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道德建设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扩大,这对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意识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开始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导致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因此,深入地探讨经济体制转轨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在分配形式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在目标追求上,我们承认收入差距的存在,但倡导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等。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和某些质的规定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5页)。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企业要取得利润,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符合市场需求。市场交换过程中,货币是人们发生联系的媒介和纽带,也是衡量商品价值和人们社会劳动价值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人们的劳动价值必须通过物(商品)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通过物与物(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来表现;人们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还要通过物(商品出售后换取的货币)来实现。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看到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二重性”矛盾:一方面市场机制要求并实际造成了人的自主与独立。因为,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等价交换为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的权力受到了尊重,整个社会是一个竞争、流动、开放的社会,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存在着比较广阔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容易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因为人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等价交换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物物交换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等价交换过程中,个人的需要、能力还必须通过交换的媒介——货币才能实现。因此,“物”(商品与货币)似乎成了人的命运的“主宰”和某些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上帝”。
市场经济“伦理二重性”矛盾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市场机制为人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平等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造就了人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其学习、就业、发展等也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人们无生活种种风险之忧,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和安于现状、平均主义、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由、自主、平等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商品生产者既有生产什么的自由,又有自由、平等交换的自由,人们既通过市场取得收益,又要自己承担市场的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和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社会关系的定局,加速了社会流动和变化的过程,冲击了原来的关系网、人情风和权力本位观念,促使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积极进取和拼搏竞争,造就出市场活动的主体——人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其次,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加剧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长和蔓延。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动机和原则,在交换过程中,人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人们注重的是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或“好处”。同时,交换双方的利益又是相对独立的,人们为追求自身的利益,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商品交换者的基本取向,这样,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某些道德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极易受到冲击和削蚀。另外,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角色,它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商品交换,谁拥有它,谁就可以获取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就使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大,以至一些人把它当成了法力无边的神魔予以崇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抑制在最低限度和范围,但却无法根治或取消这种负面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是应当清醒认识的。
(二)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体制转轨期的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也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共存、矛盾、冲突与整合,呈现出比较特殊的历史状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思想观念的开放与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并存。市场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来自异域他邦的商品、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至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经济体制转轨期中国社会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深入影响我国社会的同时,也与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这其中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社会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有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价值观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等等。面对这思想道德文化领域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现象,我国社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思想认识水平偏低,正处于一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眩晕状态之中。
第二,主体意识的增强和道德的束弱化的趋向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人们必须克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与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正在日益觉醒,平等、自由、竞争、效率、风险意识等等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这是客观的必然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须看到:由于市场机制下利益的独立性和竞争的必然性,人们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直接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一些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日益淡漠。同时,由于多种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与冲撞,造成了社会影响和作用的相互抵消,严重削弱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使一些人常常在严重违背伦理和社会正义的行为或现象面前,处于“见怪不怪”、麻木不仁的状态。在一些地方正义之举往往得不到赞赏和支持,歪风邪气也受不到谴责与批评,见死不救、视危不助等令人痛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第三,企业经营行为的日趋合理化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严重非合理化现象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利益主体面对如林的竞争对手,必须严格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围绕市场需要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所淘汰。因此,经营活动合理化是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选择理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合理的决策、合理的选择、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才能赢得“上帝”的青睐和竞争的胜利。但是,在充分肯定广大生产者、经营者行为日趋合理化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严重非合理化现象的存在。如:假冒伪劣商品屡查不绝、屡禁不止;坑蒙拐骗、敲诈勒索,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欠帐有理、赖帐不还的现象屡见不鲜;制作播发虚假广告,诱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吃拿贪占现象严重,以及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等。上述种种非合理化行为和现象,已经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客观进程,同时也对我们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四,新的道德因素的生长与旧的陈规陋习的复燃现象并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关系正在逐渐形成,客观上为新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土壤,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关系开始生长,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依赖转向自主,由因循守旧转向积极进取,由盲目顺从转向独立思考;科学、文明、民主、法制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平等、自主、竞争、效率、效益意识已经被广大民众所自觉接受;全球观念、环保观念、秩序观念等等也正成为普通大众认同的社会观念。这些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新的伦理因素的生长,是新的伦理关系的基础,是新的道德文明的因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多种价值观念的共存与冲突,以及道德等社会规范对人们行为约束力的严重削弱,一些解放初已消声匿迹的陈规陋习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并呈蔓延之势,比如:纳妾重婚现象、卖淫嫖娼现象、拐卖妇女现象、活人自造坟墓现象,以及封建迷信之风、赌博之风等等,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构成了社会文明潮流中的一股逆流。
上述特点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道德领域正面临着艰巨的建设任务,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伦理失范”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尽快扭转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轨的现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十分紧迫的大任务。
(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所决定,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历史上任何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都是该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我国现阶段虽然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历史性转轨过程之中,社会经济关系也处于巨大变革之中,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变,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没有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性质没有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只能是社会主义道德。因此,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体公民中努力培养“五爱”精神,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强化、扩展社会主义思想在道德构建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因此,多种价值观念共存在一定时期内是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道德观念的多样性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除了社会主义道德之外尚存在其他各种道德因素,如:传统农村的村民之间、农村家庭内部,城市的小商人之间、手工业者之间、传统行业内部,爱国宗教团体内部教友之间等等都有一些长期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对此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凡是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积极作用的,我们就要容许其存在,引导其发展。对其中消极的东西和负面的影响,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予以纠正和消除,以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二,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我们的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体现我们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理想,体现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不懈追求。因此,必须首先在党员和社会先进分子中间大力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等,以通过他们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来影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情况,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客观存在。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还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出发,倡导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以义利兼顾、利以义取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尺度,切勿不分层次、不分差别地“一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时代性与继承性的关系。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时代的特点,因此,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基本特征,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求富谋利、公平竞争等等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价值取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当受到尊重,独立、自主、平等、竞争、文明、守纪、效率、效益等等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伦理观念应当成为道德构建的基础。但是,道德作为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它既是现实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陶冶的产物。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所有历史时代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传统,比如:爱国兴邦意识、人格国格观念、尊老敬贤传统、勤俭节约美德、艰苦创业精神等等。
第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之上,努力反映我们这个民族的特点、社会大众的心理习惯和审美情趣。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进行系统的发掘、清理、鉴别和整合,弘扬光大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才能创造出与我们民族心理与习惯相吻合、具有鲜明民族性特点的新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下进行社会道德建设的,必须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与气度,努力克服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大胆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道德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一些伦理价值观念,如:人本意识、平等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等等,体现了现代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应当科学地鉴别、吸收、消化。我们只有立足于民族的坚实基础之上,批判地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在道德文明方面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面向21世纪,在更高的基点上,创造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文明,推动民族精神的振兴。
(四)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秩序,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立为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这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思想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我们鉴别和抵制各种形形色色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有力武器。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灌输,用这一理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真正在全民族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
第二,加强教育训练,这是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伦理道德说到底就是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懂得这些道理,记住这些准则也许不是很难的事,但要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道德习惯和稳定的道德心理,必须通过长期的教育、灌输和训练,舍此,没有第二条途径。道德教育,首先要抓好青少年的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应当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实施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其次,要抓好全体公民的道德宣传和教育,成年人不仅是社会道德文明的主体,同时还是青少年的榜样,成年人的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应当制订全民道德教育计划,编写出版全民道德教育大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公民所在的部门、单位以及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切实承担起道德教育和训练的责任,宣传、新闻、舆论、文化、出版、教育等各个方面应协同工作,努力在全社会造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第三,加强“政德”建设,这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关的干部,处在“为政者”的地位,其“政德”(行政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各级党政机关的运转效率、工作质量以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对社会道德建设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在道德建设中,一定要把干部的“政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关键来抓。要把“公正廉洁”作为“政德”的核心,教育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各自岗位上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同时,应加强对干部道德的考评工作,制订详细具体的考评标准,把干部的道德状况列入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年度考评的内容,作为干部晋升、任免的依据之一。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这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措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和变化,以及空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人们的道德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元化的道德思维转向多元化的道德思维,由绝对的道德观趋于相对的道德观。道德主体的这种变化使以往主要通过内心自觉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效能大大下降。因此,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引入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奖赏与惩罚等强化措施,作为社会道德构建的支撑力量,可以有效地约束种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解决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比如: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应当把一些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具体化,形成行政性的法律法规和守则,违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一些社会服务性行业应当大力推行诸如“社会承诺制”等制度措施,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明确的责任、明确的考核标准、明确的奖惩措施等,开展规范化服务,以强化这些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第五,净化文化环境,这是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进行社会道德建设,必须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在这方面社会的宣传、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部门和单位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应当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立足于培养“四有”新人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大力丰富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建立健全严格的影视书刊音像制品的出版管理制度和审评制度,努力净化我们的银幕、荧屏、书刊、音像等等。坚持不懈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切实为社会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时政论文; 道德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