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作者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大量的事实例证比较了读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势和弊端。辩驳了当今社会中某些对读经教育的无理指责。从而得出结论读经教育是更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读经教育,应试教育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cient classics recitation education,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知识创新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重点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如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也成了近年来一个热门话题。
一、应试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乏力。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涉及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回归到教育。然而,中国的体制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方面显得非常不足。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缺乏能力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缺乏创造性的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如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考试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创造性的研究却不如美国的学生。学生之所以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把学生当成了“产品”,把学校当成了“企业”,这个“工厂”可以进行成批成量的“生产”,因而没有可能因材施教,也没有办法使学生有独特的创造精神。
我们的老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往往胸有成竹,但在启迪思想方面却常常显得无所作为。我们的学生,有学习认真、考试拿手的传统,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方面应该说还是很强的,但思想往往处于受束缚的状态,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循规蹈矩,少年老成,很少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更少标新立异、离经叛道,虽可能满腹经纶,但十分缺乏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这是我们的教育落后于先进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也是我国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及其危害已经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公开批评,并且进行呼吁。可是,这正是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教育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结果。现在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其意义和作用不可以低估。
二、再度兴起的读经教育面临质疑和挑战
体制内的应试教育模式积重难返,那么我们把目光投向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的读经热潮。然而,近来却在某些媒体上出现了对“读经”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例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薛国瑞就依照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儿童读经运动进行分析,指出儿童读经运动违背了现代教育——儿童本位、教育生活在当下的理念,同时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抹杀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逆势之为,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与民国初年胡适等人提议废除小学“读经科”的理由和论调如出一辙,均是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又如旅美华人陈旭也在《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书中对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背诵孩子无法理解的经典持否定态度。认为孩子的思维可能被前人和传统所局限,思想不能自由地飞翔,不利创造力的发展。
读经教育这么受人抨击和诟病,那么我们来看看废除读经教育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的教育、中国人的文化教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三、废除读经教育的惨痛后果
民国初年白话文运动的革命派把儒经与封建专制联系在一起,随着封建制度的埋葬而彻底废除了。这就在合理性中蕴藏了后来非理性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这种“矫枉过正”越来越走极端,到“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结果,就是在“彻底”废除读经之后实际上是割断了中国人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造成了以经典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断裂。这在断裂的同时就是“全盘西化”,一切以西方为蓝本,为目标,唯西方的马首是瞻。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不会读经了,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中国人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我们时时处处学习西方而文化水平提高了?更受外国人敬重了?显然不是这样。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许多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非常可怕的消极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时,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心理脆弱、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使犯率增高,犯罪年龄降低,这都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然产生的后果。
四、历经几千年考验的读经教育的优势
1.读经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都从小饱读诗书。
1.1 读经教育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开发。
很多批评读经人说这是违背儿童天性,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让儿童在不求甚解的前提下以轻松愉快地朗读和背诵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中的古代的历史文献中,都曾经记载了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开发儿童智慧的益处。
1.2 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从小都接受过读经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事实胜于雄辩。先来看看中国古代优秀的人物,他们是怎样成才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诸葛亮、毛泽东、温家宝这些人成才的共同特点,有两条:第一,他们都是饱读经典诗书的(《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等;第二,他们都是从小进行学习这些经典的。这是中国许多优秀杰出人物成才共有的特征。古今中外,大凡要成为圣贤伟人,都是从小饱读经典的。
国外最典型的例子是以智慧的民族著称的犹太人至今保持着让每个孩子从小诵读经典的习惯。在世界政治、艺术、科学和思想各领域,十个领导性的人物中就有一个是犹太人或犹太后裔。仅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迄今为止,三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就有一百多位。美国首富比尔.盖茨11岁时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几万字的《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七章的全部内容。
2.纠结于理解不理解容易错失教育时机,丰富的记忆是创造的源泉。
2.1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人类主要的学习能力有两种,一是记忆,一是理解,各司其职,各有其用,而且相辅相成。但这两种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是有时机性的。善用其时机,令两种能力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才是教育的正确选择。理解力的发展是后起的,是缓慢的,而记忆力的发展是先行的,是快速成长,快速成熟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记忆力的开发,并不妨碍理解力的开发,甚至是有助于理解力的开发。
2.2儿童记忆力好,可塑性强,宜把握教育时机采取先记忆后理解的方法占得先机。
因为儿童时期心理情感尚在发育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等到成年了,如果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毛病形成了,性情养成了,就来不及了。因此,读经是一种最简易可行但却最实际有效的途径。
在小学阶段,多背诵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典籍,小学生可能不会理解,但是不要求他们理解。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实际上是教人怎么做人做事的,而怎么做人做事实际上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小学生记忆力好,当把这些东西记住了,是很难忘记的,这样,在他以后的成长中,他会遇到很多事情,然后会想起以前学的东西,就会有恍然大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
2.3犹太人教育成功的奥秘在于非常注重从小让孩子背诵经典。
为什么犹太人有那么多世界著名人物呢?根本原因在于犹太人的幼儿教育进行得非常好。
犹太人从孩子三岁时,就逐步教小孩背诵经典,他们不要求孩子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教他去读书,而且以背诵为目标。
犹太人认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建立起记忆力的基础的话,那么往后就没有办法学到其他的知识。到了五岁,他们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法。犹太人在满十三岁接受成人典之前,就已经全部会背诵最基本的学问了。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脑部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完成了高机能的电脑式头脑。优秀、独创性的思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资讯的来源越是丰富,就越能产生优秀的发明及独创性的思考。优秀的发明或发现只能从贮藏在头脑当中的优秀知识来创造。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新的发明以及发现。犹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
3.诵读经典与死记硬背不可混同。
3.1诵读经典有利于右脑开发,右脑是天才脑。
读经教育中诵读经典过程中大声朗读是有利于开发右脑的。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我们都知道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不一样。左脑管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我们看到、听到、触到、嗅到的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相当费时。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独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创意图像化,所以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具有想象、创意、灵感和超高速反应(超高速记忆和计算)等功能,能够把语言,气味,数字,变成图象进行思考和记忆。右脑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左脑,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国际脑研究组织成员斯佩里通过“割裂脑”试验证明了: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天才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天才在有意无意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右脑。目前学校应试教育培养的几乎都是使用左脑的普通人,要想培养真正的精英人才甚至天才,就要把右脑开发和利用起来。
3.2 诵读经典注重过程,不强求结果,故无压力,且记忆扎实。
诵读经典通常采用“朱子读书法”即“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所以读经教育推广者强调读经要老实读、大量读,不强求短时间内背会,所以没有强行记忆的压力。遍数到了自然成诵,所以记得非常扎实。与应试教育中老师强求结果,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背诵某些内容的死记硬背那种记得快忘得快的方法截然不同。
3.3 经典诵读中经典的价值与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内容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经典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让孩子诵读经典,使孩子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与真理同在”,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踏实认真、勇往直前。正是“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各种诵读活动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而应试教育中所学和所要求记诵的内容往往都是纯知识性的内容,且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且不能起到启迪孩子的心灵的作用,不存在历久弥新的永久性价值。
总之,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事实和科研成果以及当今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读经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中国要尽快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就一定要重视和扶持读经教育,大手笔改革应试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财贵,教育的智慧学,2009.9,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陈旭,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2010.6北京-东方出版社.
[3]薛国瑞,试析杜威批判的三种错误教育思想——兼论儿童读经运动,文教资料,2010,25期
[4]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6&recid=&filen
[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0/21/c_134735214.htm
[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e0d9190102vbb3.html
论文作者:徐晓路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1
标签:右脑论文; 经典论文; 犹太人论文; 都是论文; 记忆论文; 人才论文; 中国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