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效率的关系分析_三次产业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效率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要素论文,效率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2; 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1)08—0019—08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克拉克完善英国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思想,并运用该理论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至第三产业就业占绝大比例。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钱纳里等比较了产业之间要素比较生产率差异,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向效益提高的集约型转变,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可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亚当·斯密(1776)认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分工深化、资源配置优化和技术进步的结果[2]。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问题。例如,曹新(1996)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3],刘伟、李绍荣(2002)实证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4],有的学者研究了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演变[5],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产业效率与经济结构的关系[6],胡宗良(2009)回归分析了影响我国工业就业效率的税收、产业组织等因素[7]。这些文献主要从流量角度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效应,较少考虑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没有从要素存量、要素边际效率和平均效率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潜力。

产业结构变动受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国际经济影响,依赖于三次产业要素存量和流量作用。资本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值比例具体反映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的要素配置变化依赖于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人均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要素生产效率高低。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可是,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仍然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新增劳动力就业进展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深化和拓宽。探讨三次产业投入的资本存量、劳动存量及其比较生产率、边际生产率,从动态演变角度,实证分析要素存量和效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潜力,制定合理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借助1980—2009年数据,本文比较三次产业资本和劳动投入结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实证分析生产要素效率及其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以下部分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绍相关理论;第三部分说明数据来源和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要素边际效率和平均效率,分析产业结构与要素效率变化的关系;最后,结论及启示。

二、相关研究理论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本研究沿用了国际上常用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计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运用资本存量核算理论,比较三次产业要素存量及配置强度的变化;运用生产函数理论、要素边际生产率理论,是为了计算三次产业的要素平均效率和边际效率;要素比较生产率指数理论是用来比较产业间要素相对生产效率。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是: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是对经济进行产业结构分析的工具。

(二)资本存量及基期资本存量的核算理论

计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涉及基期资本存量、各期资本投入增量、资产价格指数和资本折旧率等数据。确定基年资本存量有直接普查法和折旧—贴现法(孙辉等,2010)[8],具体参考张军、章元(2003)研究结果[9];借鉴Hall and Jones(1999)[10]和Young(2000)运用折旧—贴现法,折旧率取6%,将基年投资除以投资平均增长率与折旧率之和得到的商作为基期资本存量[11]。本文以1980年为基年,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后,得到基年后连续10年的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1.3%,得到基年的资本存量和各产业资本存量,即:

利用公式(3),结合公式(2),可以计算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

(三)生产函数

在任何一定时间内,经济中生产函数是由一定量的资本、劳动和知识结合而形成的,第i产业的生产函数是:

运用公式(5)、(6),可以分析三次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

(四)要素的比较生产率

三次产业中要素的比较生产率是指该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与该产业投入要素相对比重的比值。即:

第i产业i要素的比较生产率=第i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第i产业的j要素的相对比重,

其中,i=1,2,3;j=劳动力,资本。要素比较生产率可以分析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效率。

三、数据来源及产业结构分析

取主要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0—2009年)作为历年新增加投资总额,并按照产业分类标准归类为三次产业历年投资。为了具备可比性,历年各产业生产总值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1—2009年)折算为1980年价格;历年投资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2009年)和工业品价格指数(1981—1989年)折算为1980年的价格水平。取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年底数)作为各产业就业人数。这些数据都在《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0年)中查到。

(一)产业结构演变——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和劳均资本存量

30年(1980—2009年)来,我国资本存量(资本、产值计价折算为1980年价格,下文同)和劳均资本存量(CSPW:capital stock per worker)增长幅度较大。总资本存量由1980年的5265.3亿元上升为242249.8亿元,增长了45倍。在1980年,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存量分别为490.2亿元、2730.8亿元和2044.4亿元,2009年则分别为6348.2亿元、106451.3亿元和129450.3亿元,分别增长了12倍、38倍和62倍。三次产业之间,资本存量比变化非常大,第二、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在1980年是第一产业资本存量的5.57倍和4.17倍,2009年分别为第一产业的16.77倍和20.39倍。可见,第二、三产业资本扩张速度更决。

图1 三次产业资本存量

注:total、first、second和tertiary分别表示总体经济资本存量、第一产业资本存量、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和第三产业资本存量。

图2 三次产业劳均资本存量

注:total、first、second和tertiary分别表示总体经济劳均资本存量、第一产业劳均资本存量、第二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和第三产业劳均资本存量。

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所占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80年,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存量分别占9.31%、51.86%和38.83%,到了2009年,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所占比例则分别为2.62%、43.94%和53.44%,第一产业资本所占比例下降了6.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资本存量下降了7.9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资本存量则上升了15.61个百分点。

在1980年,我国劳均资本存量为0.12万元,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分别为0.02万元、0.35万元和0.37万元;2009年,总体劳均资本存量为3.11万元,三次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则分别为0.21万元、4.91万元和4.87万元,总体经济劳均资本存量和三次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分别增加了24倍、11.7倍、12.8倍和12.2倍。在1980年,第二、三产业劳均资本存量是第一产业劳均资本存量的21.05倍和21.96倍,2009年则上升为22.97倍和22.77倍。伴随经济发展,我国劳均资本存量迅速上升。

(二)产业结构演变——从业人员总数和三次产业从业人数

经过30年发展,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所占比例极大下降,由1978年分别为占28.2%、70.5%,到2009年分别下降为10.3%和38.09%,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我国经济吸纳了大量新增就业人员,从业人员总数由1980年42361万人,到2009年上升为77995万人,增长了0.84倍。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由1980年29122万人、7707万人和5532万人,分别上升为29708万人、21684万人和26603万人,分别增长了0.02倍、1.81倍和3.81倍。就业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扩大。

同时,分析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发现:1980年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为68.7%、18.2%和13.06%,2009年则分别为38.09%、27.8%和34.11%。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员比例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分别增长了9.6个百分点和21.05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从业比例仍然偏高,转移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三次产业要素效率

(一)三次产业劳均产出和劳动力边际产出

我国经济中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增长幅度较大。以1980年价格计,我国劳均产出由1980年的劳均0.107万元增长为2009年的0.935万元,提高了7.74倍;1981—2009年间,劳动力边际产出在波动中上升,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14.928万元/人,近两年来,劳动力边际产出略有下降,2009年为11.916万元/人;在1992年后,劳动力边际产出值明显高于劳均产出值。可见,从劳动力投入角度,我国经济就业远没有达到最佳规模水平。

图3 总体经济劳均产出值和边际产出值

注:AMW、AAW分别表示总体经济劳动边际产出值和劳均产出值。

图4 第一产业劳均产出值和边际产出值

注:FMW、FAW分别表示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值和劳均产出值。

在第一产业中,劳均产出呈增长状态,由1980年的0.047万元/人,上升为2009年0.254万元/人;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价值30年中有14年为负值,近七年(2003—2009年)连续为负值,说明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减少,而产出却正增长。在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远低于平均产出,劳动力的投入超过了第一产业最佳规模,意味着我国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在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由1980年0.284万元/人和0.178万元/人,分别上升为2009年1.57万元/人和1.188万元/人。在第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边际产出却在波动中上升,在1981年,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边际产出为0.036万元/人和0.168万元/人,2009年则分别为3.604万元/人和4.162万元/人。除少数年份(1981、1990、1999、2000和2002年)外,其他年份尤其在2003—2009年,我国经济第二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远高于总体劳均产出;除1981、1989、1990、1994和1995年外,在其他年份,第三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远高于其劳均产出。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率在波动中降低。1980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率均低于0.5,到2009年下降为0.27;第二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率在1980年为2.65,2009年降为1.67,其比较生产率下降接近1;在第三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力在1980年为1.65,2009年为1.27,下降了0.38,总体来说,在第一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率较低,第二、三产业劳动比较生产率都高于1。

比较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产出效率,在1980年,第二、三产业的劳均产出分别为第一产业的5.38和3.46倍,2009年则分别为6.13倍和4.68倍,差距扩大了。劳动力边际产出方面,由1980年第一产业高于第二、三产业,变为2009年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为负值,第二、三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因此,从产出效率来说,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没有达到最佳规模,仍有吸纳就业的较大空间。

(二)三次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

图5 三次产业劳动比较生产率

注:FLCOM,SLCOM,TLCOM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较生产率;劳动力比较生产率=该产业产值比例/该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

图6 三次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

注:FCCOM,SCCOM,TCCOM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资本比较生产率=该产业产值比例/该产业资本存量所占比例。

我国经济中的资本产出效率,无论是平均资本产出还是资本边际产出,都呈急剧下降趋势。在1980年,总体平均资本产出、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平均产出率分别为0.863、2.80、0.803和0.480,到2009年依次降为0.302、1.19、0.317和0.244,分别下降了65.12%、57.5%、60.52%和49.17%,在三次产业之间,第一产业资本平均产出远高于第二、三产业的资本平均产出率。

资本边际产出率在波动中下降,近年来三次产业资本的边际产出率趋于相近。1980年,总体资本、第一、二、三产业资本边际产出率分别为0.36、6.99、0.23和0.31,到2009年则分别下降为0.15、0.28、0.12和0.16,在1997年前,第一产业资本边际产出率高于第一产业资本平均产出率,1997年后,第一产业资本边际产出率低于其平均产出率;第二、三产业资本平均产出率低于其边际产出率。

比较三次产业的资本平均产出率和边际产出率的关系,可知:三次产业中资本投入都超过了最佳规模,第一产业资本的平均产出率高于第二、三次产业资本平均产出率,2009年第一产业资本平均产出分别为第二、三产业的3.75倍和4.87倍。

三次产业中资本的比较生产率之间差异非常大。如图6所示,第一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呈倒U形走向,由1980年的逐渐上升,在1996年达到最大值10.53,其后逐年下降,2009年降为3.84;第二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处于0.7—1.09之间,第三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更低,仅处于0.5—0.9之间。在第一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比较高,第二、三产业资本比较生产率则比较低。

五、要素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三次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与劳动力变化率的因果关系。

由表1可得:第一产业就业数量下降,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第二产业资本边际产出上升、第三产业资本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下降。第一产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降低了留守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农村少数优质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提高了第二产业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大多数质量较低

分析三次产业劳均资本、劳均产出关系发现:三次产业劳均资本与劳均产出呈极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90—0.98之间)。同时,通过因果检验得到:在95%的置信水平下,第一产业劳均资本的提高,促进了第一产业劳均产出、第二产业劳均资本和劳均产出、第三产业劳均资本存量的上升;第二产业劳均产出的增加,促进了第一产业劳均产出、第三产业劳均产出提高;第三产业劳均产出上升促进了第一产业劳均产出的提高。三次产业资本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促进关系。

六、结论及启示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资本和劳动力平均产出、边际产出和比较生产率,发现:

1.第一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值呈负值状态,促使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产业结构的就业升级和优化驱动力;第二、三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高于其劳均产出,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拉动力。

2.劳均资本的提高、劳动力边际效率和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尤其是二、三产业的资本效率过低和逐年的下降,是就业结构优化的阻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

3.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下降,也导致第二、三产业资本效率的下降。第一产业劳动力素质影响产业结构持续提升。

4.三次产业资本效率的普遍下降,劳均资本存量提高是劳均产出上升的根本原因。我国劳动力产出提高主要依靠粗放型投资增加,提高劳动力技能是实现经济集约型转变的根本。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由上述结论可以得到启示如下:

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在过去30年中,我国三次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增长了十倍以上,并且第二、三产业劳均资本存量远高于第一产业劳均资本存量,增加一个单位的就业需要配备更多的物质资本,实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新增劳动力就业,迫切需要增加投资。

其二,提升投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有利于扩大经济规模,在扩大经济总量规模中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向产业上、下游高价值环节延伸,加强核心技术的引进、吸收和研发攻关,发挥研发人才和管理人员的才干,鼓励应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投入要素生产效率和产出价值,节省资源,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三,减少重复投资,注重三次产业发展的均衡性,提高资本的效率。三次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第一产业资本效率相对较高,但第二、三产业资本效率较低,在许多环节重复投资,投资的产业环节价值率低。提升第一产业资本效率,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上升。第一产业投资力度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基础产业发展不足,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经营风险,导致总体经济波动。完善区域投资环境,理顺产业投资政策,调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率的方向。

其四,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培训。在三次产业中,劳均资本存量逐年上升,但是劳动力边际产出却在下降,特别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导致第一、二、三次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迅速下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劳均资本存量的迅速提高,较少依靠劳动力质量的提升,这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其劳动技能较低和缺乏工作经验,降低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又削弱了三大产业继续接纳就业的生产效率基础。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变劳动力数量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我国现有人口资源存量效率的提高,只有改变当前就业低技能、低工资、低效率、低福利的困境,才能实现高技能、高效率、高待遇、高福利的良性循环,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人口增速降低、老龄化升高,劳动力数量增长放慢,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未富先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收稿日期:2011—06—03

注释:

① 这里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对资本和劳动要素组合产生影响才能发挥效应;或者说,在经济发展中既存在资本增进型的技术进步,也存在劳动增进型的技术进步。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效率的关系分析_三次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