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对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 宫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凝血功能异常、软产道裂伤、子宫内膜炎、剖宫产术致子宫切口感染后裂开出血。采取保守治疗治愈4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5例。结论:及时明确产后出血的原因,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救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关键环节。
【关键词】产后出血; 病因;救治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宫腔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1],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目前产科主要的急症,不仅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产妇生命,还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高龄产妇、多次孕产史等。尽管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患者经积极的保守治疗能获得痊愈,但仍有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子宫切除术救治,因此及时分析产后出血病因、成功制止产后出血、以及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是关系到产妇安危的着重点[2]。为提高临床急救意识与技能,我科对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26.5岁;初产妇38例 ,经产妇12例;其中阴道分娩23例,剖宫产分娩27例;出血量600~2500ml;以上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1.2 产后出血的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①称量法:失血量=[胎儿娩出后接血辅料湿重(g)-接血辅料干重(g)]/1.05(血量比重g/ml);②容积法:使用带有刻度的量具收集并测定出血量;③面积法:按血纱布血湿面积粗略估计失血量血染面积按10cm×10cm=10ml,即10cm2为1ml计算失血量。
1.3方法 救治原则是迅速加强宫缩止血,同时给产妇输血、输液纠正休克,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治肾衰竭。(1)助产者迅速经腹部按摩子宫,迅速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宫缩,胎儿娩出后,在子宫底部用催产素10U注入子宫肌层。麦角新碱(高血压、心脏病者禁用)0.2~0.4mg,q4h应用,。对宫缩剂不敏感者可口服米索列醇2片、卡孕栓1.0mg舌下含服或米索列醇阴道后穹隆放置2h。(2)压迫止血,压迫腹主动脉,纱条填塞宫腔止血,双手压迫按摩加强宫缩,子宫胎盘附着面局部缝扎、子宫内壁肌层局部缝合。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若无效可采取结扎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以上处置均失败无效时,符合子宫切除手术指者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可错失抢救时机。(3)胎盘滞留、胎盘部分粘连、胎盘部分植入、胎盘剥离不全、胎盘残留都可导致产后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胎盘残留者行清宫术,胎盘粘连或滞留做徒手剥离后取出胎盘,若胎盘粘连较紧不易分离,先将易剥离部分取出,然后将胎盘组织刮出,胎盘植入面积大不易剥离行切除术,应在直视下剪除大部分子宫壁内胎盘组织后,局部结扎止血并加强宫缩。对完全植入胎盘一般主张施次全子宫切除术。部分植入性胎盘可徒手剥离取出,如有小部分残留可试用刮匙刮宫。(4)产后检查疏漏、缝合不彻底等可引起产后出血,接生时会阴保护不当、阴道手术助产易导致软产道裂伤,也可造成产后出血。宫颈裂伤和会阴、阴道裂伤最常见,处理原则是彻底止血,按解剖结构层次缝合撕伤处和裂伤部位。对软产道血肿行血肿切口清除术,彻底止血。缝合后用碘仿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或放置橡皮引流条,24~48小时取出。
2 结果 产后出血的原因 宫缩乏力28例,胎盘胎膜残留11例,软产道裂伤4例,子宫内膜炎3例,剖宫产术的子宫切口感后裂开出血2例,凝血功能异常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5例,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5例,无死亡病例。
3讨论
众所周知,任何影响产后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常为爆发性大出血,易致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此,产后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3],统计显示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80%。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体力衰竭、难产、临产后使用镇静剂过多或麻醉过深等均可影响子宫收缩,此外,双胎妊娠、瘢痕子宫、巨大儿、羊水过多等也易致产后出血。产科并发症如妊高征、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等,皆可影响凝血,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产后出血。本组研究表明,及时明确产后出血的原因,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救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关键环节。针对病因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应成分输血或输新鲜血,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血小板,及时补充血容量,最好输入新鲜血液,同时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要提高产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术,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做好“孕期、分娩期、产后期”保健工作,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程处理水平,特别是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加强避孕宣传教育工作,避免次人工流产、刮宫、生育过多或多现象。健全保健工作制度与保健网,做好产前检查和监护。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避免动作粗暴,减少产妇组织的损伤及出血量。合理选择剖宫产手术,切口选择适当,尽量取子宫下段,提高首次剖宫产手术技巧,缝合技术过硬,避免过密和血肿形成,术后注意监测切口愈合情况,发现切口血肿、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
[2]郎景和,冷金花,妇科腹腔镜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2):67.
[3]周赞华,黄丽丽,金卓杏,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3):9.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产后论文; 胎盘论文; 子宫论文; 产妇论文; 切口论文; 产道论文; 血肿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