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在外资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李妍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数量增多,如何把劳模精神与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交融在一起,促进外资企业职工的凝心聚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般意义上讲,外资企业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因素。第一是外资企业对劳模文化存在偏见。劳模精神作为劳模文化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构成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和永恒魅力。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形成的,在实践过程中,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更加有效率。对企业而言,劳模精神是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的价值取向。由于企业文化的特性,外资企业认为劳模文化和企业运营无关,难以吸收和利用劳模精神中的正向激励因素,因此不愿意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模文化。第二是外资企业主对弘扬劳模精神存在担忧心情。部分外资企业主认为弘扬劳模精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它给产业工人提供一个跳槽加薪的砝码和宣传自我的平台,企业主担心在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会无形中在同行里提高劳模的知名度,增加产业工人跳槽和加薪的风险。特别是日本的企业主提出希望政府给团队奖励,而不是只表彰某位劳模。第三,外资企业很少直接宣传劳模精神。部分外资企业认为弘扬劳模精神只是一项政治任务,是树立企业社会正面形象的一种方式,和企业日常运行管理无关。因此,在日常宣传上更多地侧重于服务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相对不够。
一、积极挖掘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中存在的劳模精神基因
外资企业的管理制度是职工行为规范的“硬”约束,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力量的“软”约束,二者都存在劳模精神的基因。一方面,外资企业拥有健全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和完善的奖惩制度,保证企业整体的高效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高效运转,这些科学管理制度下培养的优秀人才一般都具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等精神。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注重与当地制度文化融合。外资企业目前已形成三种企业文化,第一种是以人为本的欧美型企业文化,重点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种是严格遵守等级秩序,极力提倡约束个性、群体共同意识等的日本型企业文化;第三种是融汇吸收了东西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具有较强的“亲和性的借鉴型”企业文化。因此,外企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在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最终目的都是要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让他们按照公司所倡导的方式行事,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使企业发展壮大。
@Jamie:我女儿三岁半的时候,我小姨抱着她坐车,指着车窗外告诉她:“看,面包车。”后来过了几天,她在马路上指着一辆车坚定地告诉我小姨:“馒头车!”
二、完善激励制度,让优秀职工产生获得感
外资企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培育劳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企公司在培养优秀职工时不仅和绩效挂钩,而且和培训晋升挂钩,注重职工获得感。企业培养优秀职工的多寡,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还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一是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和物质挂钩,通过物质激励,促使职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如工资激励、职工的年终奖激励、股权激励等。特别是通过股权激励,能够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企业忠诚度。二是晋升调薪激励。绩效结果好的职工拥有更大的加薪幅度和更多的晋升机会。三是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职工可获得外出培训或深造的机会。四是精神激励。如:舆论奖励。通过制造舆论对职工进行精神层面的激励,主要方式包括文件通报、报刊宣传、会议表扬以及墙报、广播、网络等媒介宣传;民主奖励。职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高,越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比如绩效好的职工做一个月值班部长(主任)、值班班长或值班店长等。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下属通过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增强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荣誉奖励。比如授予“公司年度绩效之星”或推选参加政府或社会的一些荣誉评选等。五是福利激励。假期奖励,比如绩效年度为优的职工可增加年休假天数,享受更多弹性工作时间等。通过这些激励制度,让职工在企业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兢兢业业地为企业作出贡献,为培养劳模提供了助力。
三、重视培育职工忠诚度,形成人才梯队
外资企业对职工忠诚度的培养,与劳模精神具有一致性。劳模精神需要实干来诠释忠诚。经过调研发现,大连金普新区外资企业在弘扬劳模精神上有着很好的做法,职工的企业认同感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人才作用的发挥首先在于人的忠诚,然后发挥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企业文化提升职工的忠诚度。外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凝聚力,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是通过畅通职业升职渠道提高职工的忠诚度。优秀职工的上升通道是流动的,职工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企业通过科学地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只有提升企业职工的忠诚度,才能减少组织的人员置换成本。当职工的忠诚度降低时,就会对其为之服务的企业不满,甚至选择离开,从而引起职工流失。而企业为了填补职工离职的空白,又将重新招募、培训新的职工,这期间还要冒着可能的生产率降低、新进职工无法胜任工作的风险,这样就会形成置换成本和交替成本。只有职工的忠诚度高,工作离职率低,才能更好地培养职工的劳模精神。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必须是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把表内乘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乘法算理理解以及2~6的乘法口诀,第二部分是7~9的乘法口诀,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连续性。有必要对表内乘法进行改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和补充,积极探索。
四、发挥劳模文化交融的纽带作用,积极传递中国文化
劳动模范群体在大连金普新区外企中发挥促进文化交融的作用。一方面外资企业劳模们不仅深入学习服务企业国家的文化,而且把中国文化传递出去,推动中外的文化交融。外资企业劳模的影响力很强,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劳模们在各自企业发挥求同存异承上启下作用。一般劳模在各自企业,承担各级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头羊工作,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技能培训、师徒帮带等活动,在实际的工作中融合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把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完善细节,具备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外资企业评选出的洋劳模,给予他们称号,让他们了解劳模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这些“洋劳模”的称号增强了外资企业国际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提升了国际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让国际员工感到中国对劳动价值的尊重,感受到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开放与包容。“洋劳模”像一座桥梁架在中国和洋劳模祖国之间,不断加深着两国合作情谊。
标签:外资企业论文; 劳模精神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新型劳动者论文; 实践论文; 社会风尚论文; 文化交融论文; 企业职工论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