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种子”在乡村落地生根
文|谭艳丽 马 微
轻轻推开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丰村村部图书阅览室的门,书架上各类农用书籍被村民们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空闲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充电”学习,已成为村民新的生活方式。
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养成,得益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今,文明新风吹拂乌兰浩特市的广袤沃土,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田野落地生根。
乡风文明注入新内涵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生活着朝、汉、蒙、满等多个民族,多年的朝夕相处、患难与共让这个以朝鲜族为主的特色村寨民风淳朴、团结友善。1988年以来,三合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过去,朝鲜族把种植水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满、汉、蒙古族兄弟,蒙古族、满族村民把养殖技术传授给朝鲜族兄弟,汉族村民同样把做买卖的‘绝活’教给其他民族。”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介绍。在三合村,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村风已经传了一代又一代人。
乌兰浩特市不仅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同样注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一年一度的老年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三合村里的各族村民身着盛装,翩翩起舞,谈笑风生,一片和谐。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血脉,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起到了聚人心、促和谐的作用。
在苏子河和浑河的氮输入分别减少一半时,溶解氧浓度仅有极微小的变化,抚顺取水口处的叶绿素a和总磷浓度均没有变化,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变化各工况有所不同。同时减少各河流氮输入(E11)时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的降幅远比分别减少浑河(E12)和苏子河(E13)的氮输入时要大。而在分别减少苏子河和浑河的氮输入时,抚顺取水口处的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的历时曲线互相纠缠,表明两条河流的氮输入对抚顺取水口处总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影响相当。
激发农民群众行动自觉
乌兰浩特市美丽乡村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成为农民群众的一致追求和努力方向。
前后两阶段比较(2000年2月-2006年1月和2006年2月-2012年1月):前一阶段病人总数7例,全部死亡,其中6例为放弃后死亡;后一阶段病人总数25例,存活11例(44%),死亡7例(28%),放弃7例(28%)。后一阶段存活率明显提高,放弃率降低。
“以义勒力特嘎查为例,这几年持续完善道路、交通、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改路、改水、改厕、改圈,还建设了民俗一条街和帽子广场,沿河修建了水景公园,现在这里已成为乌兰浩特市的‘后花园’。”义勒力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延凤介绍道。
花香蝶自来,如今的义勒力特镇已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去年接待游客达30万余人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12-01施行,2013-06-29修正)。
2017年,义勒力特镇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寻衅滋事、酗酒赌博、封建迷信的陋习不见了,讲文明、讲礼貌的村民不断增多,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我还记得那是2016年,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帮我家确定脱贫产业,从那以后家里就开始养奶牛,现在我终于成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站在演讲台上,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国柱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农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是乌兰浩特市围绕“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这一主题推广的农民素质提升“7+2”模式。通过开展脱贫故事宣讲、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善行义举榜等活动,乌兰浩特市将思想素质、生产技能、创业素养等提升行动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培育新时代讲文明、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从而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不仅如此,全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幸福行”、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大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推广到各乡镇嘎查,将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在当地培育了勤俭持家、孝老爱亲、村邻和睦的乡风民俗。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中国平安(601318)。12月26日,中国平安该笔交易成交3677万股,成交金额20.65亿元,折价率为2%,买方为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卖方为机构专用。单笔成交金额靠前的还有桂冠电力(600236)和格力电器(000651),成交金额分别为6.48亿元和5.90亿元。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英楠)
标签:三合村论文; 乌兰浩特市论文; 朝鲜族论文;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