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平台上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民族主义论文,因特网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政治议题。因特网的出现使得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大大增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在全球化面前,都力图扩大其政治、经济利益并增强本国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也利用网络为工具加强了自身的力量,改变自身的表现形式。因此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在新的平台——因特网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后冷战时期因特网的发展
因特网是全球性开放的信息互联网络,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系统,是连接世界各国的计算机网络。
冷战结束后因特网的发展既是一个外延增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内涵扩张的过程。1991年,由数家公司成立的美国“商用因特网协会”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因特网子网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从而开始了因特网的“商业化”过程。商业机构一踏进因特网这一领域,就发现它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直至1995年因特网才最终完成“商业化”过程,进入成熟阶段。今天,因特网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上网人数以几何级数快速增加。仅以中国为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00年1月公布的数字表明,截至1999年12月31日, 上网人数为890万人、上网电脑为350万台、全球信息网(WWW)网站为15153个。而两年前同样的统计,数字依次为62万人、29.9万台和1500个。(注:转引自胡泳:《网络生活未来会怎样》,《半月谈》,2000年第5期。 )按此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不日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因特网大国。
因特网的发展从横向看其涵盖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从信息咨询领域逐渐辐射到科学技术、大众传播等相关领域,进而渗透至文化、政治、经济及军事等领域,并以其互连互动的特性,使得这些领域呈现出复合、交叉发展的态势。因特网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明显增强,正在向主导性角色迈进。
在经济领域,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已被认为是世界信息经济的新引擎。一方面,与因特网相关的产业更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传统经济学正面临着挑战和修正,旧的竞争正趋于瓦解,社会财富快速积累,新旧产业加速融合,网络经济异军突起,飞速前进。另一方面,计算机黑客(Hacker)在网络平台上实施各种网络攻击,进行网络犯罪,甚至可以控制国家的金融市场,并达到干扰和破坏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政治领域,因特网对国内政治和国家间关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内政治层面,在网络时代,一国的公民不仅可以随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而且还可以与不同社会层面的人士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加广泛、便捷的信息交流。因特网使选民参与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因特网也已经对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网络以无形的方式渗入各主权国家之中,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面临重新定义。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由有形的现实世界扩展到无形的虚拟电子空间。
在社会文化领域,因特网的出现及应用大大推动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因特网虚拟社会”的出现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目前在因特网发达的国家,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在军事领域,由于因特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它以其庞大的信息量促使军事部门从类似开放的系统网络中获取信息。现代电子战和信息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战场。一方面战略信息战就是通过破坏和操纵计算机网络上的数据流,对敌对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破坏,以达到战略目的。另一方面,交战双方也许并没有动用任何杀伤性武器。其中一方只要指使计算机黑客通过侵入对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控制或破坏对方的指挥系统,窃取军事机密信息,乃至阻滞和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系统,造成对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从而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注:刘满堂:《电子战在信息战中的作用和地位》,《信息战研究》,1998年10月,第109页。)
因特网在各领域横向扩张的结果之一是以网络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开始形成。这种社会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社会特征的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注:参见吴爱明、祁光华:《政府上网与公务员上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智力以及将它们物化后而形成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信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经济要素。总之,借用《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的一句名言来描述因特网对社会涵盖之广和影响之深,即“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注: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因特网与全球化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领域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并扩展为全面的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各国利益不断扩大和相互交叉碰撞的趋势。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由于因特网使得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互动成为现实,这就加速了生产要素、文化等跨国流动,国际行为角色和行为模式日趋发达和多样化,国家利益也相互渗透,日趋复杂。
其次,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国际社会的状况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与影响越来越突出,国内问题日趋国际化,国际问题亦日趋国内化。
最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国家间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消除误解与矛盾,促进国际合作;但同时由于在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ulation)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建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科技霸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会产生新的矛盾、竞争与冲突。
目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全球化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全球化不应只理解为经济全球化,而应理解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复合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机遇是指后冷战时代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世界系统的建立。作为一种挑战,它的意义在于“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从经济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明显地呈现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地区一体化等重要趋势。全球自由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国际社会出现了全球性的社会整合、分化和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的分化与解体趋势。从文化理念看,全球化由于知识经济、信息革命而得到迅猛的发展,导致了改变民族国家观念的“全球主义”思想的形成。全球主义者认为,国家的保存将导致以资源全球流动为特征的新兴生产力的萎缩,民族国家的主权意义日渐式微。
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结网的过程。全球化是指一个全球网络,这个网络将地球上原先彼此分割、互相孤立的各个区域编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的世界。因特网已经是这个全球网络的一部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首先,因特网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推进全球化进程。一方面,因特网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超越时空。在因特网上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无论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上网的计算机都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域名而已。另一方面,因特网通过存储信息又淡化了时空概念。这一切使得“地球村”成为并不遥远的现实。此外,因特网还具有平等的特点。现实世界中不同肤色、种族、国籍、性别、年龄以及阶级的人们在因特网上会表现为平等的站点或登录名(Login Name)。因此,因特网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阶级、民族差别。不仅如此,因特网还具有互连互动的特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网或局域网都采用因特网的标准,它的规则、语言通行于网络世界,因特网上极为频繁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信息交往也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隔阂,并部分冲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因特网的固有特性客观上为全球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其次,技术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因特网本身就是一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技术手段。借助现代技术进步,从卫星信息传递到因特网和内部网,人类可以向任何地方传送信息。通过电子传媒、电子通讯、上网电脑等技术手段,因特网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的自动化,缩短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速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因特网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明的沟通与融合,而且也使国际间的协调和一体化等成为可能。世界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当今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它们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国的资源发展生产和经营。信息化的发展,也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以抢占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总之,因特网的出现导致全球化的进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像一个从魔瓶中释放出来的数字幽灵,迅速冲破传统的国界障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数字化”信息。它不仅创造出一种通用的“全球化”语言,而且也创造了一种受这种语言支配的“全球化”思维方式,使得全球化第一次在实现目标、方式及道路等关键问题上变得明晰起来,成为了一个可以把握的前景。应该看到,因特网大发展的10年与全球化在世界高速扩张的10年正好体现了一种同步、同频的特点。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化和一体化不如称之为“e 体化”可能更合适,(注:刘洲伟:《全球化是福是祸》,《南方周末》,2000年4 月14日第21版。)因为一切正在按照网络的规则和逻辑重组。无疑,未来的全球化将搭载因特网的列车高速前进。
因特网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殊情感,它是在特定疆域中的政治集体认同。(注:Theodore A.Couloumbis,James H.Wolf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and Justice,Prentice—Hall Inc.,1978,Page 38.)“民族主义表达了一种强烈的通常已经意识形态化了的族际情感。它有时作为一种思想状态,吸引着族内每个人忠诚和报效热情;它有时变成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和政策,为实际的民族成长过程提供原则和观念;它有时充当一种运动的口号和象征,起着支持或分裂民族国家的巨大作用。它还可以有多种变形,一切以具体的条件和场合而定”。(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来强化本民族、本国存在的合法性及权威性,但对于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比较复杂,有时会在政治系统内部起到分离主义的作用。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席卷全球,其势汹涌澎湃,这既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国际格局的反动,又是长期积累的民族主义能量爆炸式的释放。一度被冷战掩盖和弱化的民族主义又成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引人注目的焦点,并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第一,冷战的结束为民族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期间,美苏对抗掩盖了诸多民族、领土、宗教纷争。冷战结束后,“抑制机制”松驰,亚欧结合部形成了巨大的地缘政治空间,长期被压抑的民族主义得到了超常发展,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分离主义高涨,对地区局势乃至整个国际政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第二,民族国家的“利己性”、“排他性”不断加强。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国都积极参与到经济一体化中。但从全球角度看,竞争的主体依旧是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利己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竞争重点转向了科技、经济、力图在全球网络中获取最大的利益,避免损失。国家利己性的加强使得民族主义逐渐抬头。
第三,狭隘的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出现反弹。众所周知,全球化的扩张导致国家主权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但各国对全球化的反作用的认识也加强了,进而导致了民族主义势力的壮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强大的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泛起。
第四,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出现。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不仅在一国国内拉开了贫富分化的差距,更在世界范围内加大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距离。发展中国家基于这种认识,往往在经济上表现出民族主义的倾向,采取极端的手段如国有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冷战后,因特网以其独有的穿透力突破了民族国家的框架。它使各民族、各族群承受着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的强力推动和影响,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按照它的规则和语言进行交流。在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国家的交流中,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同。因此,因特网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主义的宅基。但是,在另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因特网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为民族主义提供了增加影响的有效手段。这主要是由于因特网本身所具备的以下一些基本特性决定的:
1.开放性,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开放性。它并不强制规定谁可以上网,什么思想可以传播,什么言论可以发表,什么话题可以讨论。与其他信息交流手段相比,更少束缚和羁绊。网上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则礼仪,一切资讯的传播与获取都是自由的。
2.廉价性,亦可称为低成本进入性。任何一个掌握初步网络知识的人使用一台上网设备加一条电话线就可以在任何地点进入网络世界。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大及服务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为进行网上宣传、发动网上攻击、进行各种网络犯罪活动,实行恐怖主义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过去需要高昂成本才能达到的攻击效果几乎以微小的代价在瞬间就能完成。
3.简易性,因特网的使用界面极其简单而功能强大。即使一个不太懂电脑原理的使用者经过短时间的培训也能轻松地上网发E—mail、 进行网络浏览、参与网上聊天。正因为如此,因特网才能在短时间内为多数人所接受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4.隐蔽性,因特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注重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因而网络沟通的重要特点是隐蔽性强,人与人的交流都通过网络这一特殊介质进行。这就使得试图掌握每一个网民的IP地址及其真实身份的行动都显得难以奏效,政府也很难加以控制,因此整个网络的虚拟空间更像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这些特点都为民族主义者利用因特网工具进行活动提供了便利。
5.广泛性,因特网的影响和作用的效能也是十分广泛的。
由于上述特性同时具备,因特网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被各种人群加以利用,其中自然包括民族主义分子。目前在因特网平台上进行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活动有:
其一是搭建宣扬本民族理念、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网站,合法或违法地向民众大规模传播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传统理念等,扩大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和文化穿透力。使过去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思想推广,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中达到目的,把原来散布于全球的支持本民族或民族主义理念的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其二是通过因特网便捷、隐蔽的通讯联络方式,迅速策划和组织活动,宣扬推行民族极端主义,实施恐怖活动。典型的如本·拉丹利用因特网控制和操纵阿拉伯原教旨主义势力,进行一系列反美、反西方的恐怖活动,力图创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因特网广泛的信息连接功能,能把原来散布于全球的支持本民族或民族主义理念的资源聚合起来,完成从反对敌对势力到对抗全球化的行为。
其三是利用因特网对损害本民族利益的力量进行信息攻击。世界上第一次可被称为网络攻击战是在去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从3月28日至4月中旬,来自南斯拉夫和俄罗斯的黑客连续攻击北约的信息网络,并造成北约网站的瘫痪及通信指挥系统的中断。4月19日,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默在一个信息安全研讨会上,把塞族黑客攻击北约站点,以及与科索沃战争有关的网络安全事件称为全球“第一次网络战争(thefirstcyberwar)”。事实上,民族主义者经常寻求通过进入成本低廉的因特网来实施信息战,攻击和破坏相关目标的网站和网页,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注:耿海军:《21世纪的第一次网络大战》, 《国际展望》, 1999年第16期,第25页。)
因特网上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和淡化民族国家的界限,但是只要民族国家的时代尚未过去,民族国家的特性就在于维护和坚持这一界限。超越与维护、淡化与坚持的矛盾将贯穿于冷战后时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全部进程之中,并表现为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这一对矛盾关系在网络上的并行发展。因此,当今世界既存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存在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向。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也许民族间的互动,民族意识的消长,民族主义的凸现,正是全球化浪潮赖以表现的基本事实。
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和挑战并不意味着民族意识的消失和被取代,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是民族主义在现阶段对全球化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反应。(注:张西山:《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它不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很快改变。民族主义的本性更使它把“复兴自己的传统价值作为排斥全球化进程的武器”。因此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民族主义和全球化将并行于世,互相磨合、互相碰撞。因特网上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亦将长期存在。
因此,因特网的发展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正日益影响、挤压着传统民族国家的框架,因而也冲击着民族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石。民族主义受到了全球化冲击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它对于国际事务也发挥着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的民族主义包括:民族极端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积极的民族主义包括合理的民族文化主义、爱国主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通过因特网对全球化分别产生不同的反馈作用。如民族霸权主义可以利用因特网、利用技术文化优势,宣扬推行单一文化或“普世文化”,实施“网络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而民族极端主义则利用因特网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这些都对因特网正常运行和全球化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起到负反馈作用。而合理的民族文化主义则通过因特网,努力建立本国、本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特色与全球化之间的亲和关系,以使网络所推动的全球化与各国主权的平等性、文化的多样性在本国获得和谐与统一。
鉴于因特网上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特殊关系,国际社会在致力于发展因特网技术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证因特网发展的自由公正性,防止某种单一民族文化利用技术优势左右因特网的发展,损害技术落后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因特网上的权益。二是维护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化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保护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当权利。因特网应折射出更多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征,而不能仅成为以单一语言、单一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虚拟空间”。三是反对民族极端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霸权主义等不良势力的滋生和蔓延,维护因特网良好、健康的运行发展。
标签:全球化论文; 互联网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中国民族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平台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