,自計寧能久安臥。”
王安石的酬答詩歌中,如這類政治主題鮮明的詩作達八十首之多,這些寄贈詩並不是純粹的交游作品,而是藉以表達對政治的看法,乃北宋詩人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一。
對于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王安石不少詩篇表達了其看法。如《陰山畫虎圖》:
陰山健兒鞭鞚急,走勢能追北風及。
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回旗倒戟四邊動,抽矢當前放蹄入。
爪牙蹭蹬不得施,磧上流丹看來濕。
胡天朔漠殺氣高,烟雲萬里埋弓刀。
穹廬無工可貌此,漢使自解丹青包。
堂上絹素開欲裂,一見猶能動毛髮。
低回使我思古人,此地摶兵走戎羯。
禽逃獸遁亦蕭然,豈若封疆今晏眠。
契丹弋獵漢耕作,飛將自老南山邊,還能射虎隨少年。⑨
詩人從陰山健兒的射虎,聯想到古代將士們曾在這裹擊退敵人的英雄事迹,詩中極盡描寫其威懾敵人的氣勢,使邊疆平安無事,來對比當時“胡天朔漠殺氣高”,而朝廷卻苟且偷安的無能。其他詩作如《同昌叔賦雁奴》、《白溝行》等,也抒寫了對邊備不修,國家前途堪憂的相同政治主題。
(二)作爲新法的輿論工具
王安石的政治詩,另一功能是作爲推行新法的輿論工具,指陳時局,揭露積弊。如其《河北民》一詩寫道: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携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顔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⑩
此詩作于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遼和西夏經常擾邊,焚燒村舍,俘掠人民,致使農桑廢業,閭里爲墟。爲了求得暫時的安寧,北宋政府采取妥協政策,致使黄河以北的平民百姓深受邊患、賦稅、徭役之苦。這首詩便是當時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詩中描述了黄河以北邊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先寫賦稅之苦,指人民勞力的成果,只供朝廷用作償付夷狄之用,諷刺了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爲;次述徭役之苦,寫千里大旱之時,州縣官吏仍然繼續催逼人民做苦役;三叙流亡之苦,指人民因不勝賦稅徭役之苦,只好老少相攙,背井離鄉,以求脫離苦海。詩中所寫,可以看出王安石對民間疾苦有充分的了解,能够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可追溯熙豐變法以“富國强兵”爲目標的思想淵源。
又如其《兼併》一詩,詩云:
三代子百姓,公私無异財。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併乃奸回。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
後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秦王不知此,更築懷清臺。
禮義日已偷,聖經久烟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爲材。俗儒不知變,兼併可無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有司與之争,民愈可憐哉。(11)
這首詩寫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當時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全國耕地十分之七以上集中在地主和官?的手中,但這些人卻擁有免役和減賦的特權,農民因而成爲了賦役的承擔者。王安石此詩將矛頭指向俗吏,認爲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推波助瀾,而使人民的生活負擔百上加斤。王安石推行新法時,特別重視免役法和方田均稅法,這與其在變法之前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
對于幫助人民克服青黄不接和婚喪嫁娶的問題,王安石的《寓言十五首》其三有云:
婚喪孰不供?貸錢免爾營。耕收孰不給?傾粟助之生。
物蠃我收之,物窘出使營。後世不務此,區區挫兼併。(12)
朝廷在人民婚喪之際,貸款以玉成其事;春天播種之時,借給他們種子,以防青黄不接的情况;爲了穩定物價,由國家統一調節市場,以防止有人從中謀利,囤積居奇。這些舉措,實乃青苗法和市易法的思想淵源。
又見其《省兵》一詩:
有客語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將不擇,獨以兵乘邊。
前攻已破散,後距方完堅。以衆亢彼寡,雖危猶幸全。
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兵少敗孰繼?胡來飲秦川。
萬一雖不爾,省兵當何緣?驕惰習已久,去歸豈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猶兵然。省兵豈無時,施置有後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儉慈,勞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歲熟不在天。擇將付以職,省兵果有年。(13)
宋神宗時,爲提高國防力量,王安石改革軍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將兵法。省兵法,即簡編並營,裁汰老弱、冗兵。將兵法,乃改變更戍制造成的兵將分離情况,使武將對所部有統領和指揮作戰的權利。依這首詩的議論內容來看,此時王安石認爲將兵法中的爲將之道更勝于省兵法,詩中“兵省非所先”、“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擇將付以職,省兵果有年”之言,直接指出了更戍制度用人不得其法、斷事多方制肘與兵不知將等等弊端。
王安石的其他作品,如《苦雨》極言雨灾之害,《何處難忘酒》痛陳因爲賦斂之苦而造成的舉國之貧,《收鹽》、《發廪》表現詩人改革弊政的理想,等等這些詩作,皆具有現實意義,乃其實用創作觀在詩歌中的具體表現。
(三)表達變法的决心
其三,以詩歌表達變法的决心,捍衛政治改革。王安石政治上深得神宗之倚重,得以學以致用,但推行變法時,反對者衆,王安石藉詩歌來表述其變法理想之不可動搖。試見《衆人》、《商鞅》二詩:
衆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聖。
唯聖人能輕重人,不能銖兩爲千鈞。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14)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爲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15)
前一首以王莽、周公旦兩人事例來說明流言並不可怕。據《宋宰輔編年録》熙寧四年(1071)紀事,引王安石應對神宗云:“如今要立事,何能免人紛紜?”(16)又《續資治通鑑長編》亦載:“朝廷制法,當內自斷以義,而要久遠便民而已,豈須規規恤淺近之人人議論?”(17)可見其變法態度之堅决。前一首詩貶王尊周,極言作爲參政主體,成大事者必一往而前;後一首則贊揚商鞅(前395-前338)變革精神之可貴,有自許之意。這兩首詩與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變法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表現出其力排衆議的决心。詩雖簡短,但引用典故評騭歷史人物,爲當前政治改革服務,所藴含的政治內涵頗堪解讀。
(四)表現參政意識的消退
但是,隨著新法的推行,新黨內部亦發生了矛盾。熙寧七年(1074)八月,變法派內部出現分裂,互相攻擊。呂惠卿本爲王安石一手提拔,王罷相時,還推薦其代己爲相。可是呂惠卿卻在掌權期間“起王安國、李士寧之獄”(18),意圖影響王安石重登相位。《即事》其一,即有感而發。詩云:
我起影亦起,我留影逡巡。我意不在影,影長隨我身。
交游義相好,骨肉情相親。如何有乖睽,不得同苦辛。(19)
先寫身影相隨不離的戰友,相從甚密;繼而寫交游重義,骨肉重情,直斥故友背離,未能同甘共苦。
熙寧九年(1076),新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王安石離開政壇,歸隱金陵,對新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分析其罷相之原因時,神宗皇帝對王安石的支持動搖是核心所在。(20)同時,也離不開以司馬光、蘇軾爲首的舊黨反對勢力。司馬光雖閑賦西京,但就思想意識形態對新學以至新政的無形壓力是巨大的;蘇軾論事好夾詩人氣質,其名動朝野,就輿論所造成的張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新法推行之初,由于得到神宗的支持,熙寧之初尚能風行無阻;但以司馬光爲首的道統與政統之分庭抗禮,加諸來自社會各方的巨大壓力和神宗之動搖,使王安石不得不重審政局,全身而退。這種退則獨善其身的前提是無奈的,昭示著王安石參政意識的消退。(21)見其《偶成二首》其一:
漸老偏諳世上情,已知吾事獨難行。
脫身負米將求志,戮力求田豈爲名。
高論頗隨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
相逢始覺寬愁病,搔首還添白髮生。(22)
“相逢始欲寬愁病,搔首還添白髮生”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飽經風波的政治老人,不復見王安石推行變法時的昂然鬥志。詩歌雖歸結爲抒情,前數句卻是在擺事理,“世上情”、“吾事”、“衰俗”、“故人傾”云云,正是“愁病”與“白髮”的緣由。對世情功名的淡化以至勘破,致使王安石將其生命價值投寄于金陵的山水之中,以求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其《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木末》、《金陵》等詩,皆可見之。
王安石今存詩一千六百三十二首,其中涉及政治題材的有二百零五首,占百分之十二有多,其詩作和變法時期所倡行的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省兵法等等都有直接的關係。這些詩作,表明自己的變法立場,抨擊反對者,表現出一位政治改革家的决心。晚年的王安石,政治詩已無復變法初期的鬥志激昂。因爲政治上的巨變,令他把重心轉向抒寫個人情懷,但有些詩仍含有政治元素,數量上有三十餘首。除此之外,王安石的大量贈寄和唱和詩作,往往藉以表達政見,從內容上考察,有逾八十首,不應視爲純粹的應酬之作。
三、新黨詩人群主要成員行履
新黨詩人群直接參與了新法的推行,和政治的關係最爲密切,但令人意外的是,除了王安石外,其他成員雖有政治詩的創作,總體上所作詩歌總數甚少,政治詩的絶對數也少,政治題材的廣泛度比起同時期的蘇門詩人群相形失色。詩歌總體特色方面,新黨詩人群于熙豐時期多能表現出激勵昂揚、更新天下的氣概,論政的方式直截了當,元豐中,尤其是車蓋亭詩案後,則轉向抒寫個人貶謫情懷,以詩論政的熱情消退,直接議論政治的詩作難以覓得。下表考述了“新黨詩人群”主要成員行履及統計其政治詩作的數量。
今存王安石詩一千六百三十二首,其中涉及政治題材的有二百零五首,占八分之一,在北宋詩人中算是突出的一位。其政治詩作,作爲變法的輿論工具,抨擊反對者,爲新法掃除障礙,發揮了實質的政治效用。除此之外,王安石的大量贈寄和唱和詩作,往往藉以表達政見,從內容上考察,有逾八十首。
從目前遺存的資料來看,其他詩人如安燾、呂惠卿、舒亶、沈括、章惇、曾布、蔡確、王雱等人,無論是創作總量抑或政治詩數量,都相當薄弱,當中有成員甚至連一首政治詩也没有。在舒亶、沈括、呂惠卿等重要成員的詩中,他們之間或與王安石之間,並没有唱和的作品,這說明新黨詩人群體之間不太喜好唱和,不甚重視詩歌的游戲功能和交際功能,詩人之間的關係更多是基于政治立場的一致性,著眼于實際事功;又由于受到“文學必有補于世”創作觀所影響,他們並不以純粹的詩人自許,競尚文辭。這兩個因素同時也解釋了新黨詩人群成員雖然大多于熙寧四年(1071)罷廢詩賦前入仕,而詩歌總創作量卻不突出。
①參見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賀裳(約1681年前後在世)《載酒園詩話》謂:“宋人先學樂天,學無可,繼乃學義山,故初失之輕淺,繼失之綺靡。都官倡爲平淡,六一附之,然僅在膚膜色澤,未嘗究心于神理。其病遂流于粗直,間雜長句,硬下險字湊韻,不甚求安,狀如山兕野麋,令人不復可耐。後雖風氣屢變,然新聲代作,雅奏日湮,大率敷陳多于比興,藴藉少于發舒,求其意長筆短,十不一二也。讀臨川詩,常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當其絶詣,實自可興可觀,不惟于古人無愧而已……特推爲宋詩中第一。”載郭紹虞(1893-1984)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18頁。梁啓超《王安石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亦謂:“世人之尊荆公詩,不如其文。雖然,荆公之詩,實導江西派之先河,而開有宋一代之風氣,在中國文學史中,其績尤偉且大,是又不可不尸祝也。”《荆公之文學下》,第288頁。又參趙曉蘭(1948-):《宋詩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2期(1995年4月),第78~86頁。宋詩面目的形成于何時,說法較爲紛紜,有以始自西崑體之說,也有以始自梅堯臣之說。
③參見脫脫:《宋史·王安石傳》卷三二七,第10541~10542頁。
④王安石著,李之亮箋注:《王荆公文集箋注》卷四○《上人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第1362~1363頁。
⑤同上,卷四○,《與祖擇之書》,第1367頁。
⑥《王荆公文集箋注》卷四七《張刑部詩序》,第1631頁。
⑦王安石著,李壁注,李之亮補箋:《王荆公詩注補箋》卷六,第120~121頁。
⑧同上,卷一五,第282頁。
⑨《王荆公詩注補箋》卷一二,第235~236頁。
⑩同上,卷二一,第378~379頁。
(11)《王荆公詩注補箋》卷六,第117頁。
(12)同上,卷一五,第270頁。
(13)同上,卷一七,第315~316頁。
(14)《王荆公詩注補箋》卷二一,第378頁。
(15)同上,卷四六,第903頁。
(16)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録》卷七,《四庫全書》第596册,第46頁。
(17)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二三,熙寧四年五月丙午條,第5433頁。
(18)佚名撰:《宋史全文》卷一三上,《四庫全書》第330-331册,第25頁。
(19)《王荆公詩注補箋》卷八,第149頁。
(20)參見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三節《略論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間的關係》,第289頁。
(21)參見杜若鴻:《論王安石、司馬光與蘇軾之三角互動》,收于杜若鴻:《柳永及其詞之論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88~289頁。
(22)《王荆公詩注補箋》卷六,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