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中华武术论文

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武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武术史的研究对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有重要意义。笔者全面总结了自民国初年至现在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对近代唐豪等武术史家的重要贡献作了评价与肯定,指出了当代武术史研究的若干特色。最后说明了今后武术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 中华武术史,武术文献学,武术文化,拳种流派史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Wushu History

Kuang Wennan

(Chengdu L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Chinese Wushu to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In the paper,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Wushu history since the begi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evaluated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the Wushu historians in modern times,s-uch as Tang Hao,and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ics of research-ing Wushu history at the present ages.The author also predicted the directions and focuses of Wushu history studies in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Wushu history,Wushu documents,Wushuciv-ilization,history of box branches

武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中至今仍广泛流行、不断发展的东方体育代表性项目之一。对中华武术的历史研究,始于本世纪初,迄今已有80余年。武术的历史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发生、发展历史进程的探讨,对武术演进的特点与规律的总结,对于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华武术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对于如何制定出更加适合实际的武术发展战略,更好地宏扬武术文化,武术史的研究有着更直接的现实意义。笔者拟就本世纪初以来武术史研究的情况作一个系统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武术史研究的任务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体育史及武术史研究有所助益。

1 近代武术历史研究的发端

中华武术史研究始于民国初年,至本世纪中叶,武术史研究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为体育通史中的武术史研究,一为武术专史的编撰,一为武术史研究之深化与武术史目录学、文献学的建立。兹就此三方面分别论述。

1.1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开武术史研究之先河

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开创性的体育史专著为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郭希汾编著之《中国体育史》。郭氏即后日成为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之郭绍虞(1893-1984)。1918年,郭氏在上海从事文化学术研究,应一些学校之聘任体育史课程,乃编成此书。郭氏在编篡过程中,就体育史的内容体例等问题,还同后日成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的叶圣陶(绍钧)多次商讨,书成出版,叶氏亦作序,可知中国近代第一部体育史即出自两位名学者青年时期之手。

郭氏《中国体育史》共列十编,其中八编分项论述古代体育,“角力”、“拳术”、“击剑”、“弓术”四编属武术史,占古代体育50%,可知郭氏视武术为中华古代体育之主要组成部分。郭氏从事文史研究,颇具学术根柢,其体育史编撰虽属初创,然旁搜博引,论述得当,基本上勾划出中华古代武术之概况,其尤其有价值者有如下几点:

1)郭氏以三育并重、全面发展之教育观来评述中华武术之作用与地位。《中国体育史·序例》写道:“自欧风东渐,智德体三育并重之说,喧腾一时,有识之士,鉴于吾国体育之不振,因相与提倡体育”。在概述了先秦上古教育内容之后,指出中华古代“虽未标三者之名,而有三者之实,体育一道,固未尝不重也。”他认为古代武术之主要宗旨即在健体强身。郭氏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来研究武术史,突破了历来讲武术只局限于军事技击实用之价值观,创造性地提出武术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2)郭氏之研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学术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此时在体育思想史上出现了两个片面的极端,一是“全盘西化”,一是“国粹体育”,前者对中华传统体育一概抹煞否定,论体育言必称希腊。“国粹主义”者则视传统武术为无上瑰宝,拒绝接受一切西方现代体育运动。郭氏的见解则较全面,他认为“欧美各国体操运动诸术渐次输入,不可谓非吾国之幸也。”对汲取西方体育加以肯定;但亦指出“吾国体育发达之早,远过欧美,季世右文,遂致衰弱,今日而求野求夷,只可吸收新质,以添营养之资,不可袭人成法,转忘遗传之本”①把发扬传统与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相结合,表明在当时条件下郭氏见地之可贵。

3)郭氏著述虽属体育通史,但以武术史作为主要组成部分,于角力、拳术、器械诸编中,再分种属、流派加以论述,此种体例,在当时亦属首创,并对日后武术史体例有深远影响。

1.2 武术专门史及武术著作中之历史论述

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现武术史专著。1932年杭州集益合作书局出版之《国术史》为近代第一部武术专门史。作者李影尘同期还出版有《虎爪点穴手挂图》之类武术技法,可能是一位武术家。《国术史》有概论、记述、支派、传考、摔角、剑考、剑术、器械、图考等9章,分别记述内家拳、外家拳、潭腿、查拳、短打、太极、形意等拳术渊源,章节虽多,但全书不过2万余字,记述极其粗略。其叙少林历史,全采自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之《少林拳术秘诀》,谓达摩创十八手,后觉远上人与李叟、白氏等研习传播,遂为少林拳之渊源。又云太极拳起自张三丰,其书漫无系统,引证不辨真伪,更说不上有独立的研究。当时一些省市武术馆开设国术史课,此书亦可能为这类课程讲义。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褚民谊著《国术源流考》,其1~3章按朝代罗列一些武术史料,对武术发展亦无什么有价值的论述,4章按拳种分所谓南、北二派,其说亦多牵强。总之,此一时期武术专史只能说是开了一个头,非常肤浅幼稚。

此一时期的一些武术理论与技术综合性之书籍中,亦涉及武术史。1936年武术教育家吴图南(1885-1988)著《国术概论》问世,此书为吴氏于中央国立体专教授国术理论课讲义写成,其第4章《国术史略》系统证述太极、形意、八卦、少林、通臂等主要拳种之历史渊源与传递脉络。吴氏先后师从太极名家吴鉴泉、杨少侯等人习艺,多在大专院校任教,治学校严谨,论及清末以来诸拳种流派之史实,较为翔实可信,影响较大。

1.3 武术源流的深入考证及武术文献学的建立

在三十年代,出现了两位功底深厚、治学严谨的武术史家:唐豪与徐哲东,他们对武术史的深入研究与考证,对武术文献学的建立,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果。

徐震(1898-1967)字哲东,生前为西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教授,青年时即酷爱武术,三十年代前后曾师从扬少候、郝月如等名家习太极,从杜心武习自然门。徐氏文武兼长,以科学态度考证武术源流史实,出版《国技论略》、《太极拳源流考信录》、《太极拳谱辨伪》、《少林宗法图说考证》等多种著作。唐豪(1897-1959),字范生,青年时代习练六合拳等,1927年赴日留学,习法律,亦兼练柔道,后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出版《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行健斋随笔》、《中国武艺图籍考》等多种武术史研究著述。五十年代到国家体委从事中国体育史研究,主编《体育史资料》多辑。唐徐二人对武术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概括起来,有下述三方面:

1)以大量史料及严谨考证,澄清了达摩著《易筋经》传十八罗汉手为少林派创始者之传说,对少林拳、太极拳之源流提出了较为可信之科学结论。

早在明末流传之《易筋经》即开始附会为达摩传授,至清末《少林宗法》一书更编造了达摩传十八罗汉手于少林,为少林之祖。道教张三丰创内家拳传说亦发端于明末,至清代,杨氏太极拳始尊张三丰为太极之祖。此说一出,亦迅速为武术界所信奉传播。盖少林武当,均系名山,一佛一道,既为宗教两大法门,为武术所谓内外二家两大流派之始祖,其神话传说更增加了武术之神秘色彩。故达摩、张三丰之传说流传甚广,以至郭希汾《中国体育史》等学术专著亦未能辨明真伪;其后,郝更生《中国体育概论》(英文版.1926)、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1931)、程登科《世界体育史纲要》(1945)无不宣传达摩、张三丰之说,致此类附会竟成中国古代武术史之定论。徐、唐二氏自30年代始,先后发表大量考据文章及专著,层层辨析,力排众议,全面论证,深入揭示自明末至民初种种附会之由来及违反历史之事实。直至50年代之后,武术史上的这些传说才逐渐被澄清,此为唐、徐二氏之卓越功劳。

2)在武术史研究上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态度,对后来者作出了榜样。武史之研究,较其它历史领域更有其特殊困难之处。徐氏指出:“考订之学,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徵信。惟武术之史实,载籍罕记,十口相传,或不能及远,或故为依托,自炫神奇,是以虽有取证之资,尤必参验稽决而后能定其是非,此所以为尤难也。”②武术历来多流传于民间,受历史条件之限制,文字记载文献甚少,多为口口相传,代代亲授,传说甚多,因而更增加了研究与考证的难度。为取得可信资料,唐豪曾多次到登封少林、温县陈家沟等地实际考察,徐氏亦多深入民间挖掘武术谱籍。1931年,徐氏从太极名家郝月如习武,得见太极拳陈氏、杨氏、武氏、李氏等诸家拳谱,加以参比,剔除了太极拳始于六朝韩拱月、唐代许宣平、宋之张三丰等等附会,得出乾隆时王宗岳为目前所知太极拳最早之传人的结论。

3)武术文献学、目录学的建立,是唐徐二人对武术史科学的又一重要贡献。鉴于武术史研究的特殊困难,唐徐二君尤重武术资料之翔实可靠,这是武术史研究能得出正确结论之先决条件,故他们以极大的功夫致力于武术文献、目录的研究。唐豪积数10年之功,著成《中国武艺图籍考》(上海市国术协进会出版.1940年),此为近代武术文献目录学最重要之著作。1959年唐豪之老友作家肖红曾校订此书,作校后记表明唐豪逝世,意欲争取此书再版,以资纪念。惜未果。该书分武艺20类,有诸艺、角力、手搏、擒拿、射、弹、弩、枪、棍、戈、、刀、剑、斧、干盾、狼筅、镗钯、器制、仪节、选举等,分类详列有关典籍著述史料,介绍作者年代,考证其性质,阐述其意义,解难释伪,评介价值。其自序谓编此书之目的即为研究中华武术史服务。唐氏同类著述还有《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行健斋随笔》等。

徐哲东主要有《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辨伪》等,对浩繁的太极拳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徐氏还有《易筋经疏证》、《弹腿新注》等武术文献手稿多种,惜10年浩劫,徐氏含冤而逝,其丰富之著述稿亦遭毁损,令人痛惜。

2 当代武术史研究的发展与成就

当代武术史的研究虽于五、六十年代已有开始,但真正有重大发展及取得较大成就则在八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国家体委开始组织体育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于体育通史研究中涉及一些武术史。六十年代初成都体院建立体育史研究室,开始了武术史资料的系统搜集与研究。1982年出版《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之“体育史”、“武术”部分条目,初步总结了武术史的研究成果。1984年出版了以成都体院为主力编写的《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在按朝代分章的体例中,大致勾划出了古代武术的发展概况。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家体委文史委推动下,全国掀起了修史、编志之热潮,高等体育院校亦开始了体育史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先后出版了多种体育史专著与教材③。此一时期,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等机构的推动下,还组织了多次武术学术研讨会,数百篇武术学术论文中,不少论文反映了武术史研究的成果④。八十年代中期,由日本和国内的研究者先后出版了两本中国武术的专史,这样,武术史的研究无论从规模、质量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日本松田隆智七十年代末写成并出版了《图说中国武术史》,1984年由吕彦、阎海译成中文《中国武术史略》(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搜集中国武术史料较为丰富,汲取了唐豪、徐哲东等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采用可信的史料,剔除武术史上无据之传说附会。但此书只是分项介绍一些拳种历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武术史系统,更缺乏对武术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实际上是所得资料进行分类的归纳。但其治学态度是较严肃的,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亦属难能可贵。1985年底习云太编著《中国武术史》的出版,是当代武术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该书第一部分按朝代描述了从远古直到现代武术发展的简要历程;第二部分则以拳种、器械为体系叙述其简要历史与特色。运用两个体系的交织与互补的体例,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中华武术久远历史的曲折轨迹及拳械流派繁多的庞大体系。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武术史》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武术通史,该书将于年内出版。

当代武术史研究的学术成就,从总体看,有下述几个方面。

1)中华武术从萌生到成熟之规律的探寻。多种体育通史和武术史论著的研究,目前对中华武术的整体发展规律得出了大体一致的认识:在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中,武术亦有了萌芽。春秋战国的大发展使武术的雏型开始形成。此后,经过漫长时间的发育至唐宋,以武术套路和流派的出现为主要标志以及武术多功能社会效用的完备,表明武术形态完全形成。至明清时期武术的大发展,使中华武术体系走向成熟⑤。对上述发展的概括可能还有某些差异,但总体认识是一致的,这是当代武术史研究的收获之一。

2)对武术多价值功能形成多形态子系统的研究。武术是一种具有战斗实用性、竞技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等多价值功能之文化,其多价值功能形成了在统一的武术文化系统中,分化出许多既具有武术共同根本性质而又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武术子系统文化形态。武术史研究的深化使人们对武术各系统的发生、演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开始了进一步的探寻。1984年马明达发表文章提出在古代武术体系中存在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两个体系,并深入论证了这两个体系存在根据及其特征与差异。该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体育史对武术发展采用了军事武艺与民间武术两条线索加以论述⑥。武术史学研究发现早在汉代便出现由于武术社会效用的差异而使武术结构形态朝着两个体系分化,那就是以战斗实用性为核心的直接对抗性武术与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特征的表演性武术的双向发展。武术这两大体系在不离开其根本技击性特征的前提下,在指导思想、技术组成、表现方式、竞技方法等一系列组成上,各自发展成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系。此种发展一直延续至现在。武术史及武术理论的研究对这两大体系的发展规律亦作了不少探寻⑦,这些研究对当前的武术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当然对武术是否形成若干子系统还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学术上的不同见解的争鸣将有助于研究的不断发展。

3)对各拳种流派历史发展研究的深化。对从明清以来武术体系发展出众多拳种、流派的形成与演变的研究,是武术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存在史料不足、岐异纷繁等困难,因此,至目前为止,还有不少拳种之历史渊源尚无明确的结论。近年来对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主要拳种的历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如笔者对少林武术体系形成的研究,孟乃昌对形意拳等历史的研究,康戈武对八卦掌源流之研究,江百龙等对武当拳源流研究,郝心莲对“黄河武术”的研究等⑧。

4)武术文化研究的兴起——武术史研究领域的扩大。近年来武术热的出现为武术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人们希望从武术文化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武术,如武术的哲学渊源、伦理思想、美学特征及武术与兵家、宗教、医家、民俗、文艺娱乐等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这实质上是对武术文化史的研究,是武术史研究的扩大与深化,1990年由甘肃省体科所与体育文史等共同主办《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数十篇论文涉及了武术思想史、地域武术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990年《现代体育科学丛书》之一《中国武术文化概论》的出版,对武术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际上可说是一部武术文化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成果表明武术文化史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 武术史研究的展望

历史的研究归根结蒂是为了现实,对武术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更好地发展武术提供重要的借鉴与理论依据。回顾数十年武术史研究的成绩,联系当前武术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武术史研究的某些领域亟待填补与加强。武术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更需要提供历史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武术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项:

1)加强近代、现代武术史研究。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百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与西方文化思想的输入,中国传统武术在新思潮的冲击中亦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武术从思想、组织、技术、训练、竞赛、场馆器材以及武术在军队、学校、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均发生了十分深刻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核心,便是中华古代武术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新历程。民国时期的武术史研究,未能接触到这一领域,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近代体育史著述中,才论述到武术在近代的变化与发展,如国家体委文史委和体育史学会主编之《中国近代体育史》(1989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专章论述了武术在民国时期的主要演变。中华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史,是武术研究中的重点课题,但目前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武术近、现代历史的研究,还应与武术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如武术竞赛的科学化、规范化,套路竞技与散手竞技如何发扬中华武术特色,中华武术如何适应当今世界多样性价值观的需求,民间武术与专业武术之间的关系与互补等等,凡此有关武术战略发展的问题还很多,认真总结武术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对解决这些问题得到有益的启迪。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生易剑东硕士学位论文《论民国时期武术价值观》在这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2)尽快填补武术交流史的空白。早在唐代开始,中华武术与国外便有了传播与交流。近百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与侨居海外的华人增多,武术的对外交流有了迅速发展。本世纪初由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育会,经陈公哲等人不懈努力,其组织已遍及东南亚各国。1989年精武已有80年历史,为宏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世纪以来,中华武术在欧美澳非五大洲均有很大的推广。全面地研究整理中华武术在世界的交流传播史,对于武术更好地走向世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在武术史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武术史研究的科学体系。除了武术通史外,武术思想史、武术技术发展史、武术文化史、武术交流史、民族武术史等各有侧重与特色的武术专门史,应该逐步开展研究,以建立完整的武术历史科学体系,才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武术发展的丰富历程,使中华武术这颗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更加璀璨。

(收稿日期:1995-05-22)

*本文为1994年体育史学会论文报告会论文,并被评为1994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优秀论文

注释:

①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序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②徐哲东.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史实之根据.上海:正中书局,民国二十六年

③主要体育史著作有如下数种:李季芳等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1984;林伯原,谷世权.中国体育史:上下册.1989;国家体委文史委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史.1989;中国古代体育史.1990

④徐才主编.武术科学探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1991.10.中国武术协会

⑤旷文楠主编.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武术文化形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⑥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册——古代部份.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⑦徐才主编.武术科学探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⑧旷文楠.试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成都体院学报,1991,(2);康戈武.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董海川与八卦掌(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江百龙等.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院出版社,1992;郝心莲.黄河武术自然文化背景.(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集)

标签:;  ;  ;  ;  ;  ;  ;  ;  ;  ;  ;  

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中华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