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学案制在许多学校的推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教师从备课到上课都不用教材,教师与学生仅用一本共同的学案上课.这与课改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强调“用教材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用教材教——始于“生动”的问题情境中
一般意义上的“生动”课堂通常针对的是教师的讲,在新课改形势下,用教材教的“生动”课堂还应涵盖学生的表现,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即“生动”的课堂来自于生“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的思、学生的想”这些隐性的动.
二、用教材教——践于“精彩”的课堂探究中
引导学生探究解题中的易错点,不仅能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消除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也是深化认识的好机会.
案例2 在“导数”应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设函数f(x)=ax+lnx,.是否存在正实数a,使f(x)≤g(x)对一切正实数x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教材上的常规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以及导数、最值、极值问题,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简解:假设存在实数a满足条件,
三、用教材教——成于“意外”的课堂生成中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从而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资源,把握教学契机,用好教材,让课堂生成精彩.
案例3 在进行“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时,在得出:“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取一点O,以O点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所成的角∠AOB大小唯一确定,而且由空间等角定理可知,∠AOB大小与点O在棱上的位置无关,因此∠AOB就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之后,突然有学生提出疑惑:当OA和OB不与棱垂直,但与棱所夹的角相等时,由等角定理知,∠AOB也是存在且唯一的,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角来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呢?此时要抓住时机,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异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课堂上各小组学生积极讨论开来,有的学生拿起课本、笔等工具,演示他们的想法.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后一种方法射线的取法不同,能使得一个二面角有很多的角度,也即这个角的大小不固定,在实际问题中不方便测量,所以第一种方法胜出.
课堂上不经意出现的意外,是学生灵感的萌发、学习的顿悟,教师应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案例中,学生大胆质疑,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但教师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又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全身心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课堂讨论解决了疑惑,使学生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认识得到升华,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用教材教——提升于“问题”的链式设计中
波利亚曾经说过:“好问题如同蘑菇,它们都成堆地生成,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链,从而生成一系列好问题,对学生开展渐进式训练.
案例4 高一学过“函数”的概念后,笔者先设置了一个题目,发现略微调整一下给出条件的方式学生解题时就会出错,于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了教学思路,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设置了一系列变式问题,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深刻理解了函数概念.
题目: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函数f(3x +1)的定义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思路来完成课堂教学:由题意,对于f(Δ),括号内“Δ”必须在[-2,7]上,所以-2≤3x +1≤7,解得-1≤x≤2.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是[-1,2].给出几个练习后,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给出正确解答,进一步总结:对于“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一个关于x的不等式a≤g(x)≤b(这时发现多数学生似有所悟,微微点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我们把题目(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函数f(3x +1)-2f(x-2)的定义域.)略微调整一下,就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多数学生做不出来.
事实上,因为函数问题的抽象特性而采取“告诉式”、“结果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逃避责任的一种行为.正是由于在学生看来函数问题艰涩难懂,才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下工夫:首先做好铺垫,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特别是函数符号f(x)的认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以具体函数为载体,逐步进行抽象,为此设计下面一组题目:①求的定义域;②若有意义,求的定义域;③若x∈[0,+∞),求的定义域;④若f(x)的定义域是[-2,7],求函数f(3x +1)的定义域;⑤若f(x)的定义域是[a,b],怎样求函数f(3x +1)的定义域;⑥若f(x)的定义域是[a,b],一般地,怎样求函数f(g(x))的定义域.对于题目①、②两问学生不难解决,设计目的是搭设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为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提供思维的载体,引发学生的领悟.题目③能有效引发学生反思前两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许多数学问题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解后如何拓展,还在于解题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思维的深化与延伸.
用教材去教学是一种境界,可以让教师感受到传授知识的平静中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无比充实与多彩,这与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标签:定义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