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业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0)06-0075-08
一、引言
服务业一般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我国目前用第三产业的统计体系代替服务业统计体系,随着各个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中的部分服务业尚未纳入第三产业统计范畴,因此,事实上服务业的范畴大于第三产业统计范畴。本文为了方便比较分析,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分类,我国的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国际组织等15门类。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60%~70%左右,服务业是决定一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力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能力[1]。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服务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的竞争能力和一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目前分析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有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是波特的“钻石”模型。李军[2]运用这个模型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援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对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而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关键指标评价法和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3]。周蕾、朱开明[4]以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劳动生产率为指标构建了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高浩[5]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服务贸易竞争指数,黄鹂[6]使用服务贸易收支和比较优势指数,刘用功、林善浪[7]使用服务业和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净出口指数,封旭红[8]使用贸易竞争力、显示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潘江玲、赵卫东[9]使用显示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邱伟强[10]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史小芳、李小红[11]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胡昭玲[12]使用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分别结合不同时期的进出口数据对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李兴文[13]在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之外,还结合EE值(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效应)指标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另外,周蕾、郑吉昌[14]使用聚类分析模型针对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聚类,比较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支持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较低的结论。郑吉昌、周蕾[15]利用两时期的综列数据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验证根据波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提出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我国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净出口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本文将在这三个指标的基础上,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加上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运用1997-2008年的数据,通过这四个指标来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提出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二、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一)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
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见表1)。1990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仅次于第二产业的经济组成力量。在三大产业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最快,从1978年的23.9%提升到2008年的40.1%,而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仅增加0.7个百分点。
表1 第一、二、三产业占就业和GDP比例 单位:%
1978 19902000 2008
就业GDP 就业 GDP 就业 GDP 就业GDP
第一产业70.528.260.1 27.150.0 15.139.611.3
第二产业17.347.921.4 41.322.5 45.927.248.6
第三产业12.223.918.5 31.627.5 39
33.240.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从1979年1.5%增加到2008年的38.3%,甚至在1998-2002年间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同期农业贡献率则从58.1%降到12.4%,工业和建筑业贡献率从40.3%上升到49.3%①。从上升速度和发展趋势上看,很快服务业将取代工业和建筑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三)服务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见表1),截止2008年底,服务业共吸纳就业人员25 71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3.2%。虽然与第一产业相比还相差6个多百分点,但是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8年的39.3%,第二产业从17.3%增加到27.2%,第三产业则从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8年的33.2%,在三个产业中对就业的增加最大,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从趋势上看,第三产业必将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四)服务业是我国经济进一步转型与升级的依赖
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劳动成本的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的服务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服务业产值所占比例虽然仅占40%,但是由于我国服务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瓶颈,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自1998年以来不断下降。中国经济要解决目前转型的难题,使经济在目前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唯有依靠提升服务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使服务业真正成为主导经济的核心力量,进而带动我国迈向较高层次的服务经济时代。
三、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净出口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等。本文将通过选择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与我国的各项竞争力指标进行比较来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四个国家分别是:全球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亚洲经济最发达而且长期扮演亚洲经济发展领头雁角色的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新加坡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印度。时间跨度为1997-2008年。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MS)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类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该类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国际市场占有率表明一个国家(地区)某个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该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2。
表2 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年份美国
日本
印度
新加坡 中国
199717.8
5.30.72.0 1.9
199817.8
4.70.81.7 1.8
199918.6
4.41.01.8 1.9
200018.8
4.71.11.9 2.0
200118.0
4.41.11.8 2.2
200217.1
4.11.21.8 2 5
200316.0
3.91.32.0 2.5
200415.0
4.11.72.1 3.3
200515.7
4.12.22.1 3.0
200614.1
4.12.72.1 3.3
200713.9
3.92.72.0 3.7
200814.0
3.92.8— 3.7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资料《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8》、《WORLD TRADE REPORT 2009》(2008年数据)计算整理。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快将超越日本,但与美国的两位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竞争力不高。美国、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新加坡则保持较为稳定。与1997年相比,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四倍,而中国则仅接近2倍,印度的上升幅度较高。
(二)净出口指数(TC)
净出口指数又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TC),表示一个国家(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占该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如果用EQ代表出口额、IQ代表进口额,其计算公式为:
TC=(EQ-IQ)/(EQ+IQ)
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1,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TC为1,意味该国(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如果TC为-1,则意味着该国(地区)这种产业或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净出口指数如表3。
表3 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净出口指数
年份美国 日本 印度 新加坡中国
19970.21-0.23-0.16 0.07 -0.04
19980.18-0.23-0.12 0.06 -0.05
19990.17-0.25-0.10-0.01 -0.08
20000.14-0.20-0.08-0.02 -0.09
20010.13-0.21-0.08-0.07 -0.09
20020.13-0.19-0.04-0.06 -0.08
20030.12-0.16-0.02-0.05 -0.08
20040.11-0.14 0.04-0.04 -0.07
20050.12-0.09 0.08-0.02 -0.06
20060.13-0.08 0.09-0.02 -0.05
20070.15-0.08 0.08-0.02 -0.03
20080.18-0.07 0.08 —
-0.05
数据来源:同表2。
从净出口指数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最大的是美国,一直维持在0.15左右。其次是印度,从2000年开始超过中国并且在2004年转为正值。新加坡在1999年以来都是负值,比中国略好。中国和日本自1997年以来均是负值,日本的比较优势最小,但是日本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则一直在-0.05附近徘徊。动态的看,比较优势上升最快的是印度,下降最快的是新加坡,中国都没什么大的变化,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接近于平均水平,比较优势小。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例。该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可用来衡量一国(地区)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将其用于服务贸易,则反映一国(地区)服务业出口量占世界服务业出口量的比重。通过它可以判定一国的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认为该国(地区)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0.8,则表明该国(地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中国与其他四个地区服务贸易RCA值如表4。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美国一直大于1.25,印度除了1997年之外也一直大于1.25,并且超越了美国,这说明美国、印度的服务贸易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服务业RCA在近几年开始超过了服务业最发达的美国。新加坡一直处于0.8~1.25之间,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RCA在0.7左右,略高于中国,这说明中国和日本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弱,而且还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RCA值基本小于0.6。而其他四国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反映了我国的服务国际竞争力与这四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表4 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美国 日本 印度 新加坡中国
19971.3320.7491.0720.901 0.644
19981.3220.7141.2690.866 0.587
19991.3840.6541.4390.909 0.604
20001.4080.6791.4730.908 0.579
20011.3870.7161.4460.949 0.570
20021.4340.6941.4190.966 0.547
20031.4500.6801.4720.950 0.492
20041.4760.7081.7120.983 0.490
20051.4970.7671.8750.977 0.463
20061.4870.8102.0540.955 0.462
20071.4770.7922.0000.962 0.476
20081.4970.8131.944 —
0.458
数据来源:同表2。
(四)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CA)是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结合进出口因素来评价某项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一个国家(地区)的某个产业内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的影响。当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存在产业之间的贸易或产业内部也存在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不考虑进口情况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可能得出并不正确的结论。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沃尔拉斯(Vollrath)等于1988年设计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i国(地区)a产业或产品的真正竞争优势。同样用于服务贸易,如果一国(地区)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地区)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若CA指数小于0,则说明该国(地区)服务业不具有比较优势。该指数越高,该国(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该指数越低,该国(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越弱。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服务贸易CA如表5。
表5 中国与其他四个国家服务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年份 美国 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
1997 0.54-0.61
-0.180.11 -0.25
1998 0.53-0.70
-0.05
-0.005-0.26
1999 0.59-0.680.02
-0.08 -0.24
2000 0.61-0.54
-0.04
-0.10 -0.20
2001 0.59-0.48
-0.08
-0.20 -0.18
2002 0.64-0.51
-0.01
-0.21 -0.17
2003 0.66-0.440.10
-0.28 -0.14
2004 0.67-0.440.27
-0.25 -0.13
2005 0.71-0.310.47
-0.23 -0.17
2006 0.69-0.270.53
-0.22 -0.18
2007 0.68-0.290.52
-0.22 -0.19
2008 0.69-0.200.60—
-0.21
数据来源:见表2。
从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美国,其次是印度,这两个国家的CA值均为正值。其他三个国家的CA均为负值,近几年来比较接近,都处于较弱势的地位。印度的显示性竞争优势上升最快,新加坡下降最大,中国波动较小,2005年以来一直下降,反映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竞争劣势。
四、从国际竞争力看我国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
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1%的比例相距甚远,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使得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与发达国际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6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33%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另外从指标看,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年年上升,特别是入世以来,上升幅度明显加大。与此相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净出口指数没什么增长,这反映我国的服务业出口额随着市场的开放而不断增加,但是其国际竞争力却不断下降。
(二)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东中西三大地区很不平衡。从增加值来看,东部地区即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服务业总量最大的地区,2001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63%,然后逐步上升,到2004年达到65%。从就业来看,东部地区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最多。2004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就业占全国的48%,中部31%,西部仅为22%。而且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最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产业结构已经演变为“三、二、一”格局,而且这些地区的服务业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而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外,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三)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结构问题突出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明显落后。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一直高居40%左右,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约为16%[16]。
从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净出口指数(表6)可以看出,2009年上半年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行业有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宣传,说明这些行业在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形下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都比较弱。旅游业在2009年以前都为正值,2009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旅游人数减少等导致变负,表明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不稳定,受外力因素影响较大。这其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电影、音像的贸易竞争指数最低,分别为-0.92、-0.78和-0.58。这几个行业都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业,这么弱的国际竞争力折射出我国服务业的低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低。
(四)服务业贸易开放度较低
服务业贸易开放度即服务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不高,从1996年到2007年一直介于5.20%~7.08%之间,只占同一时期货物开放度的8%~20%之间[17]。这说明我国的服务业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地位还很薄弱。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开放度超过10%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开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服务业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较少
我国服务业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而且多数企业管理意识较为落后,缺乏创新,组织模式单一,不具备提供外向型服务的机制,无法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目前我国的服务业产业集群较少,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在与国外服务企业竞争中往往孤军奋战。特别是我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企业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是不相称的。
五、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向发展。(1)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加强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传统的金融服务、通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通过在传统服务业发展中引入信息化,提高传统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同时鼓励传统型服务企业创新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充分挖掘传统服务产业的潜力。(2)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如大力推动金融衍生产品、信息与咨询、教育培训、现代物流、会议展览、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外包业务、娱乐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现代服务业各弱势行业必须苦练内功,通过对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和技术的学习借鉴,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通过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积极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完善国内资本市场,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环境支持。
(二)加快服务业的开放
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通过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水平和高收益的服务,形成内外资服务企业共同竞争的格局,刺激国内服务自我改进,与国际水平接轨。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开放的内容既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由于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国际竞争力普遍低下,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在不违背国家经济规则的前提下,国家要对国内企业实现一定的扶持和保护。
(三)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一国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需要通过这个产业中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出来,如果产业中存在很多规模大、技术先进、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那么该产业也就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重组、产业联盟、产业集群等方式,提高我国企业的单体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提升自己的实力。但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是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热情,同时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服务产品的科研投入,更新科研设备,进行新型服务产品创新,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产业的法律,加强服务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为我国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服务业培育政策
东部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较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升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则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积极引导东部传统服务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传统服务业的转移。同时要鼓励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产业集群,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服务业竞争水平,从而有利于整个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力量。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服务业人才的竞争。根据服务业的现状,我国应加快培养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层次、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我国服务业培养潜在的人才。同时要加强服务业经营人才的定期培训,以不断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特别要增强我国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人才,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境外企业中引进高级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他们。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体制机制。建立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这是现代服务业得以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这要求我国应该进一步打破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垄断,放宽准入制度,努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深化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放宽一般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银行信贷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相关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
(七)积极发展特许和专利使用服务等薄弱行业
通过积极引导各方科技力量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各种资金资源,重点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我国薄弱行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尽快缩小我国薄弱企业与世界相关行业的差距,进而有利于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八)大力提升我国的消费需求结构
合理、高级的消费需求结构是一国产业竞争力构建的基础。如果一国居民消费结构以商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层次过低的话,该国的服务业就难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消费结构以实物为主,服务需求滞后。我国应该扩大国内需求,优化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服务消费的比重和提升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需求层次,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九)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服务业国际转移已经成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转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把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提供配套服务已将服务业国际转移,或服务企业自身为了开拓国外市场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我国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国外服务企业,做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准备工作。国际服务企业的进入,有利于加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同时为我国服务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六、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无论是总体还是各个行业都处于劣势。但是随着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和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加上对国外先进服务理念的学习和创新,未来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将会不断上升,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必将成为我国GDP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服务业必将成为吸纳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即使按照世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算,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三是随着服务业各个行业自身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和我国各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平衡,我国服务业将在国际上拥有一些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行业。比如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国服务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必将大大提升。而不同区域服务业培育政策的实施,也必将使我国各个区域结合自身的实际优势,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服务业,从而有利于我国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国际市场占有率论文; 贸易竞争力指数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净出口论文; rca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