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预设性;语文;高效;课堂
一、多元解读,生成语文课堂资源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馈具有多元特征,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必须要对语文教学实施多元化解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推动教学体系向前发展。以文本使用为例,利用学生质疑题、阅读研讨题、教师设计题等方法,从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具争议视角,激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从而形成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文本资源。以《伟大的悲剧》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提强整体感知效果,而后小组探究,提出质疑。在小组合作背景下,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悲剧?你认为“悲”在南极之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家经过讨论后,形成如下共识:所谓的悲剧是指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作证之悲”。质疑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思考抓问题的多元性,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的探究兴趣,激发教学旺盛的生命力。
二、穿插引进,巧用课堂多方资源
穿插引进是指靠近教学主线或配合教学内容,或适时中断主线教学,随机切入部分教学相关内容,以便于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魏书生老师就是资源运筹的高手,他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添加大量的信息资源。如自然科学、时事动态、实验理论及心理学等,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拓展思维视野,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穿插,让学生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例如,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教师在语文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在探讨作者创作思想后,适时插入一段话:“张岱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痴人,但类似于这样的痴人仍然还有很多,他们各有各的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苏轼的痴,‘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的痴。如果说‘独钓寒江雪’表明柳宗元政治失意的痴,那么张岱人痴则蕴含着更多的家国之痛。在悲切呜呼中,还有一种别样的天人合与与雅情雅趣,不仅‘痴’得可爱,更是‘痴’得洒脱!”此段话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更能够让他们对本课教学有更多的乐趣,是资源整合和使用的重要体现。
三、巧用教材,提升学生学习的激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内容十分广泛和充实,凡是可做为教学载体出现的材料都属于教材体系,教材的设计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不仅包括以印刷形式出现的文字资源,还包括以视频、音频出现的影音资料,甚至有很多实物也逐渐进入课堂,做为重要的说明材料参与教学。尽管出版单位、编撰者都存在差异,但都是按照特定的依据进行编写,能够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方向。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巧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一)开放教材,设新角色
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思想,转变自己对教材的根本认知,如果仍然以传统视野去看待教材,那么就难以全面展示其中的优势。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依托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流程、行为,最大限度提升课堂应用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师生共同加工创造使用教材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研究探索,对教材进行原始加工,不仅仅包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特征,必须要在全面掌握基本理论与技巧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教学实践需求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宜,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端午的相关的资料与素材,让学生先作了解,为实施后续教学做好准备。如选择与端午节来历、背景相关诗词文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角自由探讨和辩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语文教学并非要完全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是应当立足于教材进行适度的开发,全面扩展教学外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认知,为自我提升做好万全的准备。
2、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开放性,且与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最大限度提升学以致用的效果。教材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传播和记录文化的重要形式,教师不应当被教材固化和限制,而是应当创造性的进行组合教学,确保资源效益最大化。教学要遵循教材内在的规律,结合生成态度进行设计,形成具有普适价值的教学体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能为教而教,而是依托教材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必要的氛围。教师可以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增添角色,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按照他们独特、独立的视角进行学习,用心去体悟教材设计初衷,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在《桃花源记》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小记者采访模式,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工,小记者可以对桃花源中的居民进行采访,以增强人物的内心体验和解惑能力。如“桃花源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胜地呢?”,“请问渔人,你误入桃花源时是一种什么的体验?”在采访过后,小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按照他们个人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教学本身就是挖掘作者和故事背后的内容,而学生的发散思维会强化挖掘的深度。
(二)突破教材,设计新的训练点
“新”并非指知识点的创新,而是指方法、视角、理论等方面的创新,通过挖掘更为新颖的探究视角,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自我提升的海洋中徜徉。例如,教师在教学《背影》时,首先带领学生领略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而后才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最后以“这是——的背影”为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完善,并形成具备独特视角的小作文,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他们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因为,作文题目理解较为深刻,他们完全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可见,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越深刻、越多元、越集中,就越能够体现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的策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全面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通过对挖掘非预设性资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作为选题,探析了提升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比如多元解读,生成课堂资源、穿插引进,巧用多方资源、巧用教材,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几方面的策略,以期更能推动非预设性资源的挖掘力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我们不难发现,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的策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全面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敬绪.再谈语文非预设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2):42+100.
[2]范莉花.一个“非预设性生成”教学片段的启示[J].中学数学杂志,2012(S2):38-39.
[3]赵琴琴. 论预设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D].西南大学,2012.
论文作者:王耀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教材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资源论文; 高效论文; 视角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