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卓敏与康德哲学--略论魏卓敏哲学的翻译系列_哲学论文

魏卓敏与康德哲学--略论魏卓敏哲学的翻译系列_哲学论文

韦卓民与康德哲学——《韦卓民:康德哲学著译系列》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哲学论文,简介论文,系列论文,韦卓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2456(2001)02-0139-04

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华中大学已故校长韦卓民(1888-1976)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人。他在中外哲学史、逻辑、教育和宗教神学等领域中均有很深的造诣与丰硕的建树。他留下近百部(篇)达七八百万字的中英文遗著中,关于康德哲学的占二分之一左右。

60年代初韦先生给我们中青年教师讲授康德、黑格尔哲学时,我作过他的学生;90年代初又参与“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的工作。因此,谨就个人所知,对他研究康德哲学的建树介绍一些情况。

韦卓民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我初步体会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成就和特点:

第一,西方哲学史上,韦先生着重研究了四个人,即亚里斯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关于这四位哲人,他均有遗著留下,但花时间最长,耗精力最多的乃是康德,从而使他在关于康德哲学的遗著方面,数量之多在国内首屈一指。他认为康德是马克思以前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最关键人物。因此,研究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不管谈什么哲学问题,都必须追踪到康德。记得他讲授康德、黑格尔哲学时,我隐约地觉察到他讲康德时经常流露出一种激情,这是他讲黑格尔时所没有的。他曾向王元化先生进过,他对康德的评价远远超过黑格尔。当然,在那极“左”的年代里,他在称颂康德的同时也不得不从政治角度斥责过康德几句,这是可以理解的。

韦先生在1957年突遭厄运后,从居住几十年的校长楼中移居一间斗室,工资陡降,生活条件急剧变差,但他从容对待,一心扑到康德等人的研究上,到“文革”前,数年内以惊人的速度译出有关康德的专著竟达10部,共300余万字(同一时期,韦先生还撰写和翻译了四本关于黑格尔哲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著作达100万字左右)。这是他在康德的研究中成就最多的时期。商务印书馆慕其名向他约稿,由于“文革”爆发,只出版了4部。此后10年,这位耄耋老人在蹲牛棚、下农村、挨批斗、受凌辱等更为恶劣的境遇中仍念念不忘康德、黑格尔,笔耕不辍。在那令知识分子濒于崩溃绝望的岁月,他鼓励难友说:“要有信心,做学问不能停下来!”

第二,他认为,要真正认识康德哲学一定要读原著,特别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精髓,故康德哲学又称“批判哲学”。韦先生曾著文专门分析“三大批判”的前提、基础和背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三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批判》是重中之重,代表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他在“康德哲学讲座”上,主要讲的是《纯粹理论批判》。他着重分析了该书的主题思想“验前综合判断怎样成为可能的?”这一命题的理论来源、内容实质和解决途径。他为了帮助国内学子更好、更深入地学习这部名著,决心知难而进,重新翻译这本最难读的书,以克服当时已有的两个旧译本中不实、不妥的缺陷。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两位英国学者讲解《纯粹理性批判》的两本专著,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康蒲·斯密)和《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H·J·裴顿);特别在“文革”前夕,翻译了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撰的简写本《一切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都说明了他对这一名著的异常重视。

韦先生对整个康德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寻找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批判哲学”的形成背景和条件。他认为在“前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已可窥见“批判哲学”思想的萌芽及产生的过程,并确定“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的界碑,从而把两个时期有权地统一起来。根据韦先生的见解,科学家康德是哲学家康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哲学大师康德,也就没有宏伟的“批判哲学”体系。

第三,韦先生关于康德研究的遗著中,大部分是译著。在翻译康德的哲学著作中,他突出的特点是:把研究寓于翻译之中,翻译的过程也就是他的研究过程。多年来我参加整理他的遗著,对这一特点的体会愈来愈深。当年听他讲康德、黑格尔哲学时,对一些重要概念、词语,他总是反复地从结构、词根讲到语义,从英文、德文追溯到拉丁文,那时觉得他有点“咬文嚼字”、“烦琐考证”,后来,才逐渐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深刻。下面两个例子,从一斑可窥全貌。

例一:上文所说的“验前综合判断”中“验前”一词是康德常用的一个拉丁文"a priori"的中译。过去有人曾译为“先天”,韦先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a priori"在拉丁文中并无“与生俱来”之意,康德用这个词更无此意。韦先生在译此词时,先译为“先验”,后一再琢磨,觉得也不妥当。因为在康德著作里多年来已用“先验”来译德文的"transzdental",如果再用它来译a priori,就混淆不清了。于是他反复推敲,最后决定创造一个崭新的词语“验前”来译"a priori"。从字面上看,二者似无甚区别,实际上却不大相同,“验前”更符合康德的原意。韦先生在“文革”中曾专为此写过一篇文稿给我看过,可惜,当时正“兵荒马乱”,我实无心拜读,如今人亡稿失,悔之晚矣。

例二: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说康德是个反对科学知识的信仰主义者,说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过:“我否定知识,以便给信仰扫清地盘。”韦先生认为,这根本不是康德的原意,这句话应译为“我要扬弃知识,以便替信念留有余地”(上两处重点都是本文作者加的)。即用“扬弃”代替“否定”,用“信念”代替“信仰”。“扬弃”乃德文"aufheben"之译,其含义较复杂,意指“把某个东西从不属于它的领域中排除,抓住它、保存并加以发扬提高”,英文错误地译为"deny",国内有人据英文而译为“否定”,跟着别人犯错误(注:"aufheben"在各国文字中均无恰当的词来译。抗战时期,我国曾直译为“奥伏赫变”。当时我还在读中学,不解此词的含义,误以为是“辩证”之意,但总还没有误为“否定抛弃”之意。前苏联学者古留加在《康德传》一书中说,俄文有的译为“消灭”,有的译为“限制”,他本人则译为“抬高”。实在有点混乱了。当前,国内不少人赶时髦,把“扬弃”当作“否定”,“抛弃”乱用,实在遗憾。)。至于“信念”与“信仰”,韦先生说,德文"glaube"一词在康德著作中,如果论述一般问题时是指“信念”,而只有专门讲宗教问题时,才指“信仰”。康德在这里谈的并非宗教方面的问题,故应译为“信念”。可见,康德既未否定知识,又未给信仰扫清地盘。这样,韦先生更正了两个词语的误译,为康德在中国的“错案”平了反。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正如韦先生说的,他在翻译时“以信为主”,用尽心思忠实于原著,而不像有些译者为了追求“达”、“雅”而不惜损伤原著本意。为了更忠实于原著,他始终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译文,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正如他所说的,做学问一定要有一种“主见不可无,成见不可有”的独立与创新精神。这对一位耄耋老人来说,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韦卓民决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个人爱好和兴趣而著书立说,乃是为了一个宏伟的工程而奋斗终生的。这个工程就是营造一座宽广而坚实的融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早在70年前,他已明确了这一奋斗目标。1928年他在伦敦所作的一篇演讲中声称,融合异质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而在当时的我国,“融合中西文化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而必须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还旗帜鲜明地申明: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我们反对妄自尊大的“保守派”,也要反对崇洋媚外的“洋化派”。如果说,解放前他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在国内办教会大学、宣讲基督教神学和在国外讲解与介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话,那么,解放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西方哲学史的译介上来了。原来,他研究、译介康德哲学正是站在这个高度来进行的!他常说:我们要在学习西方哲学时做到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哲学。他在50年代就曾多次说过:在欧洲,有些小国都翻译、出版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的“全集”,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套,这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他立志要弥补这一缺陷。本来他已具备优越的主观条件,即“通晓古今”,又“学贯中西”,仅外语就精通英、德、法、俄、拉丁文等七八种。可他并不满足,仍自谦说“差距很大”。其实,他是在鼓励我们努力奠定扎实的功底,以铺设他理想中的“桥梁”。他还认为,在介绍西方文化、西方哲学时,要避免把西方的观念“解说成中国的观念”,过份追求中国化、通俗化,以致把人家的文化变质变味。我体会他的意思是,在学习康德这样的西方哲学时,一定要力争学到原汁原味的康德思想;要努力体验领会德国语言的特征及其文化背景;设法逐渐领会康德的思维方式从而弄懂其实质,真正做到沟通中西,优势互补。当然,要真正切实地做到这些,确实是极为困难的。

这次出版的《韦卓民:康德哲学著译系列》实际上仅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集(四本译著)。此系列尚有14部(篇)论著和译著,待以后陆续面世。这4本简介如下: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修订本)。这本名著是韦先生早在196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翻译出来的,后因“文革”未能修改完毕。直到韦先生辞世10余年后的1991年。经过“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整理、校订,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后经“整理小组”与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合作审订校正,于2000年出版。这一修订本中有些是邓教授依据德国Felix Meiner出版社1956年版的《哲学丛书》第37a卷(1976年重印)这一新版本校订的,故较第一版的质量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

2.[英]康蒲·斯密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1918年伦敦版)。英文作者同时也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英译者,韦先生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也正是这一英译本。韦先生于1958年11月开始翻译,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即译出这部近60万字的巨篇。这个中译本修正了蓝公武原译本中某些不妥之处。但韦先生并不固执己见,3年之后,他又对自己译文的重要语词、概念作了重大的修改(如在《解义》中将“先天”改为“先验”,3年后在《纯批》中又改为“验前”;将“现象”,“表象”在《解义》中改为“表现”,在《纯批》中又改为“出现”等等)。

3.[加拿大]约翰·华特生编选:《康德哲学原著选读》(1888年出版)(1962年中译)。书中编选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四本原著中的若干章节。作者认为这些包括了康德系统思想的一切要点,对初学康德哲学的人很有帮助,为进一步研究康德哲学作好充分准备。这本书曾作为加拿大的大学教材,美国的大学也采用过。

4.[加拿大]约翰·华特生著:《康德哲学讲解》(1908年出版)(1963年中译),此书是作者在《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出版20年后写成的,这是他用前者作为基本教材向大学生讲解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积20年的经验后,他认为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康德哲学是“比较成功的一种试验结果”。韦卓民教授也正是用过华特生的教本和经验讲授康德哲学的。

韦先生在翻译这4本书时曾碰到一个犯难的问题,那就是,前两者的主要蓝本是英人康蒲·斯密,后两本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华特生。二人对康德原著的德文名词、术语译成的英文语又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反复斟酌把二者统一起来。韦先生在这里是煞费苦心的。

除了现已出版的四本译著外,本系列尚有8本(篇)论著和译著有待陆续出版,其中大部分还是初稿,有的需整理、校订,有的只需稍加校正即可重印。其中既有康德原著,又有西方其他学者编写的关于康德的著作;既有译著,又有韦先生本人的论著著。兹分别简介如下:

(一)韦卓民关于康德哲学的论著:

1.康德哲学介绍(讲稿)

2.康德哲学浅说(讲义)

3.关于康德哲学再一次试行简介(论文,未发表)

4.研究康德哲学应注意弄清楚的几个问题(论文,未发表)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及有关问题的提法》(已发表)

6.康德三大批判后的总批判(未发表)

7.新康德主义(论文,未发表)

8.读黄子通先生《康德的二元论与不可知论》一文的几点意见(论文,未发表)

(二)韦译康德哲学原著: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书稿,未出版)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

3.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4.康德《一切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书稿,未出版)

(三)韦译其他西方学者关于康德哲学的著作:

1.[英]裴顿《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书稿,未出版)。

2.[德]卡斯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解义》(书稿,未出版)

韦先生平反后,其子宝锷先生于80年代末将遗稿全部捐赠给华中师范大学,希望早日公诸于世,以慰父亲亡灵。当时的校领导很重视此事,立即成立“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负责此项工作。90年代初,经过多方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整理后的韦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步》两本书出版,受到学术界有关人士的欢迎和好评,被誉为哲学史界的一件大事。随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韦卓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和作为桂岳书系之一的《韦卓民学术论著选》(1997年),再次引起很大的反响,后者出书不久,即告脱销,这更激起大家对韦老遗著早日面世的渴望。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鉴于此,乃下决心按系列陆续出版韦先生的各种遗著,首先出版关于康德哲学的系列。这真是一桩令人欣慰的大好事,是出版社具有远见的决策。它不仅将有力地推动对康德哲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必将拉动包括港台在内的祖国文化界和海外有关人士对韦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韦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即饮誉内外(注:抗战胜利后,韦先生应邀在美国各大学巡回演讲,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后集成专著《中国文化的精神》(1947年在纽约出版)。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K·S·Latourette称赞韦先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业绩时说:“在这方面很少人能和韦先生相比,也没有人超越他。”韦卓民是美国“鲁斯教授”这一荣誉称号的第一个获得者。在中国宗教神学界,早在解放前就流行着“南韦北赵”的赞语,意即南方的韦卓民与北京燕京神学院院长赵紫宸同为宗教神学界的台柱,南呼北应,相得益彰。),解放后,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销声匿迹,而在港台,在域外,对他的研究却始终没有中断。199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韦卓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均谈到这个问题。台湾一出版商曾拟购买他关于康德译著的版权,香港一位学者曾与华中师范大学联系合作编著他关于宗教神学方面的文集,这充分表明各方对韦卓民学术思想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我相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会进一步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完成满足海内外学人和广大读者的愿望,把这一系列的其他著作陆续面世的。

本文为纪念韦卓民先生逝世25周年而作。

收稿日期:2001-02-15

标签:;  ;  ;  ;  ;  ;  ;  ;  ;  ;  ;  

魏卓敏与康德哲学--略论魏卓敏哲学的翻译系列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