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论文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论文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

李培询

(作者单位:达州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获取新闻资讯内容的手段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把关人模式,自由的获取手段赋予了社会成员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内容的传播者与发布者角色发生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就难以保障,因为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模式具备信息考核功能,而自媒体的发展导致信息的审核变得简单起来,新闻真实性受到极大挑战。而新闻信息的价值依靠其真实性存在,缺少真实性的新闻不具备传播价值与意义。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受到冲击的情况开展论述,试图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探索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真实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公众也因此而具备了更多新闻资讯的获取途径,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微博、QQ等各种各样的新平台、新载体则空前充实了普通受众获取各类资讯、信息的渠道与数量,有效满足了社会公众日益提升的新闻信息需求。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信息承载与传递手段同样在持续升级、更新,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手段逐步取代传统媒体,以单一个体为基本形式的各种自媒体单位大有全面取代传统媒体之势。但从这些自媒体人的信息获取、把控及其传播实践来看,其所存在的现实缺陷也比较明显,比如,其作为把关人的资历不足,由此导致信息真实性不足,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泛滥。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了新闻传播速度与便利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进一步凸显了新闻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但由于监管失位,虚假资讯平台过多过滥,所以,这种即时传播同样会引发新闻报道内容失真,从而直接影响到判断能力不足的受众,产生错误认知,部分失实严重的资讯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和谐与长治久安极为不利。真实性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新闻从业者业务开展的生命线。因此,对于媒体及其从业者来说,当务之急主要在于深入分析当前环境下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探索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因此,绿色针灸的实践和策略对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有相当的借鉴和引导作用。相较于其他的城市针灸类型,绿色针灸着重于创造性地采用绿色植物来塑造和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大规模、高密度的中国城市有很强的针对性改善作用。合理地安排项目的规模、周期和组织,充分地考虑和利用绿色植物的生理、生态和文化特性,能经济有效而快速灵活地在城市内创造多样化的、物种丰富的、可达性和停留性强的绿色公共空间,对城市整体的活化和健康发展做出持续的贡献。

1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

1.1 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当前,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已基本形成,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只要有手机等移动终端,任何人均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与发布者,媒体业的准入门槛在各种现代科技助力下持续降低,新闻资讯发布与获取的速度空前加快,有效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创造了更多便利性。而与此相伴的则是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新闻资讯把关不足,新闻行业监管缺失,凡此种种均导致各类虚假新闻频繁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新闻编辑、发布者的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时代怪象。传统媒体人的入行条件堪称苛刻,过硬的专业素养、新闻类专业全日制本科学历、新闻行业系统化实践经验累积是一名传统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条件。反观新媒体时代各类自媒体平台、个人,其通常不受上述条件约束,只要有意愿,几乎人人均可成为媒体人,这也直接导致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新闻素材获取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通常会遇到各行各业的新闻信息,但获取新闻信息与新闻内容真实性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只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经验,才能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准确判断。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经验均存在显著区别,要求每名新闻工作者准确判断出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同样不现实,因为其极难做到通晓所有行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要求发布的新闻内容专业性较强,新闻工作者通常会囿于自身专业知识因素而难以对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假做出准确判断,这将直接加大新闻信息内容采集及其真实性、价值判断的难度。正因如此,部分新闻工作者图省事而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过程省略,甚至忽视了解与核实新闻内容真实性的过程,只对信息内容进行简单加工便对外发布、传播,其所注重的只是数量、速度,却忽略了新闻的本质——真实性。这种在对新闻原素材一知半解条件下发布的新闻通常会潜藏各种各样的风险,新闻的价值与意义同样会大打折扣,如此更多的基于个人意愿擅自解读的信息内容在公众平台发布会后,首先会表现为粗制滥造,其次则更有可能成为虚假新闻。

1.2 调查内容不属实

在新闻资讯编辑工作中,部分责任心不足的新闻工作者通常存在得过且过、马虎了事、粗枝大叶、心不在焉现象。特别是在调查内容不属实或没有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前提下便利用简单的复制、粘贴完成各类新闻资讯发布,本质来看,这是一种极不负责行为,也最易导致虚假新闻出现。专业素养低的新闻工作者通常存在耐心不足的现象,不会对新闻事件展开专业、系统的调查、分析、判断,有时甚至会混淆新闻采访方法,从而忽略新闻采访、发布的关键性环节,就此造成新闻事实存在各种枝节性错误或偏差,情况严重时则会出现事实真相与新闻报道内容完成风马牛不相及现象。新闻报道中,地点、时间等关键性要素不准确同样屡见不鲜,比如,将新闻报道中的肇事者与受害者名字弄反、写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均极具代表性。

1.3 缺乏把关力度与匿名性问题

互联网平台发展速度迅猛的本质原因就在于其匿名性。任何一名互联网用户只要具备基本的登录平台、终端,其新闻资讯发布意图便能轻松实现。理论层面来看,包括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媒体人在内的任何媒体平台、媒体人必需对其所发布的任何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而从新闻实践工作来看,由于监管错位、监管力度不足、部门职责界限不明确、追责难度大等,失实新闻信息的追责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约束效果难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会让新闻受众产生理解与认识偏差,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公众有言论自由,无需为自身发布的虚假新闻、信息担责。前文曾有提及,传播与发布虚假新闻的源头在于网络匿名性与新闻从业者的把关能力不足,这也是监管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而传统新闻媒体把关人即便具有较强的新闻把关能力与职责,同样会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公开性、即时性而遭到过度弱化,典型表现为持续压缩了传统媒体编辑、审核、筛选新闻信息的职能,就此导致虚假新闻与不实报道泛滥。

实验结果表明:当经受浓度为5%以下的海水胁迫时,厚萼凌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根长均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平缓,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当海水浓度在20%以下时,厚萼凌霄的根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厚萼凌霄根部对海水胁迫具有耐受性;当海水浓度达到30%后,厚萼凌霄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厚萼凌霄种子对低浓度的海水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2 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渠道

2.1 优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在家门口,上海不忘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你采购,就有金融解决方案”,借力进博会的舞台,上海叫响了这场盛会上金融服务品牌。

审核、判断、筛选新闻内容的把关人是新闻工作者,想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潜移默化地优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素养,培养其以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社会成员在利用互联网传播与发布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甄别、鉴定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一旦发现新闻内容有所出入,要主动拒绝转发和发布虚假不实的新闻。

2.2 认真负责的开展核实与调查工作

新闻工作者的发言权,建立在扎实的前期调查核实工作基础上,在调查新闻内容的真假环节中,从业者应贴近人民群众,贴近客观现实,贴近生活要素,开展必要的调查工作,获取新闻事件的必要元素,保障自身获取的新闻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主动来到新闻现场还原新闻事实,从而保障发布的内容符合客观现实。对于互联网平台中存在的热点新闻与热门话题,新闻工作人员要冷静思考,依靠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新闻敏感度去判断新闻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借助各种可以获取的资源、途径与手段开展核实与查证工作。在处理、消化新闻报道与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心态的稳定、冷静,避免盲从和急躁,追求新闻内容的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弄清楚事实真相,为读者还原最为真实的事件。

2.3 加强网络监督,落实规章制度

从当前情况来看,现有的互联网监察制度相对滞后,监管部门预防与预知虚假新闻的能力有限,多为事情发生后采取善后措施,缺乏必要的前瞻性预防。想要确保发布内容真实,首先需要做到准确还原具体事实,这是新闻真实性最为基础的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才能够保障新闻行业得到必要的监督,要想保障新闻真实性,首先应落实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闻稿件审查制度,提升管理与监督新闻真实性的水平,坚决纠正不实报道与虚假新闻。其次,可以采取必要的新闻稿件等级划分制度,追根溯源,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与发布。最后,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监管网络的水平,严格落实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加强对转发、传播、发布、制造虚假新闻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多措并举,为打造真实性新闻环境提供必要支撑。

3 结语

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性,构建精准的信息内容是新闻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准确报道客观事实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当下新媒体发展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冲击,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与新闻工作者共同维护。切实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质,积极主动宣扬、报道符合社会价值、客观真实的新闻与信息内容,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化新闻环境的监管水平,逐步厘清互联网平台中的不实报道与虚假信息,大力惩处肆意散步谣言的违法分子,还互联网环境一个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赞.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新闻知识,2017(9):89-91.

[2]田军.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认知失调[J].西部广播电视,2018(9):64-65.

[3]李云梓.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电视指南,2017(12):119.

[4]汪心馨,王一迪,刘弘毅.关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缺失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117.

[5]范立民.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2(5):5-6.

作者简介: 李培询(1978—),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编辑,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包装和创意。

标签:;  ;  ;  ;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