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现状浅析及应对策略探微论文_江李

阅读教学现状浅析及应对策略探微论文_江李

江 李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阅读能够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指导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而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把自己的经历体验“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理解、领悟、表达,重“意”轻“言”,导致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教师必须在“深钻教材,精研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一一融合,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共生 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层次 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中的代替现象。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表明了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引导孩子在课堂中思索、在阅读中探究,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但是,在真实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很少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文章时非常投入,表情多变化,时而如痴如醉,时而沉郁愤懑,时而沧桑感慨……讲台下的孩子却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原因就在于,老师对作者、对文章背景有着很清晰的了解,容易理解语句的个中滋味;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制约,又缺乏想象的基础——没有类似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阅读收获,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个人的专属体验,只能听着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代替,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阅读教学中的“言”“意”分离现象。黄厚江老师在他的“本色语文”和“共生教学”系列文章中这样阐述了“言”和“意”的概念:“语文教学中的“言”,是指言语的材料和言语的方式;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意”,是指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目的。”他还指出:“在语文教学的种种矛盾关系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言和意的矛盾。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活动,没有言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学科的价值;同样,没有了意的语文教学,也就不复存在,充其量是一堆零散的语言材料或所谓的语言知识,而绝不是语文教学。”

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老师上课的主要方式大多是花两三节课讲完一篇文章,讲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流程大致为:先理清文章写作的逻辑顺序,然后品味文章几个关键语句,最后理解作者借文章要表达的意图。时至今日,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把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了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孩子“是什么”,还应该教孩子“怎么样”和“为什么”。

阅读教学中的“言”“意”分离的结果就是:上完一节语文课,学生知道《济南的冬天》抒发了老舍先生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却想不起文章里任何一个可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阅读教学应对策略探微

1.教师应提高对课文的研读欣赏能力。语文教师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深度、广度与审美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如果缺乏对阅读教材的品析与欣赏的素养,阅读教学里的文学作品在我们眼前不过就是一般的记叙性、抒情性作品,课堂教学也就随之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难以得到文学作品阅读技能的训练,不仅浪费了课文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限制、缩小了学生观察作品的视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坚持阅读,多查阅教学资料,不断积累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课文的研读欣赏能力。

2.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解读文本。当代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受到自身年龄、生活圈子及家庭教育观念的局限,相对比较匮乏和薄弱。从实际情况来看,要丰富初中学生生活阅历,可以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前备好课。深钻教材,精研文本,能帮助教师对教材编排体例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及其意义的把握,能有助于确定阅读教学的目标。思考和领悟重要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可以从解读字词入手引领学生感受阅读中的语文味、人情味。

3.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层次。学生学习层次不同,教学也需要通过层次性目标的设计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学习程度相适应、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层次性目标的设定要求教师在执教前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基础、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及认知水平等,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划分出几个具体的层次,根据层次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阅读理解的层次性相结合,在课程中一一落实。

4.教师执教时要“设其身”“处其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不仅需要知道文章里讲的“是什么”,更需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教师执教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剖析语句丰厚而复杂的含义,而且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即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如何表达出了这些丰富的内涵,从遣词造句开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做到教学中的“言意共生”。

此外,在教学时要常常温故而知新,将学过的阅读篇目里掌握的阅读分析方法运用到新的篇目里,举一反三,常读常新,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对课本上的文章有所了解外,还能对课外阅读篇目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才能真正做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得以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自己的代入感,让“代替式”教学远离课堂、远离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在执教时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技巧,将备课时充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展示。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提问,让学生能听懂问题,可以回答问题,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教师帮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但是不能滥用多媒体,让多媒体里的音频、视频完全代替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体验。最后,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能热热闹闹、华而不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必须明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参与、成果有检测。

语文教师如果在执教前能做到提高课文研读能力、认真解读文本、制定层次性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避免代替性教学,我相信,这样的阅读教学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感受阅读之中的万紫千红、课堂外的万水千山。

参考文献

[1]黄厚江 言意共生: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5,4B,25-27。

[2]王世堪 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3]杨泉良 阅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J].语文教学通讯,2015,4B,46-47。

[4]王志刚 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6,5B,45-46。

[5]狄袁辉 “代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效提升的潜在危害[J].语文教学通讯,2015,4B,48-49。

[6]黄厚江 阅读教学的尴尬与突破[J].中学语文教学,2013,(10),11-15。

[7]石英 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1)。

论文作者:江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阅读教学现状浅析及应对策略探微论文_江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