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欢
摘要:“习本课堂”通过分析课堂结构中“教、学、习”三要素的关系,得出只有把“习”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课堂才能实现真正高效。这里的“习”指的是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教”和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学”的消化与吸收。三要素的关系就如同厨师做菜,“教”指要吃“饱”,“学”强调要吃“好“,而“习”则重视要吃“准”。
关键词:“习本课堂”;英语教学;营养师
笔者在读书时,曾经有过长大后当一名“营养师”的梦想,觉得营养师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智慧的职业。营养师不但讲究烹饪时对食品的色、香、味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搭配合理健康的食物。长大后,笔者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一直认为当一名营养师的梦想离我远去了。当笔者去年参加“习本课堂”课题组活动时,首次听到刘荣青局长提出的课堂“营养师 ”的说法,顿时感到可以重新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英语学习的“营养师”。
“习本课堂”通过分析课堂结构中“教、学、习”三要素的关系,得出只有把“习”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课堂才能实现真正高效。这里的“习”指的是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教”和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学”的消化与吸收。三要素的关系就如同厨师做菜,“教”指要吃“饱”,“学”强调要吃“好“,而“习”则重视要吃“准”。 “习本课堂”强调“教”与“学”要根据“习得”的需要来,课堂以“习”为目的,以“习”为本质。
在多年教学中,笔者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任务展示,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为教师,不管将课程设计得有多完美,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习得情况,这样的课堂注定是低效的。“习本课堂”提出要教师思考如何使学生“吃”得准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也让笔者从众多的教师角色探讨中明确了一点:教师应该当好学生的“营养师”。
下面笔者将从“习本课堂”的理念出发,结合自己的日常英语课堂实践和课题组的研讨课实例,从“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三个环节谈谈教师如何以“习”为本开展教学,成为学生英语课堂中的“营养师”。
一、课前习,多元习得方式促成学情了解
作为学生的“营养师”,我们必须把如何根据学生需要给学生“配菜”放在首位。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凭个人经验和考纲考点推测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教案。而在习本课堂中,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难点和疑惑,做到以“习”为本。这也正是我们习本课堂“课前习”设计思路的关键。教师把课堂延伸至课外,利用多元的习得方式了解学生的学情,这一方式特别有必要。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大胆尝试运用微课、微信、网络、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
在牛津英语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课前习”任务的:这是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单元。笔者在阅读课文Computer Facts后为学生教学了一节以口语和阅读为主的习本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采访他人,了解学生对电脑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电脑游戏问题的文章并学会给如何正确使用电脑提建议。
结合“习本课堂”理念,笔者在设计“课前习”任务之前首先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习得教学目标并及时给笔者准确的反馈,以便于笔者安排“课中习”的任务。经过思考,笔者决定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实现该目标的困难和方法。提出这项任务时,学生有点不适应。为了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困惑进而了解到他们真正的需要,也为了逐渐培养他们“习本课堂”的习惯和思维,笔者尝试使用微信讨论群的功能,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调查,我们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主要问题:“如何设计采访问题才能知道学生电脑使用情况;采访多少学生调查报告才有参考性;如何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怎么用英语给他人提建议”等。根据学生的问题,笔者首先提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本学习、小组谈论、上网查找等方式了解如何设计采访的问题,如何采访他人。笔者也有针对性地找了网络微课帮助学生学习做采访、写调查报告。同时,结合以往的阅读课训练和英语阅读评比活动,笔者鼓励班上的“英语阅读达人”分享他们的阅读技巧。还让学生在考纲上找到英语中提建议的常用方法,引导他们想出更多的提建议方法。
于是,课前各小组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根据采访话题讨论设计问卷,并在小组内尝试互相采访,在实践中把一些不适合的问题删掉,保留有用的采访问题,最后形成书面问卷和报告并将口头采访视频或录音通过微信上传。笔者收集各小组设计的问卷和视频,准备在课中小组竞赛时作为展示评比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下是某小组的书面问卷与报告模板:
Questionnaire
Please give us a report just like this: We interviewed ______ students about using computers at home. We found that _____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puter at home. _____of them spend more than five hours on computers every week. ______ of them don’t use computers very often._____ of them usually use computers to ____________ (do sth). _____ of them usually ________ (do sth) with computers. ______of them use computers for ________ (doing sth).
可见,习本课堂里的课前习利用多元的习得方式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它有别于传统课堂前的预习和自习,它是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发、设计、诱导下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的知识融合。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反馈自己的所得和所惑,教师(同时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取信息,师生彼此都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学生更了解自己的需要,教师更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更便于因材施教。
二、课中习,为师生、生生创设互动舞台
有了“课前习”的充分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带着前所未有的教学针对性进入课堂。所以,“课中习”已经不仅是“教”与“学”的展示,更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是答疑解惑、分享交流的互动过程。
下面笔者以课题组刘文静教师的一节关于云技术的习本课堂为例,继续探讨教师如何在英语习本课堂上当好学生的“营养师”。这是牛津英语八年级下第五单元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中的一节语法课。刘老师在课前习部分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学语法句型It’s + adj. for sb. to do sth. 和It’s + adj. of sb. to do sth. 并运用平板电脑布置了课前十道习题。通过习题正确率和考察知识点的分析,刘老师迅速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习得情况。
附表:
题号正确率考查的知识点
179.49%根据形容词判断使用 “of ”
282.05%根据形容词判断使用 “for ”
392.3%根据句型判断使用“it”作形式主语
469.23%根据句型判断使用“of sb. to do sth.”
550%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形容词“adj”
691.89%根据句型判断使用“to do sth.”
743.24%根据句意(否定)选择合适的形容词“adj”
877.78%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形容词“adj”
975.76%根据句型判断使用“for sb. to do sth.”
1025%根据句意(否定)判断使用“not to do sth”
依据附表中的数据,刘老师改编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在课中习中通过平板电脑给学生发送改编的选择题,与学生讨论出错率高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课前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在这一习得过程中,刘老师根据对每个学生个体课前习情况的调查,将重难点转化为问题,检测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并进行实时反馈;进而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展示自己总结的语法规律,加深对所学语法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把语法运用于实际的语言环境,刘老师还巧妙地创设了“动物园之旅”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语法句型描述特定的情景,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平板的准确反馈设计闯关练习,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各有所得。可以说,刘老师的这堂课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需要,时刻思考如何给每个学生“配菜”,并根据学情适时地给学生“添菜”“加料”,为师生、生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习本课堂中教师作为 “营养师”的作用。
三、课后习,巩固、反思、拓展、再升华
习本课堂中的“课后习”比起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后作业,更强调以学生的“习”为本,对课堂进行反思和巩固。同时,它也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后习”中评价自己的收获,反思如何改进自己。教师则继续充当“营养师”的角色,根据学生在“课前习”和“课中习”的反馈和表现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个性化的任务。如何做到个性化的任务布置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是一直以来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平台的运用解决了这一大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设计有梯度、有趣味性的闯关训练,学生按需下载学习,系统智能反馈。
继续以笔者在牛津英语八年级上第三单元Computer Facts的课堂为例,笔者通过“课前习”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在“课中习”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信地展示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习得英语提建议的方法。于是笔者在“课后习”中给学生提供了阶梯性的以闯关为形式的巩固和拓展材料。第一关,学生完成补全对话以检查自己用英语互相采访的掌握情况。第二关,学生就英语提建议的方法,如should do, had better do, why not do 来完成选择填空。第三关,回答阅读理解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细节题,也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谈谈电脑的优缺点等。第四关,结合阅读文章完成写作任务:“电脑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扰。假设你是学校即将邀请给学生家长作讲座的教育专家,请结合青少年使用电脑的问题,写一份发言稿,谈谈电脑的负面影响,并就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电脑提出合理的建议。”笔者根据学情给学生分层布置任务,尽量做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私人定制”。如有些学生只建议他们完成前两关的任务,有些学生完成前三关,还有些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挑战冲关,或者学生根据系统反馈自动检测自行冲关。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后习”的内容更多样化,更有挑战性、趣味性和方向性,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习得”的反思、巩固再升华。
由此可见,在当前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原有的课堂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积极地接受新的挑战。“习本课堂”的尝试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学”都不是我们课堂的最终目的,而体现学生是否消化吸收知识的“习”才是我们课堂的本质和目的。今后笔者将在英语教学中注入“习本课堂”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习惯和习得,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习”的活动。笔者会尽力当好学生的英语“营养师”,为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鼓劲加油。
论文作者:彭海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笔者论文; 英语论文; 教师论文; 营养师论文; 课前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