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剧的创作_历史论文

论中国历史剧的创作_历史论文

论中国历史剧的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历史到历史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籍浩瀚,保存完好。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和题材。把历史改编为历史剧,早在元杂剧就已开始了。但直到今天,这个任务完成的情况,比起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来,只是凤毛麟角而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深刻的认识了中国的过去,才能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只有深刻的认识了过去和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预见未来。因此,把历史改编为历史剧,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系统整理和总结过去历史剧创作的经验,作为今天从事历史剧创作的借鉴,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要写好历史剧,首先要作好写历史剧的准备工作。要熟悉所写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一要大量占有历史资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历史事件本身的、历史背景,以及前人的评说和研究成果,都要竭尽可能搜罗完备,梳成辫子。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第二要研究这些资料。遨游于这些资料之中,钻进去,走出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既不附和封建史学家们的陈说,也不可主观武断,穿凿附会。研究清楚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出其中内在的规律来,为历史剧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剧有其历史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决不可不顾历史,胡编乱造。

然而历史剧决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它必须选择那些不但有历史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题材,而且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统一,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才能成为历史剧的重要题材。历史本身就像一幅百丈长的大布,剧作家就如高等裁缝,要把它剪裁得合体,又要把它缝合起来,就见出剧作家的伎艺。但剧作家不仅要有裁缝那样的本领,还必须有想象和创造的工夫。历史剧写的不仅是已经发生的事,也写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就如散金碎玉,剧作家必须找到一根线把这些散金碎玉穿起来。有些历史剧,它的男女主人公就可以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如《长生殿》里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有些历史剧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得另想办法,调动各种艺术手段,造成一种贯穿线。例如《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和李香君,借这一生一旦的悲欢离合,反映出南明王朝的兴亡史,就是别开生面的贯穿线了。

历史剧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事实,还必须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除了象《赵氏孤儿》、《汉宫秋》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造外(请参看笔者所写《论〈赵氏孤儿〉的悲剧艺术》和《论〈汉宫秋〉的悲剧特色》二文),其基本手法大致有四:

(一)类型归纳法。墨子曾提出:要颂扬一个好人,“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要批判一个坏人,则“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以创造出善与丑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如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代表,“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就集中到诸葛亮的身上,其实历史上是孙权草船借箭。又如《赵氏孤儿》里的屠岸贾集中了统治阶级残暴的本性,他不仅屠杀了赵氏家族三百余口,就连刚出生的一个婴儿也不放过,并企图残杀晋国一月之上半岁之下的所有婴儿,成为恶的代表。

(二)移花接木法。如元杂剧《赚蒯通》,韩信被斩,刘邦因蒯通曾劝韩信反,命隋何捕拿蒯通问罪,欲投入油鼎烹之。而蒯通毫无惧色,却假意要跳进油鼎。萧何把他止住。他能言善辩,获得赦免。蒯通说韩信有十大罪、三大愚,实际是十大功三大忠。历史上蒯通只为自己辩护,并没有为韩信辩护。作者把薄太后为周勃辩诬、李斯为自己辩护的重要手法嫁接在蒯通为韩信辩护上,有根据,有章法,雄辩有力,使对手陷入自己设计的陷井之中,出其不意的战胜对手,一个舌辩之士的形象就立起来了。这样的移花接木法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合理的想象。如赤壁之战火攻曹营基本是史实,可见《资治通鉴》记载。它发生于208年11月,已是隆冬季节,天气盛寒。 这时一般只有西北风而无东南风。曹军在北岸,周瑜军队在南岸,用火攻反烧自己,如何能火烧敌船,把曹军赶走呢?火烧曹营,关键在风向。只有改变风向,不刮西北风,而刮东南风,才能烧着曹军。这时何以能出现东南风呢?史载不详,留下了大段空白,这就给剧作家留下了合理想象的余地。元代杂剧作家王仲文从《三国志平话》里诸葛亮借风受启发,以合理的想象,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创作出了《七星坛诸葛祭风》,一名《破阿瞒诸葛祭风》。诸葛亮在七星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助周瑜完成了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鏖兵》也是沿着这个戏路发展的。以后发展为“群英会”、“借东风”、“火烧战船”、“华容道”。全本“三国戏”,都是沿着这个路子发展起来的。

(四)大胆的虚构。历史剧在特定历史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允许虚构的。例如曹禺的《王昭君》,写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定情之物合欢被,就具有神话的特点。后来昭君把合欢被送给了受灾老头。老头儿化为金色的大雁,合欢被变成仙被,一起飞走了。这段奇想,显然是从白居易《新制布裘》演化而来。白诗去:“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里化为合欢仙被,覆盖四面八方,愿天下的人不再受寒。这是多么美妙的幻想和理想呵。

二、历史剧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将历史改编为历史剧,剧作家们并不是要存史,而是在写意,总是有其对当今可作为历史借鉴的触发点,借历史上的一些史实作为根据,申发开去,有的历史剧其用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斗争服务。如《浣纱记》通过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总结吴越成败的历史教训:吴国君臣在取得胜利后,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由强盛而走向败亡;越国君臣在战争失败后,忍辱负重,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借以警告明王朝的统治者,不要搞享乐腐化,应以前车为鉴。《长生殿》通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总结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写出由于这一对帝王后妃不理朝政,将朝政委之奸相杨国忠,自己则寄情声色,浑浑噩噩,昏聩胡涂,导致安史之乱,促成了李杨爱情的悲剧,表达了作者“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意图。《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与郊的《昭君出塞》,都是写王昭君的悲剧故事的,抒发出昭君离别汉宫的痛苦和愤懑:“宫人,那里是哭虞姬别了楚霸王。端的是送娇娃替了山西将。保视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止不过汉戟凛胡霜。则待红儿出,扰白狼。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愤激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感情,同时也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昏聩无能。徐渭的《狂鼓史渔阳王弄》,是借弥衡骂曹,痛骂当朝权臣严嵩的,正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垒块,嘻笑怒骂,痛快淋漓,体现了当时反严嵩权奸的斗争精神。《赵氏孤儿》写屠岸贾杀戮功臣后代,连仅剩下的一个孤儿也不放过,暴露出他的残暴狠毒,然而他失道寡助,最后归于失败,孤儿终于报仇雪恨,反映了作者反暴政和复仇精神。《将相和》从“完璧归赵”、“渑池会”到“廉颇负荆”,歌颂廉蔺内部能从大局出发,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都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

三、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化

历史剧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住的,其认识往往也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发展的过程。

以《浣纱记》为例。吴越战争是春秋后期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从事件发生时起,到战国末期,前后两百多年中,一直是诸子百家谈论的重要问题。吴越战争的史迹,既提供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弱小、被战败的越国,何以反弱为强,而强大的吴国何以反强为弱最后走向灭亡,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浣纱记》取材于这一历史事件,把吴越兴亡的本质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更生,为人民谋福利摆在不受注意的地位,而却突出强调了施展阴谋诡计,如买通伯嚭,进献西施,离间吴国君臣上下,这就把非本质的因素提到了主要的、显著的地位,而忽视了本质规律,从而大大削弱了剧本的思想教育意义。

曹禺执笔的《胆剑篇》,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打破了“春秋无义战”的传统说法,揭示了越王勾践复仇战争的正义性。吴王夫差以占领者的身份,在越国驻军,对越国发号施令,抢耕牛,抢战船,拆城门,以强凌弱,多行不义,欺压和奴役越国人民,引起越国人民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会稽之战大败后,越王勾践在吴国养马三年,回国后自强不息,十年生聚教训,卧薪尝胆,不忘国耻,最后战胜吴国。表现出越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作家塑造出勾践战败而不屈、被俘而不折、强忍屈辱、坚韧不拔的性格。揭示出夫差“喜功贪杀,骄傲自是,自以为有富国强兵的本领,立下独霸中原的大志。狡而贪,愚而不仁。自认为有权术有机谋,而且容不得比他高明的臣下,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构成了他的性格悲剧。在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中,使“一时强弱在于勇,千古胜负在于理”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这比起《浣纱记》来,认识深化了,思想意义艺术价值都大大提高了。

对历史题材认识的深化和意蕴的开掘,是提高历史剧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同样的题材,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显示出其艺术水平的不同,这里确实存在着思想水平艺术水平的高低之分、粗细之别。例如,《梧桐雨》写唐明皇将失机当斩的罪犯安禄山轻易赦免,并赐给杨贵妃作“义子”,留在身边,杨贵妃还为安禄山做“洗儿会”,把这样重要的事情当成儿戏。禄山可出入宫庭,与杨贵妃私情勾搭,被杨国忠看破,唐明皇只得调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杨贵妃对安禄山离去后,整日“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安禄山起兵反唐,既夺唐朝天下,也抢夺杨贵妃。将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归于奸相弄权和贵妃这个“尤物”。这对表现李杨爱情显然是矛盾的不统一的。《长生殿》为表现李杨爱,在认识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把《梧桐雨》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私节的这些情节全部删去,使表现李杨爱情的情节不再产生枝节和矛盾,使爱情题材本身统一起来。这是认识深化的第一步。在《梧桐雨》中,李隆基轻易赦免罪犯安禄山。《长生殿》则提出:“论失律丧师关巨典”,李隆基亲手制定了“失律丧师”当斩的严格军律,自己却又轻易赦免安禄山死罪,这就揭示了李隆基晚年昏聩胡涂。后来,当安禄山叛迹暴露,有人向李隆基密报,李派人调查,却被安禄山的假象所蒙骗,李隆基于是对安禄山更加放心和信任,将密报人送交安禄山处置。安立即将密报人处死。作者让老农郭从谨在献饭时批评李隆基:“那禄山呵,包藏祸心日久,四海都知逆状。去年有人上书,告禄山逆迹,陛下反赐诛戮。谁肯再甘心铁钺,来奏君王”。这就把李隆基昏昏噩噩造成重大政治失误,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揭示得深刻有力了。这就由现象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认识上深化了,艺术价值提高了。

四、对历史题材的改造和发展

昭君出塞是历代作家喜爱的创作题材。由于时代不同,作家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据《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是汉元帝时的一个宫女,有才貌。匈奴单于呼韩邪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入朝,请求和亲安边,汉元帝将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年,遭受冷遇,于是向掖庭令请行。在临行前,汉元帝召见她们,才发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元帝这时想留也留不得了。呼韩邪见昭君貌美,封为宁胡閼氏。到了晋代,葛洪撰《西京杂记》,新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这就是画工毛延寿画像索贿,王昭君不肯贿赂,毛延寿将她画像点破,不得见汉元帝。匈奴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昭君成行。事情暴露,画工毛延寿等皆弃市。使这个故事内容更充实更丰富了。到了元代,马致远写《汉宫秋》,情节作了更大改动:〈1 〉将宫女王昭君改为汉元帝宠幸的妃子,“自从西宫阁下,得见王昭君,使朕如痴如醉,久不临朝”。〈2〉事情败露后,毛延寿携画像畏罪潜逃匈奴, 挑拨匈奴单于派使臣入汉,按图强索昭君。毛延寿是一个卖主求荣的民族败类。〈3〉番强汉弱,番以出兵南侵相威胁。汉元帝求文武百官御敌,保护昭君不出塞和亲,文臣武将皆贪生怕死,不敢迎战。汉元帝不送昭君和番,又怕江山有失,最后只得忍痛送昭君出塞,自己亲到灞桥送行。这样就鞭挞了贪生怕死的满朝官吏,歌颂了昭君的爱国行动,同样保留汉元帝的悲剧遭遇。这就反映出元代改造这个故事的时代特点。此后,薛旦作《昭君梦》、陈玉阳作《昭君出塞》、尤西堂作《吊琵琶》,均无大的发展和新意。惟曹禺的《王昭君》,另辟新路,有了重大突破性进展。曹禺的《王昭君》通过王昭君远嫁匈奴,强调民族团结,汉匈友好,着力鞭挞了制造民族分裂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为了表达这一新的主题,曹禺在《王昭君》里,完全舍去了毛延寿的戏,写王昭君对汉宫冷遇的不满,向掖庭令自愿请行,是果断大胆的举动。昭君敢作敢为,她的和亲行动,对汉匈友好、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汉匈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对当今民族团结有重大政治意义。这样的新编历史剧就写出了时代的新意来了。

又如《长生殿》对杨国忠这个人物的处理有很大的艺术创造。按照史实,杨国忠的发迹和拜相,是在安禄山封王以后的事。接受安禄山贿赂的是权相李林甫。这时杨玉环尚未入选后宫,杨国忠也未在朝廷做官。《长生殿》把受贿事移植到杨国忠身上,经过这一改造,就使剧情更集中、杨国忠更典型了,使杨国忠成为全剧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矛盾冲突的焦点,表现了外戚挟势弄权和唐明皇昏聩误国,外戚与藩镇勾心斗角,争夺权势,互相排挤,终酿成安史之乱。这样改写,既没有违背杨国忠这个历史人物的本质真实,因杨国忠确实是唐朝的一个权奸,又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更好地结合起来了,使杨国忠这个奸相更典型更有代表性了。

关汉卿的《单刀赴会》是对历史题材的根本改造,鲁肃单刀赴会,变成了关羽单刀赴会,鲁肃和关羽恰好调换了位置。本来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曲在刘备。而关剧《单刀赴会》把翻案文章做好了,做出时代精神来了。鲁肃索取荆州,关羽反问鲁肃:“这荆州是谁的?”鲁肃云:“这荆州是俺的”。关羽说:“你不知,听我说: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承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汉家的天下,汉家的土地,理应由皇叔刘备来继承,不存在借不借的问题。关剧着力歌颂关羽以智勇和胆识战胜了鲁肃的阴谋陷害,胜利归来。嘲笑鲁肃:“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这篇翻案文章翻出了时代的新意。这在元代这个历史背景下,为汉民族长了志气,灭了敌人威风,具有相当高的时代精神。

五、必须坚持历史的本质真实

将历史改编为历史剧,在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允许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就是说历史上曾推动历史前进,作出过杰出贡献,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不允许历史剧颠倒是非,加以丑化和否定;历史上曾阻碍历史前进,应当否定的人物,不允许历史剧加以歌颂和肯定。古人因没有唯物史观,常常出现一些历史上应当肯定的人物,历史剧却加鞭抠和丑化,如写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的历史剧《哭长城》、《荆轲刺秦》、《博浪锥》、《捉放曹》、《火烧濮阳》、《战宛城》、《击鼓骂曹》、《降龙诛忠》、《端午门》等,就属这种情况。今人不能沿袭古人的老路走下去,不允许是非混淆,黑白颠倒。郭沫若的《蔡文姬》在处理曹操的形象上就有新意,有新的时代特点。蔡文姬是大汉学家蔡邕的女儿,由于战乱,颠沛流离,流落在匈奴,成为左贤王妃,生了两个儿女。曹操当权后,为继承蔡邕续汉书遗志,曹操派董祀去赎文姬归汉。文姬提出许多怀疑,董祀解释说:“曹丞相爱兵如命,视民如伤。他会用兵,但他是不轻易用兵的。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使流离失所的农民又从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从新呈现出太平景象。现在的中原,大姐,和你十二年前离开的时候是完全两样了。丞相去年远征三郡乌桓,正是证明,王者之师,天下无敌”。“现在匈奴和汉朝已经和好,朝庭正在广罗人才,力修文治。…你也尽可以继承伯喈先生的遗业,参预《续汉书》的撰述。曹丞相是要在文治上做一番大事业,他是看中了你的文才,才来接你回去的。”董祀这些话,是以大量史实作根据的,是可信的,并非虚美曹操。通过文姬归汉这一情节,反映了曹操作丞相后的文治武功。过去戏曲舞台上的曹操,都是大白脸,阴险狡诈,是个奸雄。《蔡文姬》中的曹操,一反过去反面形象的曹操,而以历史上的真曹操政绩卓著、重视人才、艰苦创业的英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用新的历史观去观察历史人物,这样就写出人物的新意来了。

旧戏写武则天谗害王皇后,淫荡,着力鞭挞她,把一个很有作为的女皇加以丑化。郭沫若的《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重新塑造一个符合历史本质真实的武则天。全剧以平定徐敬业的叛乱作为中心,来组织选择事件和人物。剧作以正面形象武则天为中心,始终坚持与豪门贵族作斗争,以骆宾王和裴尖为主要的反面人物,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叛乱,其性质在夺取政权,反对武后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没有人民支持他们,因而失败了。原来受了上官仪的影响、反对武后的上官婉儿,武后把她留在身边,让她看个明白,后来上官婉儿为武后的精神和事绩所感动,也站到武后一边,支持平叛,显得很有说服力。郭沫若的《武则天》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得集中、精炼、有说服力,是一个好的历史剧。这是值得提倡的。

标签:;  ;  ;  ;  ;  ;  ;  ;  ;  ;  ;  ;  ;  

论中国历史剧的创作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