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习理论初探_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学习理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理论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自身质量与水平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以下是我们对职业学习理论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够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一、职业学习的特殊性

(一)目标与内容: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

我们认为,如果职校的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把理论考试的成绩看得比技能考核成绩和职业实践的表现还重要,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职业学校是学生从文化教育到职业社会的过渡,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适应职业社会是职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偏离了这一目标,就是办学方针的根本错误。

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仍然有不少教师和研究者以为,职校生的学习困难与适应不良主要是文化基础较差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加强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的教育。这就是近几年普高热以及所谓“职业教育普通化”、职校办综合高中的认识根源。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拯救职业学校,反而由于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会使职教进一步滑坡。我们只有发挥职校的办学优势,办出职教特色,培养出技术过硬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真正创造出职教的辉煌。如今的培训热就是有力的说明。

(二)学习方式: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

内容决定方法。因为特别强调书本知识,而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条件是理解和记忆,所以职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重点就是听讲和读书。然而靠这种方法是无法获得职业技能的。获得职业技能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职业活动训练。从我们与职校生的多次座谈来看,与许多老师和家长的看法相反,职校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职业性不强,见习和实习机会太少。可见,加强职业活动训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只有加强职业活动的训练,才能充分彰显职教的优势和特色。如果继续在普教后亦步亦趋,职教就只能沦为三流的教育。

(三)学习条件:情境重于信息

许多教育者过于相信知识信息与语言的功能,以为只要理由讲透了学生就能自动去做,方法说明了学生就必然能做。其实,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尽管学科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医学等),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职业学习的效率,而对于经验性较强的专业(如商务、艺术、服务等),职业任务情境则往往比书本和讲授更重要,有时甚至根本无需书本和讲授,只需要职业情境(如学徒制以及做中学)。

总之,教材和老师的讲解并非职业学习的充分条件,甚至并非必要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辅助条件;相反,职业现场情境或模拟情境则是任何一种职业学习的必要条件。

图1:职业学习机制

(四)学习结果:实践重于应试

由于职业技能具有情境性和活动性特点,对它的观察、鉴别和考核不能依赖于笔试和口试,而要置于具体的职业情境,通过完成具体职业任务活动来进行。因此,职业学习的主要目标,不是通过各种理论考试,而是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通过职业实践的检验。即使是理论性学习内容,也要尽可能通过实践的方式来鉴定。比如取材于职业领域的案例分析、问题诊断、项目设计等,都可以用于理论性内容考试,而不必重复什么填空题、问答题、选择题之类的老套。

总之,职业学习的任务与普通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在学习的任务定向、内容安排、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结果考核等方面,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职业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

二、职业学习的过程模式

与学术训练不同,职业技能学习并非按照知道—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逻辑,而是遵循技能形成的实践逻辑。

(一)单项职业技能的学习阶段

以上讨论的是职业学习的周期,但学习周期还不等于学习阶段。因为职业能力与学习周期并非一一对应,很多情况下,一个周期的学习往往还不足以获得一项职业能力。一项职业技能的学习阶段,不同于作为整体的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

单项职业能力的形成阶段类似于一般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感知、形成联系、自动化(图2)。

图2:单项职业技能形成的阶段

在感知阶段,学生通过观察、听讲、阅读等方式,对操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及其完成方法等,形成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的。在形成联系阶段,则通过反复的练习或实践,把感知阶段形成的认识具体化,并最终把职业技能从口头或书面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性的技能。自动化阶段则是在大量的练习或实践之后才开始的。在这一阶段,常规操作的执行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意识控制,从而使学习者有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和意识放在非常规的、意外的或新的任务,也可能进行技能的改进和创造。遗憾的是,很多职校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并未达到自动化阶段,甚至在感知阶段就终止了;而在职人员则更多地是在自动化阶段就停步不前了,因为他们并未能充分利用因自动化而富余的精力,致力于技能的改进。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

要胜任一种职业,就需要掌握许多项单项职业技能,这些单项职业技能组合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就是整体职业能力。高水平的整体职业能力也叫专家技能。整体职业能力的形成也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次是接受、具体化和整合(图3)。

图3: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

在职业能力的接受阶段,学习者一般处于学徒制和学校的职业教育中。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听课、观察、阅读、初步的实习等方式,获得职业知识与经验,并形成初级的技能,但这一阶段获得的职业能力往往是一般性的、常规的,因而还不太扎实,且难以适应多种职业情境。

而在具体化阶段,学习者则是到了一个真实的职业情境,承担某种具体职责,运用上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执行各种实际的职业任务。在这一阶段,不仅原有知识、经验和技能得以强化和矫正,从而大大提高精确度和熟练程度,同时也能学到新的职业技能,并逐步把单个的职业技能整合为有联系的模块,用于完成综合性的、复杂的职业任务。

在整合阶段,学习者已经经历了多种职责的任务,并且都能胜任,从而也可能把多种职责所需的职业技能加以联系,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新颖的、困难的任务,甚至可以完成跨领域的职业任务。这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职业专家了。

尽管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在就业前达到整合阶段的难度较大,但如果了解了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阶段,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规划职业发展,为将来更大的发展作更充分的准备,至少不会仅满足于接受阶段的理论考试而裹足不前了。

(三)学习效率曲线

职业学习还有个效率的问题。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职业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如图4所示,如果单独学习,无论是单独学习理论,还是单独训练技能,学习效率的曲线总体趋势都是先快后慢,最后就几乎没有进展了(当然技能训练曲线与理论学习曲线略有不同,技能训练的中期往往还有一段进步缓慢的时期,叫做高原现象。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暂且不论这种差异)。比如计算机打字,第一天也许1分钟仅打了20字,第三天每分钟可能打30字,10天后可能就打了50字了,但是当第三十天达到70字后,再想提高到每分钟80字,也许需要几个月的训练,甚至还是达不到。

图4:单学理论或实践的效率

学习效率之所以放慢下来的原因,既可能有疲劳、活动习惯固化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厌倦、浮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也可能归结为,已有的学习方式的潜力挖掘殆尽,只有发现或创造新的学习或操作方式,才能使学习效率继续提高。

其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交替或融合,就是一种改进学习、继续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如图5所示,如果理论学习的效率下降了,就马上改为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那么总体的学习效率就可以继续提高;同样,当技能训练的效率下降时,就改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那么总体学习效率也就继续提高。这样反复交替下去,就能使学习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图5: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的效率

在这里,学习效率之所以继续提高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效应,保证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二者的学习效果,要比分开单独训练时更好。更理想的情况是,把职业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联系为一个整体,进行于同一个学习过程中,那么学习效率就几乎变成一个直线上升的曲线了。

三、职校生的学习特征

(一)学习启动原理

职校生厌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许多学校采用考试、纪律、监视、甚至惩罚等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其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动机不足—强迫学习—学习受挫—动机更低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导致职校生动机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失败体验与惩罚性环境。初中、甚至更早时期的学习失利以及相应的惩罚(如学习更加困难、师长的一再批评逼迫、同学的白眼等等),使他们不仅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产生无尽的烦恼。这样,就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远离和躲避学习活动。

鉴于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职校生动机不足的状况,至少要做到:

(1)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尝试、失败,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

(2)立即停止批评、指责或其他威胁,多鼓励、多帮助,即使是学生的反应不合要求,也要耐心等待与帮助,至少可以延迟评价;

(3)深入了解学生,发现其兴趣和能力优势,并将其引导到学习任务上来;

(4)诱导和帮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满足感。

这样做确实很难,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了解他们,并找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成功方略。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能量潜在原理

虽然职校生的学习动机普遍缺乏,但如果说他们没有任何动机,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职校生的动机各有不同,或体育、或游戏、或艺术、或文学、或手工、或计算机……不一而足(Armstrong,2002;Gardner,1999;Sternberg,1999)。同时他们也在这些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自我满足。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些活动是不务正业,因此加以制止。于是许多学生连这么一点乐趣和成就感也丧失了。还有不少学生在继续寻求新的活动方式,甚至通过起哄、违规以至破坏等,来引人注目和表现自我。

这同时也说明,职校生有着很大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没有在传统的学习方面发挥作用,但职校生总要寻找到其他的张扬途径。我们认为,职校生的这种潜能不仅是宝贵的,而且通过有效的引导还有可能转化为学习的能量,从而改进他们的学习。

(三)学习中介原理

由于职校生经历了太多的学习失败,受到了过多的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动机和能力往往不能直接指向学校学习活动,而需要一定的中介或桥梁,将这种动机和潜能与学校的学习联系起来。这种中介包括:活动性的见习和实习,低难度、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富有耐心、技巧和人格魅力的老师,生动而参与性强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小组调查或讨论等),由浅入深、任务明确、方法简单的学习活动设计,甚至一个别出心裁的入学活动、一个新学期的特别安排、一门富有吸引力的新课等,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潜能与学校学习任务之间的中介。

目前职校生大多是因为缺乏这种中介而停步不前的,因此,这种中介就是职校生从此岸失败走向彼岸成功的桥梁。

(四)活动学习原理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职校生就是安静地听讲、安静地读书的失败者,他们追求成功和价值的努力在这条途径受阻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它的途径上努力,在活动中寻找自我和满足。因此职校生个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活动性。实际上许多职校生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的。鉴于此,我们认为,职校生的这种活动性完全可以用于学习,而且非常适合职业性的学习,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这种活动性,恰恰正是他们进行职业学习的优势。

因此,我们坚持认为,活动设计是职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不仅实践课如此,理论课也如此。活动性教学设计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富有吸引力,指导是否到位,将决定着职校教学的成败。

(五)群体制约原理

职校生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很多时间处于群体之中。因此他们的动机与行为往往受到群体的调节与制约,而且有时候这种群体的力量尤其是“哥们儿”之类的非正式群体,往往会超过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力(Appelbau,met al,1999;McIlduff & Coghlan,2000)。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不仅“同病相怜”,而且彼此相似,可参照性强,从而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和评价调节作用。我们的调查也发现,职校生与高中生的学习行为与他们所在群体的学习气氛密切相关(表1),群体学习气氛越浓,个体学习就越努力。反之,亦然。

表1:职校与普高学习气氛差异比较

很浓 较浓 不大浓 不浓

职校:%

2.4

14.2

58.3

25.1 P=0.000

普高:%

1.3

56.0

36.7

6.0

X[2]=78.84

但是职校生的这种小群体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候师长们只是简单地限制他们在一起,却对这种小群体的吸引力和功能估计不足,更谈不上利用和改善它了。

(六)自我调节原理

职校生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已经养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他们对自己价值、潜力、性格、行为方式、未来希望、成败归因等许多重要方面的基本认识和信念。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而要想改变,就需同时改变自我体验和外部的评价(Brown,1998;Billett,1996)。

有怎样的自我意识,就有怎样的行为内容与方式。职校生的自我意识决定和控制着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行为,无论师长的管制有多严,都不例外(Leiβ,2004)。可惜目前多数职校生的自我意识或多或少都有消极的一面,这种消极方面会成为他们当前学习和将来发展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帮助他们反思和改善自我意识。

鉴于自我意识的全面决定作用,我们建议从三个方面帮助职校生改善自己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在课堂、实习场所和课外活动中取得并认可自己的成功;师长们改变对职校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停止挑剔和指责,代之以欣赏的、积极的、鼓励性的、建设性的评价;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做学生的心灵开启工作,开展学生咨询和援助活动(Chen,2002)。

总之,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相比,无论是学习的任务、内容和方式,还是学生的特点,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必要采取适合他们需要并能发挥其自身优势的教学策略。

标签:;  ;  

职业学习理论初探_职业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