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巨大,任重道远——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任重道远论文,研讨会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为学习贯彻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部召开了“中国农村改革20周年理论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代表们对农村改革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不同侧面对农村改革中创造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一些代表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渐进性”,即由浅入深从四个方面逐步推进:一是从经营体制改革到财产制度改革,由此引发了农村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二是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全面建立市场机制,从而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三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入手,逐步将改革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使得工农、城乡之间的发展逐渐融为一体;四是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使我国的农村改革既积极稳妥,又不断走向深入。
代表们认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村的基本经验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始终尊重并保障农民的意愿和自主权,以及始终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是最关键的两条,在今后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牢牢把握。
对于如何深化农村改革,与会代表们认为,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家庭经营最符合农业的特点,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就能适应新的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代表们认为,要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规范分配关系,加快立法进程;同时对于改变土地用途的补偿问题、人口变动与稳定承包地关系问题,也要尽快找到有效办法加以解决。
一些代表指出,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市场化率从改革初期的20%增加到60%以上,资源配置效率也逐步提高。为了适应将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业已建立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及相关设施的投资支持,并积极培育农业的多元投资主体。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这是与会代表们的共识。代表们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要探索多种形式,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同时要避免龙头企业的重复建设。
与会代表特别强调了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当前许多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而同时这些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又很低;产生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低;农民集团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与城市相比,整整差了10至15年。由此可见,农民收入问题是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是阻碍内需启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从农业和农村内部寻找出路。
代表们认为,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加快其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步伐。代表们一致认为,应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业税费改革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20年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要看到,农村改革远未成功,深化农村改革任重道远。代表们一致认为,深化农村改革,必定兼及城乡的改革,城乡改革的交融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