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福[1]1992年在《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模糊信息的特征,并论证了模糊信息不仅来自于度量尺度的模糊性,而且可来自于样本知识的非完备性。当仅从样本W提供的知识不足以完全精确地认识样本应遵循的规律时,我们称W为非完备样本知识。例如,以1900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地震之历史记录资料为样本,它不能完全精确地推导出震中破坏程度与震级的物理关系,所以这一样本提供的样本知识是非完备的。正是对模糊性与非完备性关系的认识,本文指出,模糊信息分析可不再限于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的对象,而应拓展为对一切与非完备性有关的知识进行处理。据此,本文全面地阐述了早年同刘贞荣教授共同提出的信息分配概念之所以在地震工程中应用行之有效的理论根据,同时也就可以方便地指出该模型种种不足之缘由。 在获得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用信息扩散原理发展了信息分配概念。 信息扩散这一概念的提出,来自于非完备样本W每一样本点w_j均可作为其“周围”代表。这意味着w_j的出现不再仅仅是提供它的观测值那一点上的信息,而是还提供了关于“周围”情况的某些信息。设W的论域为V,w_j的观测值为v_j,称W通过w_j给V上的v_j点提供了一个量值为1的信息。所谓信息扩散,就是说W在v_j提供的信息被V上的有关点所分享,而v_j点的信息被分享的方式,称为信息扩散方式。 本文借鉴Parzen提出的概率密度函数的核估计理论和陈希孺教授等研究的结论,用概率论的方法严格证明了下列事实:用非完备知识样本估计其观测值应遵循的概率分布规律时,扩散型估计: 得到的分布(?)_(?)(v)比用直方图法得到的估计更接近于真实概率分布p(v)。其中μ是v_j的信息向v扩散的一个非平凡方式,m为样本容量,Δ_m称窗宽。所谓非平凡扩散是指,存在v∈V,而v≠v_j,但μ(v,v_j)≠0。由于非平凡扩散方式的存在,并且其估计优于平凡扩散方式(直方图方法对应的不扩散方式),从而本文得到: 信息扩散原理:设W={w_1,w_2,……w_m}是知识样本,V是基础论域,设w_j的观测值v_j,设x=φ(v-v_j),则W非完备时,存在函数μ(x),使v_j获得的量值为1的信息可按μ(x)的量值扩散到v去,且扩散所得的原始信息分布 Q(v)=(sum from j=1 to m)μ(x)=(sum from j=1 to m)μ(φ(v-v_j))能更好地反映W所在总体的规律。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严格证明,由W进行的最佳扩散估计为二次型函数:
于颖[2]2017年在《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思维是21世纪学习者的必备能力。高中生作为典型的“数字原住民”,需要拥有计算思维,才能应对未来社会技术快速变革带来的各种挑战。当前,各发达国家相继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也将计算思维写进国家课程标准,并将其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行教材已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了,根源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以工具或经验为取向,对学科思维认识不清晰,二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思维主导的教材设计方法不明了。而计算思维是具有学科最本质属性、最能体现学科思维的核心素养,以计算思维为主导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此,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并结合准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工作。第一,回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学界关于计算思维的讨论众多,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界说。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但相对概括,在实施层面需要将其结构化。为此,研究基于新课标,在思维三棱锥结构和六组计算思维分类观基础上,建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思维结构,并结合示例,探讨了计算思维结构具体化于课程模块的一般方法。第二,回答“计算思维主导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如何设计”的问题。研究建构了计算思维主导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CTACK,并基于CTACK设计了教材内容结构、程序结构和形式结构。具体又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1.建构了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设计基本框架——CTACK通过对课程标准及计算思维发展载体与路径的分析,适当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得出计算思维与学科知识及活动间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关系,建构了该关系框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CTACK的教材结构设计总体思路。2.基于CTACK的教材内容结构初步设计采用学科知识取向与社会经验取向融合的思路设计内容结构。两种取向的融合,规避了单纯以知识或经验取向设计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将计算思维、活动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3.基于CTACK的教材程序结构初步设计以CTACK为统摄,在宏观的模块层面,设计了序列化结构和层级结构,在中观的单元层面,设计了项目化结构和学科生活主题系列结构,在微观的学法层面,设计了有意义接受式结构、探究式结构、体验式结构和协作式结构。尽管较之传统程序结构,各个子结构的名称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其内涵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超越了单纯对知识内容的组织,走向了对知识、活动与思维的联结组织,凸显了教材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功能定位。4.基于CTACK的教材形式结构设计在形式结构方面,主要探讨了活动、知识和计算思维在教材中的图文表征,特别是,关注活动、知识与计算思维的存在方式,以及与存在方式相对应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表征,以科学、准确地表征CTACK框架中各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使计算思维主导的内容结构与程序结构得以形式化再现。第三,回答了“如何检验并改进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的问题。研究通过教材编写实践和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检验并改进了初步设计的教材结构。经实践检验发现,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专家组对基于该结构的教材编写进展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师生对基于该结构编写的教材基本满意;在使用教材前后,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在共计四大轮八小轮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了教材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行了修正。例如,“项目—问题—任务—活动”结构不宜继续作为程序结构,不宜用“环节”概念表达活动过程,增加对任务和活动的区分度和关系说明,加强思维支架设置的指向性、思维动词表达的准确性,调整CTACK三要素在活动中呈现的先后次序,增强三者的内聚力,等。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方面,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学科育人”理念,摈弃了以往以工具取向或经验取向设计教材的思路,以计算思维为主导去设计教材结构。2.在理论研究方面,一是建构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结构,二是探讨了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建构了教材结构设计的理论框架——CTACK,基于CTACK设计了教材内容结构、程序结构与形式结构,并基于该结构形成了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新教材。研究凸显了信息技术学科思维,使得信息技术教材理论研究更具学科特色,为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 黄崇福. 北京师范大学. 1992
[2]. 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研究[D]. 于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