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前楼小学 26670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我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了每个个体的需要。
二、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授传统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潜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三、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当代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如《穷人》结尾的补叙《桑娜拉开帐子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方沃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如,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演讲、故事会等兴趣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使创新能力更好地发展起来。
总之,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论文作者:常占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亲人论文; 思维论文; 玻璃论文; 课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