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认识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了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大致可分为两类观点:一是一元本质说,如“政治性”说、“阶级利益性”说、“转化论”说、“灌输论”说、“人学论”说等;二是两重本质说,如“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说、“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说、“政治性与科学性”说等。①这些观点虽然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由于观点不一,所以这一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它是类的本质,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第二,它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第三,它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之所以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是因为三个条件都必不可少,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本质。
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而事物的属性也即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性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因为只有这一属性才满足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通、最稳定的属性。世界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千差万别,但意识形态性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具有的属性。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必须首先了解意识形态的含义。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其本质特性在于阶级性。由于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因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把意识形态性叫做阶级性,把非意识形态性叫做非阶级性或社会性。在意识形态诸形式中,由于政治最能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政治是核心、是主导,而其他形式只有与政治或统治阶级的要求相联系(相一致或相冲突),才会具有意识形态性,否则就属于非意识形态性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人也把意识形态性称作政治性。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宜用“阶级性”或“政治性”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而使用“意识形态性”呢?这是因为,虽然阶级性和政治性是意识形态的主导属性,但阶级性和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时,这也有助于避免把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内容,毕竟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意识形态性则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而且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
其次,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其中,主导教育内容是政治教育。世界各国无不注意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政治”那部分意识形态教育。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还包括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区别开来。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科学文化教育,是因为科学文化教育虽然也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但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而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可见,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这种特殊属性不是从某个方面而是从整体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丧失或淡化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象。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特有属性当作本质属性。如果特有属性只是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也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最后,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矛盾系统。而其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的矛盾,就是事物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也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个基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②。这个矛盾贯穿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过程始终。解决这个矛盾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也就是意识形态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由于这个基本矛盾及其所反映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自然使意识形态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识形态性,是由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共同规定的。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如果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而不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则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如果只是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属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有属性,也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如果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而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要求,同样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正因为“意识形态性”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所以它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仅仅理解为意识形态性,当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因素(比如科学性、时代性等)服务于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但是,要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一般表现为真象,但也有表现为假象的情况,从而影响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化”、“边缘化”、“市场化”、“迎合化”等倾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这几种假象主要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中性化”倾向是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纯业务性、纯学术性的工作,在学术上产生“研究宗教可以不信宗教,研究马克思主义可以不信马克思主义”等错误认识,其结果是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边缘化”倾向是淡化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主张以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等边缘性、外延性内容为重点、为中心。或在学术上把各种思想政治观念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新鲜概念很多,旁征博引不少,看起来很丰富,但价值取向不明确,甚至相互冲突,实质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淡化了。“市场化”倾向是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甚至把市场经济原则移入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大前提,因而冲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迎合化”倾向是指一味地迎合教育对象的兴趣、关注点和价值取向,在一些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采取回避甚至放任的态度,实质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还表现为另一种情况,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理论化”、“孤立化”等倾向。“理论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念化、教条化,而不与丰富多彩的实践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孤立化”就是与业务工作相脱离,因而,在业务工作中容易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错误认识。这些假象虽然名义上象做思想政治教育,但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既要防止误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别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假象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本质,也要防止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降低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而忽视或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的关系,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质与一般性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实践活动,既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因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或一般性质而言,应包括阶级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德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同义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也有学者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性质进行了研究。比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与阶级性;③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包括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或根本性质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中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这个根本属性就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而社会性或非意识形态性虽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它受本质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一,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发挥好应有作用。其二,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主要是非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这些内容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分别参见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刘涛:《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载《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1期;刘振安:《论“转化”——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属性的探讨》,载《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臧乐元、刘示范:《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载《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陈秀兰:《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及其作用的思考》,载《石油教育》1994年第1期;许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综述》,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年第7期;陈志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5期。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同上书,第115页。
④胡子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