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发展方向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为实现第三步奋斗目标,我党又制定了“小三步走”的新战略,即绝对小康——小康——中等发达——全面建设小康: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

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理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究竟有哪些内容。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以下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率比重100%。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济更加发展”有一个数字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这20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那时,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将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发展不仅要速度快,还要质量高;不仅要物质文明的发展,还要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一时的,还应是持续的。

二、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下,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贫困人口为数不少,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加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步伐,当务之急要扭转因“文革”干扰破坏造成的各类人才严重匮乏、劳动者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的局面。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清理十年“文革”的大量遗留问题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始终坚定不移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服务;始终围绕着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为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而服务;始终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目标为依据,积极创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为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体系而探索;始终顺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全球信息网络化、各国高新技术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推动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

一是恢复与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十年动乱”结束,我国开始走上改革之路,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各条战线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又严重失调。为使单一的普通中学教育体系转变为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从学校教育只面向升学转变为同时面向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上来,1978~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中多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发展方向、途径和要求,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90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1.7万所,在校生604.6万人,其中职业中学的发展尤为迅速,达9164所。到1991年,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0.3%。为了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国家教委1985年确定在苏州、无锡、常州、沙市和芜湖等市引进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1988年举办了“双元制”培训班,系统学习“双元制”的基本做法。“双元制”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文革”造成的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

二是发展与改革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比改革开放之初更高。根据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排序,为大力培养适用于不同产业的具有相应科技知识、同时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单一、两极分化的现状,急需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提升,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后,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进一步认识到,要使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完善和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1999年底,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共有1345所,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62.26%。2000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毕业生99.84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毕业生的50%。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实现我国人力资源优化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历经20多年,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地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目标,可以说其中职业教育也当之不愧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指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无疑是把职业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起点,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知识更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社会应当给所有公民提供学习的机会,对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的才能和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同样给予承认。

然而,“一次学历教育保终身”的教育观念和在人事、劳动用人制度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却很严重,逼着家长要孩子千方百计地去奔高学历,而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对提高职业能力的培训不感兴趣,从而导致职业教育滑向“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地。据介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农林类专业招生由1996年的14.9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5.2万人。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认真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部门和各行业要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趋势,制定完善的职业资格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努力使职业资格标准得到国家认可,并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和管理;职业教育部门和机构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城镇各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的准入标准,既要防止职业岗位对学历层次的盲目高移,又要避免就业岗位追求低成本劳务工而使劳动力素质的不断下降,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近期,除了已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外,应以持有职业学校毕业证或培训证书者为优先就业对象,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职业教育向全民化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从国家“提供”到人民“享有”,走上了以人为本的轨道。职业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考虑,还是为教育者考虑,这一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报告第一次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把国家“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改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因此,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扩大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为此,要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打通高、中等普教与职教的衔接渠道,不断拓宽中职通向高职的渠道,改变目前高职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办法,大幅度扩大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制定出优惠政策或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使中职生上高职具有优先权。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其本科的招生能力,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逐级相连的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名牌高校增加对中职的招生的比例的有关政策,增加中职的吸引力。同时,高职教育也要在教学内容上和中职接轨,防止教学上的重复和浪费。

3.职业教育向高效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迅猛发展,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到8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位置。若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衡量,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使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明显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又导致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仅有高层精英,没有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劳动者是形不成真正的生产力的。这种经济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需求矛盾加剧,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的公共目标失灵。显然,这种宏观调控仅仅由政府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建议由中央政府制定政策,例如,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强化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引导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实现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与教材。我国需要就业的人口众多,压力大。入世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但我们的现有人才往往难以适应新的就业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龄的人才,就将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脱离市场的需求,很多内容和理论未及时更改,职业教育将无法担负起经济与技术发展所赋予的责任,无法担负起培养创业者的担子。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是当前最迫切的改革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应注重几点:一是加强教育科研,大力加强教研网络建设,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向,为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教材出现的“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教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四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的重点,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实现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从被迫学习到兴趣学习等的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知识。

标签:;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