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_政治论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_政治论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务实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人事,与人的政治实践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不乏理性思维,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二是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对治国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历史的横向上看,各家各派都十分关心治国方法的探讨。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治国的方法问题也是各朝各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不仅通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理治、君道无为与君道有为、王道与霸道等问题的争论得到表现,而且更深刻地反映在对“政治”含义的理解上。中国古代就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到了近代,尽管政治的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关于政治这一古老的观念仍没有改变,政治仍被解释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第二,重民特征。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重视“民”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要“重民”呢?原因就在于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和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为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民”。

第三,伦理性特征。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管主张如何变化,伦常问题都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所以强调“伦理”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其一,伦常是人的本质。既然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道德,而实现的途径则是按照伦常的规范要求修身养性。这样伦常作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其二,伦常是重要的政治工具。伦常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政治文化又是以伦常来为君主专制服务。它的突出表现是“德政”。德政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要求统治者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感化百姓,并通过“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以教化百姓。在德礼政刑四种方法中,德政历来被置于首要位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建立自己的观念形态与实际措施中,注意从实际过程中提炼思想。它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要考察民心,注重民意,在政治统治理论上,它重视社会关系的调节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些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仍有合理的方面,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应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应在现实中不断地挖掘它的合理成份,使其得到改造利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历史基础上,因此,它必定带有时代的烙印,时代的局限与不足。所以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了解它对我们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吸取其合理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抛弃其消极落后的成份,以努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文化。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民本思想。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强烈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仅是某一两个思想家所提出来的空洞理想,而是确实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中并起作用的观念。如孔子“仁民”、“爱民”思想,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唐太宗“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民为君本思想。以民为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民同忧乐,不可违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二是爱惜民力,把保证民众生活必需作为稳定统治的前提,反对过度剥削和无限度征敛。这些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较富于人民性和朴素民主精神的部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政权不再是为了少数统治者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传统的民本思想为社会主义制度下重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重民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实践中,强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为人民利益着想,关心群众,重视和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这些也是重民的表现,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民,因为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而不是像封建统治者那样为维护统治而重民。今天,我们固然要考察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也要挖掘中国历史上的民主性精华,而且不为历史和他人的经验、制度所囿,努力建立和健全有自己特点、合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二,务实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注重实际,是求实务实的典型。这种观念促使人们讲求实事求是,反对空洞和虚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经济上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政治上要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这两大任务都必须依靠实干才能完成,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力,因此,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这种务实精神促使人们多干事,干实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很重要的品质。提倡为人民干实事,反对浮夸,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对于领导工作作风的改善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种务实性强调社会关系的协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使政治能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第三,爱国主义。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十分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内,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对外,同仇敌忾地抵抗外来侵略者。中国人民是酷爱和平的,为了获得和平,有时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传统中国人给予现代人的启示。

当今国际政治变化多端,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低,政治制度还不完善,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采取种种手段对我们进行干涉、捣乱,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意识领域内进行渗透,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大力宣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全社会,全民族的爱国意识,维护国家的尊严。

第四,决策思想。决策是国家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古人在决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科学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一,治国决策要抓纲。针对国家高层决策对象的复杂性,战国的商鞅提出“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北宋司马光也强调君主不必事必躬亲,详察细务,只要善于量才授官,度功加赏,审罪行罪,也就抓住了治国的关键。其二,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善于变通和改革。古人认识到正确的决策,必须实事求是,即要依据时代变化制定政策。商鞅认为制定政策只要合乎实际,利国利民,就不必守成规。古人还认识到改革者必须顾全大局和长远利益,不能一味蛮干。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阶段,这些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我们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搞好改革。其三,集思广益,下通上达。长期的政治实践表明,仅凭君主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往往判断失误,必须集思广益。要集思广益,兼听博取,君主就要有自知之明,从善如流。唐太宗把历史和忠臣当作认识自己的镜子以防己过。三国贺邰把“乐闻其过”和“乐闻其善”当作区分明君和昏君的一条重要标准。上下之情能否相通是影响决策的又一重要因素。不要堵塞言路,要让臣民讲话,要允许臣民发泄心中的怨气,以便从中检讨自己的为政得失,否则一味闭目塞听,必将导致大乱。其四,慎始善终,周密考虑,果断决策。在决策前首先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决策者只有明察秋毫,才能防微杜渐。现阶段我们要吸取古人的决策思想,使决策做到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五,用人思想。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用人的重要性,知道“治国之道,本在德贤,失贤则乱。”现阶段,为了保证国家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我们也必须知人善任,整顿吏治。传统的用人思想对我们今天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是善于识别人才,考察人才。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在实践中考察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古人推崇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二是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古代有识之士都强调,正确选拔人才必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古人还认识到唯才是举必须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人才。在使用人才的问题上,主张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其三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其四是爱护人才,培养人才。既然人才是治国之宝,那么执政者就应爱护人才,主张“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此外古人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育,西汉董仲舒把不养士而欲求贤,比喻成不雕琢而欲求玉石;把办学校提高到“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质”的重要地位。五是整顿吏治。吏治问题很早就受到关注。韩非子提出“圣人治吏不治民”,认为君主不可能直接管理百姓,只能通过官吏管理好百姓,所以抓好吏治也就抓住了治国的关键。机构设立、官吏配置是吏治的首要问题。为了克服官场弊病,古人意识到了考核、监督的作用。

这些传统的用人思想到今天仍值得提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如果按上述思想去做,对人事制度的改善将有很大帮助。

标签:;  ;  ;  ;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