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道路_课程开发论文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道路_课程开发论文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条论文,名师论文,途径论文,课程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教师专长成长。教育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只要有教育,就要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成长路径。

      名师成长的第一条途径:在上课中成长

      大多数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一旦赛课这样的机遇来临,那些有准备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后,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师。

      名师成长的第二条途径:在写作中成长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是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有一部分教师,课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在教育媒体上不时看到他们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这些教师也成了知晓度很高的名师。

      以上两条名师成长的路径已被事实所证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上课出彩的天赋,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才能,那他们能否也走上成长、成功的道路呢?这可是相当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如果能让这么多的“沉默的大多数”走上幸福的成功之路,那是多么功德无量啊!

      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建构自己的课程

      教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课程,是指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狭义的教师课程,是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教师独立开发的,具有个人独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课程。国家课程是专家组编写的教材,校本课程往往是学校团队编写的教材,而教师课程是教师个人编的,所以它就更带有教师独特的文化色彩。举例来说,陈琴老师开发的“素读”课程,韩素娥老师开发的“海量阅读”课程,管建刚老师开发的作文课程,周益民老师开发的民间文学课程,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朱萍开发的绘本作文课程等,都是带有鲜明教师个人文化色彩的教师课程。

      为什么说教师课程是教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必须要大量阅读,占有大量的资料,在读书中成长。例如我们学校彭荣辉老师,他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起因是师生打个赌,打出了这本彭老师的《365天的童谣》。童谣出版后,他又大量阅读童谣这方面的文章、书籍,然后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再如我们区教研员黄雅芸老师,连续多年开发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从绘本故事到儿童小说,她建构了一系列的儿童文学课程。为此,她必须亲近儿童文学,大量阅读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这样时间长了,黄老师不就成了儿童文学教学的专家了吗,自己不就成长了吗?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必须梳理思路,形成课程体系,在思考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林春曹,他上的一组课叫“语言变奏曲”,很有特色。第一课是“水之变奏曲”。第一步,让学生写出有关水的汉字。第二步,写出有关水的成语。第三步,写出有关水的诗句。第四步,带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柳宗元是怎么描写水的呢?《小石潭记》的水是清澈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学习柳宗元描写水的语言特色。第五步,要求每个学生选取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水景,写一处水的景观。一堂课不叫课程,他还开发了关于石头、竹子、梅花、兰花等一系列有关自然的语言课程,形成了“语言变奏曲”的课程体系。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必须抓住一点,深入开掘,掘成一口深井,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杨树亚校长,他上过“题画诗课程”。他首先开发的是郑板桥的题画诗。大家知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题画诗特点有哪些?诗和画是怎么紧密结合的?题画诗前两句写画是什么?后两句写画是什么?从题画诗中能读出郑板桥的什么人品、家品、官品?除了郑板桥题画诗之外,杨老师还将研究齐白石、林散之等名家的题画诗,逐渐形成系列课程。

      那么,教师课程开发的途径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开发。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一为语言能力,二为人文情怀。二者不是靠我们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分析出来的。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就是对一篇篇文章的分析,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不大,甚至说是走入了一条歧途。语文素养是靠大量阅读、背诵历代经典诗文而逐步涵养形成的。我国汉语教学特别强调一个“涵养”,它是熏陶,是积累,是日积月累,是聚沙成塔。针对核心素养的缺失,陈琴老师研发了经典“素读”课程。我们来看看各年段的“素读”课程的内容安排:一年级上学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一年级下学期: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二年级上学期:《幼学琼林》《孝经》;二年级下学期:《诗经·国风》《诗经·小雅》。三年级:《论语》。四年级上学期:《大学》《中庸》《礼记》;四年级下学期:《尚书》《周易》《左传》。五年级上学期:《道德经》《庄子》《列子》;五年级下学期:《管子》《孙子兵法》《墨子》。六年级:中华美文先秦到隋37篇,中华美文唐到清39篇。你看一个小学生在陈琴老师班上,一到六年级要素读背诵这么多经典,这将积淀怎样深厚的语文童子功啊!

      再说说我们学校的支名瑗老师。作为一名普通青年老师,却在最近两年教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构建了低年级儿童的“识字课程”。借助儿歌识字,孩子大概认识五百个字;引导孩子边学拼音边识字,大概识字三百到五百个;借助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识字,孩子大概掌握八百个字;通过苏教版教材识字,孩子大概可以掌握五百个字;利用《幼学启蒙丛书》和《小古文一百课》识字,孩子大概又掌握三百字左右。她的学生一年级下来,就已基本完成2000多字的识字量。除此之外,她还开发了自己的“小古文课程”“诗经课程”。支老师跟我说:“孙校长,之前做老师,我就像个教书匠,教一本语文书,没有享受到语文的快乐。但是,现在我做自己的语文课程,我和学生教学相长,真正享受到一个做语文老师的快乐。”

      其次,为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开发。语文学科的难点是什么?大家显然知道是作文教学。为什么学生不愿写作文呢?我认为无非这么几个原因:学生没有写作动力,为写而写;学生写好作文没有阅读对象;学生写了作文之后没有地方发表,没有成就感。

      而管建刚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写作动力问题、阅读对象问题、发表阵地问题,开发了自己的作文课程体系。于是,他班上的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写作能力井喷式提升。管老师的学生人人爱写作文,人人作文能发表,人人能够享受写作的喜悦。我们老师平常在教学当中都会遇到难点,但是遇到难点之后怎么破解呢?我们要向管老师学习,向前走一步,走出自己独特的课程来。

      第三,基于儿童兴趣而开发。教师课程开发,服务对象是儿童,理应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本位,儿童中心有极大的合理性。其中的儿童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喜欢什么?我们要关注。例如:绘本,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它图文并茂,富有哲思,引人遐想。我校朱萍老师针对学生喜欢绘本这一特点,就开发了“绘本作文”的教师课程。这一课程形成怎样的体系呢?朱老师关注绘本作文与儿童习作的观察力之间的关系,利用绘本作文发展学生准确观察事物、有序观察事物、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典型课例有《我家是动物园》《小真的长头发》《记忆的瓶子》《大猩猩》等。朱老师注重绘本作文与儿童习作思维能力研究,利用绘本作文提升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典型课例有《獾的礼物》《勇气》《铁丝网上的小花》《走在路上》等。朱老师还发掘绘本作文中的创造力,利用绘本作文发展儿童的再造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表达能力。典型课例有《海底的秘密》《1999年6月29日》《疯狂星期二》《7号梦工厂》等。

      第四,聚焦经典或热点而开发。经典是历经百世而不衰的文化精品;经典是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经典是民族认同、民族凝聚的文化纽带。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而不衰,五千年而不散,五千年文化而不断,它的一个主要的功绩是经典的凝聚与传承。例如: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是公认的诗歌经典。我也尝试开发了“李白课程”,早几年我上过一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李白是侠”“李白是道”“李白是书生”的课。这两年,我又开始陆续开发“李白与月亮”“李白与美酒”“李白与名山”“李白与大川”“李白与朋友”“李白与送别”等课。我试图借助“李白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走近李白、欣赏李白、崇拜李白。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段话: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令人悲哀的,一个出了伟人而不知道崇拜伟人的民族更令人悲哀。我们民族出了李白和杜甫,我们的后人当然要去崇拜他,亲近他。

      热点,是一个阶段大家都十分关注的文化事件。早几年《哈利·波特》风行全球,我们学校吴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开发了自己的“哈利·波特课程”。她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感受丛书的想象力,指导学生通过变化、替换、夸张、组合等方式来想象;第二课,走近哈利真人,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参与的事件等,感受他的非凡;第三课,再次走近哈利,感受他的平凡,就如同我们普通孩子一般;第四课,感受书中人物的魅力,如纳威·隆巴顿等;第五课,推荐古今中外的系列魔幻小说,如《西游记》《小女巫》等;第六课,感受作家罗琳的创作手法,自己来创作小说。一组哈利·波特课程下来,孩子们热评如潮,有的孩子看到吴老师干脆就喊“哈利·波特”来了。可见课程的研发,对老师的素养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我要说的是让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奔跑。

      课程即跑道。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程的跑道上成长。

      我们更要让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

      课程即跑道,课程即成长!

标签:;  ;  ;  ;  ;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道路_课程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