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引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化学高考辅导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努力提高论文,注重论文,正确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总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保证这个系统的高效运作,涉及到教材、学生、教师等子系统的整体组合的多方面的问题。下面仅就教师这个子系统,谈谈自己在化学高考辅导中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以纲为纲的原则
所谓“以纲为纲”,就是以“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即考试说明为纲,举纲抓线、归纳总结、系统复习、一传到位,全面提高化学高考复习质量。
主要做法如下:
1.研究大纲要有针对性
为了克服在总复习教学中的盲目性,实行因材施教,适应高考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总复习中贯彻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教材,掌握大纲对教材中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明确哪些知识要求学生知道,哪些知识要求学生了解、认识、熟悉;哪些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弄懂;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应用;哪些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只有这样,在总复习中才能做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二是要针对高考,高考试题体现了国家对考生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考纲”,钻研历届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范围、原则,命题的要求、特点、题型和命题的趋势。“教学大纲”规定如何进行教学,“高考大纲”则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考试与教学、“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各高校希望选拔能力比较强的考生,而不是会死记硬背的人。因此,近几年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察。根据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的分析,高考命题的原则是“两个注意”:一是注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两个着重”,是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着重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试题的特点是五个字:多、全、小、精、活,命题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快。近几年化学试题就明显表现出上述特点,这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必须抓住这些特点进行点拨、辅导和训练。
2.根据大纲,知识的归纳要有系统性
在总复习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时,除了要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可辨性、清晰性牢固性之外,还要特别重视知识归纳系统化、知识联系网络化、基本训练系列化、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能力一体化。这是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关键。
我们在化学复习过程中,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举纲抓线,归纳总结;系统复习,分散突破”。
所谓“举纲抓线,归纳总结”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的要求,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用一条线串起来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复习“硫和硫酸”这一单元时,就以硫的价态变化为线,将知识贯穿。
1.以H[,2]S、FeS、S、SO[,2]、H[,2]SO[,3]、SO[,3]、H[,2]SO[,4]为代表物质,可复习巩固近40个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
2.进一步揭示了氧化还原的本质,同时又巩固了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HNO[,3]及常见的还原剂:金属S[2-]、I[-]、还原性的盐、还原性的酸的重要性质。
3.同时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又可进一步明确含有相同元素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澄清了一些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深化了教材内容,又不超出大纲的要求。
所谓“系统复习,分散突破”,就是将已经系统化的知识,不能一劳永逸,要分散到各个单元加以巩固,充实和提高。例如:关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大纲和考纲,把这类问题归纳为六个类型:1.非自身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2.自身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3.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配平;4.有机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5.含有未知数角标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6.特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每个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配平方法,在专题课上,教师做了明确、细致的讲解;而巩固练习则要分散到总复习的自始至终,最后才能达到熟练,迎接高考的目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知识是相对独立的,平衡发展的,彼此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知识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在教学中仍然可以使其序列化。即讲授这些知识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在做法上,可以将这些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划分为若干小单元,前一单元的学习是后一单元学习的基础。这种序列化的组织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制教材、升学考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大纲,以纲为纲发挥主动性。
二、坚持“二导”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总复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抽象、想象等。
近年来,化学已实行标准化考试,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思维指导。我们根据历届高考题型,总结这类题的思维方法有:
推演思维法;筛选思维法;删繁就简思维法;逆推思维法;差量思维法;评比思维法。这些思维方法,须在平时训练中去逐步地运用和巩固。
化学填空题同选择题一样,正逐步成为化学考试的骨干题型之一。它具有答案唯一,容量大,内容细,知识点多,复杂性小,答案书写量不大,涉及化学用语较多等特点,因而具有评分客观性强,知识覆盖面大,节省篇幅,有利于较真实地检查出考生识记知识的情况和表达规范化的程度以及思维速度等优点。形式上是“补缺型”,内容上是“认知型”。回答填空题的主要要求:文字、符号要简捷、准确、熟练、规范。要达到以双基知识为基础条件,又要以正确的思维、规范的表达、简捷的计算等为必要条件。对这类题的回答,我们多年采取“单刀直入”思维法,以考生观察和思维上的“短、平、快”而取胜。另外采取“逻辑推理”思维法,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答案不含于同一概念中,解题时要用许多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方能找出正确答案。例如:题中给一电池及一些反应,推断金属活动顺序就属于此类型。还有“分析比较思维法,这类题先在题目中设置一个已知条件,答时要以这个已知条件为依据,对题中的设问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正确答案,“关联”思维法,主要适用于一题中往往有多个空格,而且后面的空格与前面的空格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是填好、填对第一个空,否则会导致全题皆错。另外,这类题在评卷时,又是见空给分,因此答题时,不能因上空不会答,就放弃下面的空。
2.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准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会学”到“学会”
(1)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化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越牢固,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记忆如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则花时少,记得牢。
①对概念划分句子成分记忆。例如:“摩尔”这个概念,可以划出主谓语:“摩尔是单位”,之后,再记它的定、状、补语,是什么的单位,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等。
②对立记忆。如果记住电解池中的“阳极氧化,就可推知阴极还原;有机中“加氧去氢”为氧化就可推知“加氢去氧”为还原。
③记少不记多。如记气体的颜色,只要记住:“氟黄氯绿,NO[,2]溴棕红(蒸汽),碘蒸汽为紫黑,其余为无色即可。记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可燃性,气味等,也如此
④谐音记忆:如电解池中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则记成“阳-氧”即可。又如-OH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字的写法为“半氢半氧”,发音为两元素韵母的结合,为“qiang”羟:同样,羰基是由碳氧双键结合的,因此,字为“半氧半碳”,发音为“tang”。
⑤口诀记忆。如过滤操作为“一角二低三碰”;摩尔浓度溶液配制的主要步骤为“一算二称三溶四洗五定”等,或者编成顺口溜:“固体用镊夹,不能用手抓,送往试管口,倾斜向下滑”;“取粉用药勺,用纸叠成槽,轻轻往下送,药品管底撂”;“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口,顺壁往下滑,眼把量来瞅”等等。
⑥强化记忆。多次重复是记忆的核心,在教学中或复习中,教师要反复指导学生重复记忆,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2)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但做题不知如何下手,特别是遇到灵活性、综合性较大的题目,更是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总结出一些实用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怎样答好实验改错题,教给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判断:①从反应条件方面判断;②从仪器安装上去判断(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③从药品的存放要求上判断;④从操作上判断;⑤从容器内盛放的液体的量上去判断等。制取气体的整套装置一般由气体的发生、气体的除杂、气体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等四部分装置组成。为避免疏漏,审查和答题时最好也沿着这条线索由前向后地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又如答合成题时,可采取“倒推正做”的方法去操作,并且要遵照①原理正确,步骤简单;②条件合适,操作方便;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④产物纯净,污染物少等原则去解答。
三、坚持“三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三结合”,是指总复习中几种关系的处理方法。
1.单元复习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现在化学总复习基本上采取单元复习的方法,这样可以做到“章章清,节节清,层层打夯,层层夯实”。单元复习不是讲课的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总结,达到系统复习的目的。单元复习的优点是:“知识具体,复习细致,基础牢固,易于升华”;它的缺点是:进度慢,与整体知识联系不密切。为了克服这个矛盾,我们采取了单元复习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复习“摩尔,反应热”这一单元时,结合了“反应热计算的六种类型”及“混合物质量分数计算”的专题讲座;复习“硫和硫酸”这一单元时,结合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离子共存问题”的专题讲座。复习电解质溶液这一单元时,结合了“双水解问题”和“pH计算”的六种情况的专题讲座等等。每一单元都配备1-2个专题讲座,既深化了教材,又使知识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熟练的目的。
2.重点内容和边角内容相结合
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注意,而有些常识性的内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我们把它称为“边角问题”,如:环保问题、石油问题、化学史问题、硅酸盐的组成问题、俗称问题等,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予以重视,采取发小资料,小专题,经常提醒,经常练习等形式,把它和重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识的完整性。
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知识、智力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注意、信心等,属于心理动力系统。智力因素决定了人的聪明才智,是学习优秀的先决条件,重视开发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也很大。例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刺激素;坚强的意志会产生惊人的学习力,教师的鼓励和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所以,非智力因素是学有成效的关键之一,教师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总复习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解决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正确的态度,树立极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握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教学中尽量避免程序化、刻板化、照本宣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3)在教学中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用教师的模范行动和亲切的语言感化学生,循循善诱地辅导学生,同时要坚持这样两条件原则:一是当面批改,二是适当鼓励。例如:1、学生练习做得较好,就说“书写整洁,思想正确,望坚持”;2、学生练习不会做,则在辅导时不能流露出任何厌恶的语言和行动,可说:“不要紧张,咱们一起想想看”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学生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才能使自己处于积极学习的精神状态之中。所以,学习兴趣是认真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充分做好考生在临考前的心理准备。防止他们在应考时出现焦躁不安、自信心不足,畏难退缩、惊慌失措、临场忙乱、粗心大意、审题不慎、答案笔误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以上是我在高考辅导中提到的一些经验和自己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