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与模式:社会工作试点的更高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更高论文,试点论文,规律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7年初民政部正式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绝大多数试点县(市、区)和服务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试点工作。如何总结分析、梳理提升各地、各机构的经验做法,从中找寻社会工作发展规律,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实现社会工作经验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由点上向面上拓展,是目前社会工作实务界、理论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规律:探求社会工作制度运行的客观联系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工作制度运行有其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从内部结构看,社会工作由管理、服务与研究等要素组成
管理、服务与研究既是社会工作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社会工作制度运行的主要环节。不同的构成要素、环节以及要素和环节之间同样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就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比如,在社会工作管理环节,其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对象与一般行政管理相比,就存在其独特性。从管理主体类型讲,可分为行政管理主体、行业管理主体;从管理主体层级看,可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主体,在地方管理主体中还可细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乡(镇)级管理主体;从党委、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除政府外还有社区管理主体。各管理主体的类型、层级及性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在诸多管理主体之间,关键是要处理好党委、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发挥相应作用。
从各试点县(区、市)的做法与经验看,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过程中,主要应履行好六方面管理职责:第一,管方向。要通过制定社会工作规划(计划)牵引社会工作发展。第二,管政策。要通过制定社会工作政策重点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事可办”的问题,支持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第三,管资源支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需要提供相应物力与财力等资源保障。整合、筹集社会资源是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尽的重要职责。第四,管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社会服务活动,其服务开展得专业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持续发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管理、服务与研究队伍是党委、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五,管典型示范。典型示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抓手。尤其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初期,在各类组织、政策与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抓好典型示范是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的重要工作。第六,管督导评估。提供面对面的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要使基层被动的、经验的、单一的社会服务转型为主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必须由党委、政府主导在各项社会服务中输入社会工作理念、知识、技术与方法等元素;必须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与服务评估制度,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督导评估长效机制,确定职业规范与服务标准,定期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人员开展服务项目的内容与质量进行督导与评估。
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任务的不断调整,党委、政府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方面的职责也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从全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实践看,目前党委、政府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的总体责任框架基本上涵盖了以上六个方面。切实履行好这六方面管理职责,是处理好党委、政府与社会之间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的重要内容与前提。
管理主体是这样,管理内容与管理对象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同样存在这种必然的、内在的、客观的联系。社会工作管理是这样,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同样存在着这样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寻找、分析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在联系,探索社会工作管理、服务与研究环节、要素内部,以及管理、服务、研究之间的有机的、良性的、稳定的互动机制,是总结社会工作经验,发现社会工作管理规律的重要内容与长期任务。
从制度环境看,社会工作制度运行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支持
社会工作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即社会工作发展的外在规律。社会工作虽然原发于所谓的民主国家或地区,但却不能说社会工作制度只能运行于这些国家或地区;从经济上看,社会工作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原发社会工作制度的前提,但却不能说社会工作制度只能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生存与发展;从文化上看,社会工作制度原发于基督教国家或地区,但却不能说社会工作制度只能运行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两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存在,也可以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万载县等地)开展;不仅可以在汉文化地区生根,也可以在民族地区(如新疆、湖南等地区)发展。
社会工作制度在这些不同政治形态、不同文化信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事实说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制度安排,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的,而是间接的、复杂的。寻找这种客观的、复杂的联系,探索其间运行规律,使社会工作制度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基础动力,是目前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需要考虑、完成的另一项重点任务。
模式:提炼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存在。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社会工作模式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社会工作模式指的是一种管理、服务与研究方式或思维方法。从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看,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社会工作模式进行不同归类,主要可分为三类。
国际社会工作模式
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产生至今,国际社会工作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再分配型社会工作模式与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再分配型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服务于社会福利对象,履行社会政策资源传递与再分配功能。这种模式对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的重要机制。这种模式是一种原生型的社会工作模式,也是国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社会工作模式,其产生、发展、成熟于发达国家。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主要产生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干预行动。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强调,无论是社会政策制定还是社会服务提供都必须与经济发展一致。在社会政策与服务的方向确定、方案设计、资源整合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形成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使其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这种模式广泛应用、发展于资源贫乏与经济欠发达国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社会工作发展功能的充分强调与有效发挥。随着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型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资源稀缺的世界中的一种具有普适作用和广阔前景的模式。
区域社会工作模式
由于社会工作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相关性,社会工作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开展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试点时间不长,但经过试点地区党委、政府主动、积极的艰辛探索,目前在全国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分类,可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结合模式,简称“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针对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分别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这种模式最突出的代表是上海,又称“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内地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始进行社会工作制度探索的省份。从1997年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伊始,上海通过“市上抓条、区上抓块、社区与机构抓实务”的办法,初步构建起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形成了在区、街通过培育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社会工作;在机构(福利服务机构)通过调整机构、开发岗位、配备人员或提升转化等方式实施社会工作的模式。第二类是民间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党委、政府搭建社会工作制度平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这种模式最主要的代表是广东省深圳市,又称“深圳模式”。从2007年以来,通过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深圳市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全面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形成了通过培育社会组织、政府购买岗位、在社区与福利机构全面实行一体化社会组织运作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第三类是政府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明显特征是在缺乏外力与经济欠发达情况下,通过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运作,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代表是江西省万载县,又称“万载模式”。国家开展社会工作试点以来,万载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创造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立足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农村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除这三类社会工作模式之外,其他如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和上城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天津市南开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四川省都江堰市等试点地区还创造了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社会工作经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和发展特色。
社会工作实施模式
社会工作实施包括管理、服务与研究三个关键环节。对这些不同实施环节,从不同角度可以总结归纳出不同的实施模式。作为一项专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最让人关注。从专业化社会工作开始至今,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总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问题模式”,又称“缺陷模式”或“疾病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立足于这样的假设:服务对象(个体、群体与社区)之所以需要提供服务,是因为他们自身有瑕疵、有问题、有病理或疾病。在评估、分析、研究社会服务对象(个体、群体与社区)存在问题与需求基础上,社会工作人员给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救治与服务,开展相应的督导与评估。第二类是“优势视角模式”。这种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一个与问题模式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所处环境和现状,不再是孤立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改变的可能性。它在转换服务视角基础上,通过尊重、信任服务对象,开展对话与合作,激发服务对象抗逆力和内在能力与相关资源等方式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社会工作服务优势视角模式将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工作服务是这样,社会工作管理与研究同样具有与其他服务和研究不一样的特性。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些社会工作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提炼模式,是社会工作实务界与学术界需要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和长期肩负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