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企业用人新机制——发自顺德市劳动制度改革第一线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德论文,制度改革论文,用人论文,新机制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顺德市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抓住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利时机,在改革和转制中重建企业用人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验可资借鉴。
自去年以来,顺德市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按照实施《劳动法》的部署,抓住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全市14714户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共有职工431871人(含农民工和外来工),至今年6月底,订立劳动合同的有414850人,占职工总数的96.1%,基本实现了劳动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大背景 大气候 孕出推进改革大动作
顺德市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是在该市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结合农村改革的实际,以大办乡镇工业为主要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经过10多年的艰苦探索,至1992年基本完成了农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基本实现了城乡就业的一体化。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又相继进行了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财税、外贸、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该市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迫切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对企业原有的劳动人事工资保险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保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运行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于是,深化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应运而起,摆上了顺德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改革日程。他们推进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大造舆论,使全市迅速形成领导依法推进改革、社会关心改革、企业支持改革、职工自觉参与改革的崭新局面。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改革步伐。针对各类企业规模差异大、效益有好有坏、各种用工形式并存等实际情况,该市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全面推进方针。明确要求市镇属企业重点抓好固定工改制工作,管理区以下企业重点抓好临时工、外来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效益较好的企业先走一步,严重亏损等困难企业结合改制同步推进;劳动部门重点到进展慢、困难大的企业进行帮助指导、督促检查,解决疑难问题,推动改革全面深化。
三是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政策,加强督促检查,保证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去年来,顺德市对用人制度改革、分流富余人员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作出了如下规定:①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十年以上,有本市户口的原国有、集体固定工,基本胜任本职工作的,都要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确不胜任本职工作的,可允许其提前办理“内退”,“内退”期间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其本人正式办理退休的待遇标准。②企业一次或一年内累计裁员超过员工总数5%或裁减原固定工时,需经劳动部门批准,并按该市企业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收入乘以员工本人连续工龄的积的标准,由企业向被裁员工发给补偿费。③本市农村户口的劳动力进入企业工作后,与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全市基本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④加强对外来工就业的宏观调控。需招用外来工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并经审批后才能招用。除一些特殊行业、工种外,原则上使用外来劳动力不能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的30%。超计划招用的,除责令改正并按有关规定予以罚款外,还按超出人数每人每月缴交100元的用工调节费。
为了落实上述法律和政策,该市劳动局领导还分头带队深入企业,及时解决改制中企业和劳动者提出的具体问题,使劳动政策法律得到贯彻落实。
四是注意搞好协调,同步推进就业和工资,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培育新的用人机制。在订立劳动合同方面,与其他市地相比,顺德市的不同之处是:①绝大多数企业均成立了董事会,董事长兼总经理和党委支部书记,以法人身份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简化了手续;②对原企业固定职工,除表现不好者外,原则上均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③对外来工,除个别表现较好,工作多年者外,一般均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在工资分配方面,劳动部门不再控制企业工资总额,企业内部分配由企业自主决定;改制的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或以岗位技能工资为基础,合理折算为计件单价实行计件工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实行计件工资制。企业工资和奖金分配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由董事会确定,先进入成本;股东的收入则通过利润分配体现出来。由于职工的货币收入(工资)属于成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货币收入(工资和分红)属于利润,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因而形成了较强的工资分配约束机制。
在社会保险方面,全市各类企业强制推行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由企业每月按工资总额的10%为每个在职职工投保,职工个人按工资收入的5%投保;企业改制前已离退休的人员由当地财政按每人每年工龄600元的标准投保,其养老金由德安保险公司按月发给。家属住院医疗保险除个别亏损企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可为员工投保赔付额度为2万元(年投保180元)的保险档次外,其余企业要为在职职工投保无限额(年投保280元)的住院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根据不同行业危险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划分为年缴费72、84、96元三个档次,全部由用人单位支付。乡镇、私营企业同样缴纳社会保险基金。外来工现只缴纳工伤保险。
五是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克服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互相牵制现象,减少对企业的干预,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①大刀阔斧精简机构,减少了人事部门对企业原国家干部的行政干预。人事部门不再按旧的人事体制管理企业干部,不再下达招、聘干指标;②强化了劳动部门管理全社会劳动力的职能,由劳动局长兼任社保局长,以利于社会保险政策与劳动工资政策的协调;③坚持依法、规范行政。使劳动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难点攻坚,取得根本性突破
首先是真正打破了企业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形成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减员增效的新的用人机制。金沙实业集团公司(原顺德糖厂)、德标编织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和党委(支部)书记、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与全部副职领导、原国家干部、工人均通过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大家都是企业员工,不再存在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原干部身份只记载在档案里,作为今后调动的凭据。当地人事部门也不再下达转干、聘干指标。职工能不能上岗、上哪个岗,均经过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不少工人走上了管理岗位。在改制过程中,被列为富余职工分流遣散的共3000多人,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金沙实业集团公司在生产不景气时,曾分流富余职工(含季节工)600多人,生产恢复正常后又招用400人,基本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第二,企业内部工资增长自我约束机制明显增强,较好地解决了工资分配向个人倾斜问题。顺德市改制前,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造成了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工资增长过快的局面。改制后,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明显增强。该市金顺达机器有限公司(原国有农机工厂)改制后,贯彻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先是对所有职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需实行计件工资的,按岗位技能工资额进行合理折算,经营者工资相当于本企业人均工资的3.2至3.8倍。企业每年调资一次,每次有50%的职工升一级工资,50%的职工升半级工资。该谁升级,升多少级,由部门主管推荐,最后由企业劳资调解委员会(由工会、企业代表和员工代表三方组成)商定。其次是每年初,由董事会召开股东大会,讨论利润分配和分红派息方案等。许多企业的工资分配也基本坚持了上述原则,并注意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1995年全市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800元,比1994年增长11.52%,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1%的水平。
第三,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在这次转制中,顺德市加大了社会保险制度配套改革力度,在全市各类企业强制性推行了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同时对农村月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城镇月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贫困户,每人每月补足至100和150元。这些贫困户的子女入学,免收学杂费。上述措施的实施,形成了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较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企业也就能够大胆分流富余人员。这次改制中,全市企业分流富余人员3000多人,占企业职工总数7%,机关事业单位精简400多人。
第四,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据参加座谈的五个企业的劳资干部、工会主席介绍,改制后,职工个人一般都购买了该企业的股份,成为企业的股东。因此,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所增长。
第五,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该市城乡劳动力流动已由过去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模式发展为双向流动模式,大批城镇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原国有企业职工流向其他企业工作,也十分活跃。
可资借鉴的经验
综观顺德市劳动制度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我们认为,他们的改革,有几条经验可资借鉴。
1、紧密结合企业转制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企业产权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必然要求重建用人机制。全面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制度,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顺德市劳动局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因而取得了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对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视,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2、抓住难点,大胆突破,是重建企业用人新机制的关键所在。深层次的改革,实质就是突破改革难点问题。难点不突破,新机制及其运行机制就无法生成。顺德市抓住了劳动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难点,大胆突破,因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3、重视抓好配套改革是保证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顺德市在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同时,同步推进工资、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切实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和执法监察,政府在资产评估、界定产权的同时,摸清了家底,从产权变现收入中划定用于安置离退休人员和被遣散人员的开支,从而较好地保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4、精简机构,划清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保证改革到位的关键。改革前,部门林立,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干扰了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后,该市政府精简了机构,划清了部门的职责,明确要求依法行政,使部门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互相牵制,干扰企业改革的现象大为减少。这对企业真正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