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奇观——当代建筑中的动态化设计手法初探论文_程锐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动态化倾向是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通过总结当代建筑动态化的艺术特征及其设计手法,以期能为设计者带来创作思维上的启示。

【关键词】动态化;消费文化;形态异化;多元共生

Urban Spectacl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ynamic Design Techniqu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Cheng Rui

【Abstract】The dynamic tendenc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dynamic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bring the designers creative thinking enlightenment.

【Keywords】Dynamic; consumption culture; Morphology; Diversity; Symbiosis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015-02

当前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以其新奇与个性的外观,引起了大众的激烈讨论,从中不难发现“视觉化”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一种趋势。显然,当代建筑文化正在脱离以传统建筑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意味着建筑思维范式的转换。

1.当代建筑动态化的艺术特征

“动态化”建筑的审美倾向从现代建筑时期的“总体性思维、线性思维、理性思维”向“非总体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混沌思维”的模式转变,在建筑形态的塑造方面则批判了现代主义稳定性与静态化的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审美取向,当今,建筑“动态化”现象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1 消费文化下的形式表达

消费时代不管是业主还是建筑师谁能吸引眼球就意味着巨额的利润。建筑中的消费主义,用感性经验取代理性逻辑,并在建筑造型中加入更多情感性的要素。哈迪德的作品就具有某种商业广告效应,其作品以动态化的奇特形式为当地带来不少旅游上的收入。

1.2 异质化与多元共生的造型逻辑

多元发展才能丰富多彩,单一形式只能走向枯竭。在形式中追求异质性的表现,通过结构变异、形式异构、仿生、扭曲与旋转、无序等方式,形成多元共生的形式逻辑,从而在当代建筑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

1.3 非理性思维的回归

当前,人们对于新事物有着狂热的追逐,而对司空见惯的形式感到枯燥和单调,在这种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融合,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时代背景中,人们的审美趋向于非理性的形式表达,那种蕴含大量信息的复杂化的建筑形式,通过非理性的构思,形成众多奇妙的效果。

1.4 技术与形式的高度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建筑创作中的普及,一大批极具视觉性的建筑被创造了出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建筑师可以设计随心所欲的形状与空间,建筑结构的非线性设计思想与方法为建筑形态的变异提供了现实的前提条件。

1.5 对现代建筑创作方法的扬弃

建筑“动态化”追求其实是现代建筑的补充和发展,由于现代建筑中过于强调技术要素和理性方面的思维,而导致对艺术化思维的抑制,那种片面的功能主义以及现代建筑理性至上的设计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建筑的 “动态化”设计思维,正在以一种探索性的精神来实现当代建筑学的发展。

2.常见设计手法

2.1 扭转与变形

通过形体的扭曲、旋转、错乱等组合方式,给人以非理性的复杂化感受。这类手法大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1 多个形体的扭曲、变异及其组合

通过形体的扭曲搭接,将多个形体揉合为一体,或是以形体的相互交叉、重叠、扭转,形成即坚实而又非理性的实体;或是以凌乱而无序的形式扭曲拼合在一起,或在中心轴向上使得建筑形体得以平衡。如:天津国际游轮母港(图1)。

2.2 流动与倾斜

其实,在建筑中追求某种动态感受并不是现代才有的现象,欧洲中世纪的教堂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都是在建筑中追求某种“动感”。

设计师利用视觉经验判断形式的“走势”,在建筑形态中创造某种动感。动态化的表达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通过在建筑中造成某种不稳定的、动势的、可变性的以及可以移动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某种强烈的动感。如:香港赛马会创新塔(图3)。

2.4 时空与光线

现代建筑似乎只能适用于白天,这已成为现代建筑的软肋。消费时代下,建筑在夜晚中,以多彩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

通过人工光源来加强和调整建筑的形体,并在外观上给人动态的视觉感受,这类手法下的建筑在白天是一种形态,在晚上又是另一种形态, 这种多变的形态构成了建筑自身的互动。如:德国安联球场和北京“水立方”

2.5 色彩与材质

色彩与材料不仅是建筑界面的围合物,同时也是表达思维与情感的工具。这类手法通过色彩的渐变以及不同色彩的视觉退进关系,形成流动化的视觉感觉,同时,材料的变革促使一些建筑师去探索新的设计风格、新手法和新思维,并带来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如:莱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图(图5)。

2.6 可动

前文论述都是利用视觉经验,以此形成某种视错觉,从而使人产生动态的感受,在当代建筑中,人们通过创造真实而可动的形式来传达动态的感受。这类手法在建筑中设置某些装置,使得建筑外观可以实现自动关闭与开合,它最大特点在于真正的具有可动性,这种设计思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建筑立面中安装可调节的构件以实现可变的形式,西班牙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极大的诠释了这一建筑创作思维。

2.7 其它

动态化的建筑形式在当今消费文化背景下,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类处理手法在商业时代的倡导下,不无例外的成为建筑形式表达的载体。

这类建筑,以曲线、拼贴、表皮、仿生与编织及形体的异构等方式,通过陌生化、非常规的手段来处理熟悉材料,从而“摧毁建筑设计中惯用的陈词滥调”。这些作品来源于一些非常感性的设想,常常给观看者带来即时性的感官冲击。

3.结语

动态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建筑师与使用者以及观者之间创造了一条新的纽带。动态化的设计思维打破了原有建筑的枯燥、静态的形态,使得建筑充满了活力,它的不断拓扑演变,使得“空间情节设定”代替静态的功能概念,从而使动态化建筑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奇观。

参考文献

[1]施国平,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J].时代建筑,2005(06).

[2]李辰琦、张伶伶,“杂乱”中的“动态有序”——解构主义建筑的动态性秩序[J].建筑师,2004(1)

[3]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注:本文图片源于百度搜索及筑龙网

论文作者:程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  ;  ;  ;  ;  ;  ;  ;  

都市奇观——当代建筑中的动态化设计手法初探论文_程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