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教工文体活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共享经济的大力发展,“共享”成为建筑学科的主流发展方向,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的推进,都蕴含共享对体育建筑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但现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使用需求,提出将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共享作为体育资源有力的补充,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馆对外共享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场馆使用人群较为固定,后期开放时易造成多人群流线有交叉、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存在长期闲置的情况,未能将使用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利用;第三,多数高校体育馆的功能平面简单,运动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从共享理念出发探析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高校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及开放特点,架构本文共享理论的形式、特征及内容,总结出基于人群共享、时间共享、空间共享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我国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使用状况、共享特征及所存在问题。并进行网络问卷归纳人群、时间、空间层面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为下文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策略提供相关依据。再者总结共享理念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的人群使用需求、时间使用特点和空间使用特征,从人群交织、时间交替、空间交融三方面探讨共享理念下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策略。最后基于笔者参与的三个高校综合体育馆项目,从中选取项目中的共享设计亮点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我国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张景璇[2](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赵婧宇[3](2019)在《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文中指出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我国,城市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校园作为我国高知老龄群体的城市集聚地,其老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老年教职工年轻时为国家培育人才,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如何使其更好的在校园安度晚年,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上引入积极老龄化理念,意在呼吁一个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老年教职工群体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国内针对积极老龄化理念应用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较少,以及缺乏对大学老年教职工群体特殊性的研究,加之国内外针对校园养老的建筑方向研究与实践同样较少,使得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仍处于较为缓慢的阶段。本文首先通过对全球化背景的老龄现象以及积极老龄化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揭露出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的实践必要性与特殊性。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文献资料等形式,了解掌握高校老年教工的生理心理的普遍特点与特殊特点以及行为模式特点。根据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三个核心内涵“保障”,“健康”“参与”衍生出10个细化内涵(权利保障,经济保障,设施保障;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经济性参与,公益性参与。学术性参与,文娱性参与),再根据细化内涵结合老年教工的特殊性研究找出需求与需求所对应的公共空间。结合实地调研校园中发现的不适老问题,如无障碍设计不全,交往空间缺乏,健身空间单一,休憩空间不足等系列问题,总结归纳并分析出应该做适老化研究设计的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适老改造手法,提出以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的,强调以人为本,资源、绿化、设施全面升级为辅,鼓励全龄化交往为重,激发参与热情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并总结归纳出了出满足保障,健康,参与需求的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行性适老设计策略。力求最终实现大学校园硬件软件双规并行的适老改造策略。本文旨在构建关怀老年教工群体的晚年生活,创造舒适,便捷,友好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理论上可以提高大学校园的养老环境,在实践上也可以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供之后类似的研究使用。
王雅倩[4](2019)在《高校附属小学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革新对教学空间提出了新需求,由此引发了教育建筑空间形式的改变。而高校附属小学多数建于上世纪建国后,早期规划的校园集中于老城区内校舍建设受到周围居住区制约,用地难以扩张。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学校不断扩招,大多数高校附属小学都出现了空间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从小学的教育理念及空间发展入手,通过分析高校附属小学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背景和目前状况。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高校附属小学资源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布集中、城市化加快和就学需求增加带来的空间品质不足等方面。并对小学建设的现行规范及标准作梳理,为对比分析现有校舍的基本情况作理论依据。笔者实地调研西安地区几所高校附属小学,通过测绘、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度调研,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空间使用情况。通过对案例的校舍建设情况、校舍变迁过程、学校使用情况、学校共享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校园空间环境的特征、类型与主要存在问题,重点归纳了各类附属学校与高校和社区的资源共享具体方式和不足之处。针对高校附属小学的现状问题,首先对校内空间潜力进行挖掘,分析归纳高校附属小学在建筑布局、建筑空间、运动空间、外部活动空间方面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具体的空间提升方法,尽可能在最大程度利用校内设施资源解决现有问题。高校附属小学具有的特殊性在于,在校内空间潜力挖掘之后,因其与高校和周围家属区的联系使其具有空间潜力校外挖掘的优势。因此在校内空间潜力挖掘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学社共享和十分钟生活圈理论,针对高校附属小学周边可利用设施进行分析研究,对校内空间补充,建立设施共享。
杜龙兵,张帅[5](2019)在《协同推进高校工会文体工作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及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工会文体工作也摆在了广大工会文体工作者的面前。为深入剖析文体工作内涵,文章从文体活动在工会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做好高校文体工作的"三个结合",文体活动助推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与研究,期待能为高校工会文体工作的统筹推进找到新的突破口。
邱菲[6](2019)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稳固提升。老年人口在社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成就,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形势。中国的人口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趋势愈来愈强,西安市也早已步入了老年型社会,未来必然会出现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各类弊病。面对如此强烈的养老需求,如何根据现实所应对的挑战及居民的养老意愿,做出合理的相关资源设施配置,是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关键课题。本文以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现实状况作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引证法,实地调查研究法,典型实例分析法,数据图表归纳法、图解分析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五大部分来进行内容方面的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及结论如下:(1)阐述论文选题的大背景,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热点、以及西安市对社区居家养老渴望强烈。(2)了解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经验分析,为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条件提供依据。(3)从设施类型、功能、规模等现状分析西安市三个已成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4)依据实地调研所收集来的数据,从生活服务类、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类和照料设施类四个方面摸清老年人的需求意愿。(5)通过明确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现状与老年人的需求规律,进而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构成、空间布局、智能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配置策略。
金卫东[7](2019)在《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也为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求。本研究以上海市J中学为个案,在多年的教师发展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和访谈调查、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理性思辨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机制、核心要素及建构途径。论文首先借助相关文献,分析了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总结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历史视角叙述了个案学校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在萌芽期,通过探究课程、专题培训等活动激发教师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培育期,通过不同任务驱动的教师发展团队实践,实现从表层组织架构到深层组织文化的转化;在发展期,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以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新情况和新挑战,进行了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师发展和在校际交流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论文结合个案学校的实践,论述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得以生发和持续发展的多重机制,具体包括:目标导向、动力激发、任务驱动、专家引领等四个培育机制;持续改进、政策激励、文化引领等三个运行机制;过程评价、绩效评估、团队评价等三个评价机制;以及组织和制度两大保障机制。论文还分析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五个核心要素: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体的引领者、实践中的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体愿景、适度安排专业发展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家引领、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以及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等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途径。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同类初中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基于实践和调查数据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已有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拓展与补充。
薛茹月[8](2019)在《基于行为—环境模式的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工活动中心,作为大学退休教职工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他们学习、交流、娱乐的场所,体现了社会对退休教职工这一特殊老年群体的关怀。目前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教工活动中心来服务于退休教职工。而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室内设计是否满足退休教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探求其行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他们的主要退休活动场所的环境品质,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大学退休教职工综合素质较高,是社会中高素质老年人群的代表,有着与一般老年人不同的特殊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其生理、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研究成为大学退休教职工教工活动中心定位准确的关键。本文所研究的室内环境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POE),是从大学退休教职工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出发,对建成项目的室内环境进行评价、查验和反馈,考察已建成后的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室内环境满意度情况,建立使用后的反馈机制,这对日后同类新建相关项目的设计决策起到辅助和前馈作用,对提高设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的五所综合性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对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使用后状况进行评价,意在发现室内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各同类室内空间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论文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本研究的特点。第二章阐述了使用后评价的前期准备过程,对评价的主客体分别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确定了以大学退休教职工的需求行为、心理行为、文化行为为主的行为模式,最终确立了评价的逻辑。第三章对评价因素集的建立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从相关研究案例、室内环境、大学退休教职工行为三个方面对因素进行了提取,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权重的计算。第四章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了退休教职工对于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的满意程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访谈结果根据了五个案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普适设计建议。第五章结合评价反馈进行了设计实践。
李文虹[9](2018)在《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具备相当多的成熟经验。本文针对社区学院这一类型的建筑,选取80个美国社区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社区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并梳理出了若干在其规划设计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绪论是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并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基础,包括美国社区学院综述、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采集及部分样本的阅读。首先是分别从教育学角度和建筑学角度来介绍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其次是陈述样本采集的原则和30个重点样本的阅读,这30个样本后续都陆续出现在论文中,作为实证来说明论文所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通过列举大量调研的案例和数据,对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六个问题依次逐层展开论述。第一个问题是社区学院与城市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问题。由于社区学院与城市存在着积极而紧密的关系、能够激发城市活力,后续几个问题的研究才显得更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是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指标,包括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建筑面积指标等,这些指标是编制和评估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对保证校园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问题是校园空间模式,即各类功能的建筑如何在总图中布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异同,得出社区学院这类建筑的空间模式,第四个问题是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它反映了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不同阶段及其之间的关系。美国社区学院基本建设程序中的特色是它动态更新、以弹性框架导则为主的校园总体规划,这就引出了后面两个校园总体规划中的问题。第五、第六个问题分别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个性塑造,都是校园总体规划中着重强调的内容。本文阐述了美国社区学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先进策略,并从自然元素、景观空间、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塑造校园环境个性的策略。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如何借鉴美国经验给出了建议。
潘国雄[10](2018)在《广州高校教职工文化文体社团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社团是高校教工自发组织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其中文体社团是最活跃的一部分,起着丰富教工业余生活、提升身心健康,促进教工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是高校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凝聚民意,了解民情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广州6校教工文体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教工文体社团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其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二、开展教工文体活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教工文体活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建筑高速发展 |
1.1.2 公共体育运动场所的短缺 |
1.1.3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行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相关解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享理念 |
2.1.2 高校综合体育馆 |
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解析 |
2.2.1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现状 |
2.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 |
2.3 本文共享理论架构 |
2.3.1 共享形式与特征 |
2.3.2 基于人群、时间、空间的共享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概况 |
3.1.1 调研对象选择 |
3.1.2 文献及调研范围 |
3.2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2.1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文体教育中心 |
3.2.2 空军工程大学室内综合训练馆 |
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文体馆 |
3.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体育训练馆 |
3.3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卷分析 |
3.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2 调查问卷总结 |
3.4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题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策略 |
4.1 共享理念下的人群交织 |
4.1.1 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 |
4.1.2 面向独立人群使用 |
4.1.3 面向交织人群使用 |
4.2 共享理念下的时间交替 |
4.2.1 使用时间的特征分析 |
4.2.2 使用时间的错时性 |
4.2.3 使用时间的共时性 |
4.3 共享理念下的空间交融 |
4.3.2 空间兼容使用 |
4.3.3 空间转换使用 |
4.3.4 内外环境交融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5.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实践 |
5.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原则 |
5.1.1 总体布局便利原则 |
5.1.2 多元人群互动原则 |
5.1.3 时间共享使用原则 |
5.1.4 功能复合合理原则 |
5.2 多元下的共享-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多功能流线组织 |
5.2.3 多元空间的共享 |
5.3 协调下的共享-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中心方案设计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复合功能的整合 |
5.3.3 平赛转换设计 |
5.4 集约下的共享-武警工程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 |
5.4.1 项目概况 |
5.4.2 集约空间的尺寸推演 |
5.4.3 观演功能的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 |
6.1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的工作 |
图表目录 |
附录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问卷调查 |
致谢 |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
2.4.1 无规划建设 |
2.4.2 静态规划建设 |
2.4.3 动态规划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内容 |
3.1.4 调研对象选取 |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
3.2.1 清华大学调研 |
3.2.2 武汉大学调研 |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3.2.5 烟台大学调研 |
3.2.6 厦门大学调研 |
3.2.7 北京大学调研 |
3.2.8 四川大学调研 |
3.2.9 实地调研小结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
3.3.1 文献调研内容 |
3.3.2 文献调研总结 |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
4.1.2 “文化”的分解 |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述 |
6.2 学校简介 |
6.2.1 学校概况 |
6.2.2 校园概况 |
6.3 校园文化 |
6.3.1 学校理念 |
6.3.2 校园历史文化 |
6.3.3 校园标识文化 |
6.3.4 校园文娱活动 |
6.3.5 地域文化 |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综述 |
7.2 研究成果 |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
1.清华大学调研 |
2.武汉大学调研 |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5.烟台大学调研 |
6.厦门大学调研 |
7.北京大学调研 |
8.四川大学调研 |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附录 图片来源 |
作者简介 |
(3)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发展日趋严重 |
1.1.2 我国多元养老模式对比分析 |
1.1.3 社会对大学校园教职工的养老问题缺乏关注 |
1.2 老龄化相关理念研究 |
1.2.1 生产老龄化 |
1.2.2 成功老龄化 |
1.2.3 健康老龄化 |
1.2.4 积极老龄化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5 实地调研概述 |
1.5.1 调研地点选择 |
1.5.2 调研主要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积极老龄化”应用于建筑方向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外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现状 |
2.1.3 国外大学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积极老龄化”应用于建筑方向的研究概况 |
2.2.2 .国内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现状 |
2.2.3 我国大学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大学校园教职工养老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2.3.1 空间布局缺乏对老年人的关怀 |
2.3.2 缺乏对校园资源的整合利用 |
2.3.3 缺少对于大学老年教工人群特殊性的分析 |
2.3.4 缺少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设计思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教职工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重新考虑 |
3.1 老年人分类及人体基本尺寸 |
3.1.1 老年人的分类 |
3.1.2 老年人的人体尺寸 |
3.2 大学老年教职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
3.2.1 老年教职工的生理特征 |
3.2.2 老年教职工的心理特征 |
3.3 大学老年教职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
3.3.1 “人”的共性需求—人类需求层次原理 |
3.3.2 “老”的个性需求-基于“积极老龄化”下的需求 |
3.4 大学老年教工的行为活动特征 |
3.4.1 老年教职工活动范围特征 |
3.4.2 老年教职工活动时间特征 |
3.4.3 老年教职工活动类型与内容 |
3.4.4 .老年教职工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
3.4.5 老年教职工行为活动模式特点 |
3.5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教职工对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
3.5.1 健康与服务需求 |
3.5.2 适老与交往需求 |
3.5.3 品质与特色需求 |
3.5.4 参与与实现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
4.1 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现存问题调研总结及分析 |
4.1.1 部分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问题 |
4.1.2 配套设施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
4.1.3 缺乏交往空间的设计 |
4.1.4 无障碍设计不足 |
4.1.5 老年展示空间不足 |
4.1.6 静态交通无序 |
4.1.7 绿化欠缺设计与规划 |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改造原则 |
4.2.1 空间功能保障基本需求 |
4.2.2 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资源 |
4.2.3 多元空间促进积极交往 |
4.2.4 情感氛围弱化衰老暗示 |
4.2.5 校园环境加强社会参与 |
4.2.6 考虑老年教工群体特殊性 |
4.2.7 普适性原则顾及全校人群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设计策略 |
5.1 构建满足保障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
5.1.1 保障生活便捷的服务设施增设 |
5.1.2 保障通行顺畅的无障碍空间改造 |
5.1.3 保障出行安全的步行空间改造 |
5.2 构建满足健康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
5.2.1 促进身体健康的校园锻炼健身空间 |
5.2.2 空间模式多元的的校园休憩空间 |
5.2.3 实现成就感的展示交流空间 |
5.2.4 构建社会关系健康的全龄化公共交往活动空间 |
5.3 .构建满足参与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
5.3.1 促进学术参与的学术探讨空间 |
5.3.2 促进文娱参与校园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
5.3.3 促进多元参与的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文献参考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高校附属小学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
1.3.1 小学 |
1.3.2 高校附属小学 |
1.3.3 空间潜力挖掘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5.1 高校附属小学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
1.5.2 国内外优秀小学学校建筑空间类型及组织方式 |
1.5.3 既有高校附属小学的空间潜力挖掘方法和总结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论文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高校附属小学教育发展概述及现状问题 |
2.1 小学教育理念及空间的发展历程 |
2.1.1 教育理念的发展 |
2.1.2 教学空间的发展 |
2.2 高校附属小学发展历程 |
2.3 西安市高校附属小学教育资源现状问题 |
2.3.1 高校附小分布集中主城区 |
2.3.2 城市化带来的空间不足 |
2.3.3 就学需求的增加 |
2.3.4 空间品质不足 |
2.4 小学校园现行规范及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典型案例学校现状调研 |
3.1 案例调研的方法 |
3.1.1 实地测绘 |
3.1.2 深度访谈 |
3.1.3 观察调查 |
3.1.4 文献调研 |
3.2 调研对象选取及概况 |
3.3 XJKD附属小学 |
3.3.1 学校基本信息 |
3.3.2 学校建设情况 |
3.3.3 校舍变迁过程 |
3.3.4 学校使用功能现状 |
3.3.5 设施共享功能及方式 |
3.4 XLGD附属小学 |
3.4.1 学校基本信息 |
3.4.2 学校建设情况 |
3.4.3 学校使用功能现状及问题 |
3.4.4 设施共享功能及方式 |
3.5 XJD附属小学 |
3.5.1 学校基本信息 |
3.5.2 学校建设情况 |
3.5.3 校舍变迁过程 |
3.5.4 学校使用功能现状及问题 |
3.5.5 设施共享功能及方式 |
3.6 调研案例现状总结 |
3.6.1 学校建设现状问题 |
3.6.2 学校使用功能现状问题 |
3.6.3 设施共享现状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4 校内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
4.1 校内空间潜力挖掘目的 |
4.2 建筑布局与潜力挖掘 |
4.2.1 集中式布局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2.2 分散式布局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3 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3.1 普通教室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3.2 专用教室布局及挖掘方法 |
4.3.3 交通空间布局及挖掘方法 |
4.4 运动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4.1 运动空间特征 |
4.4.2 运动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5 外部活动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
4.5.1 构建庭院空间 |
4.5.2 底层架空 |
4.5.3 屋顶平台的利用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设施共享的校外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
5.1 设施共享与空间潜力校外挖掘方法 |
5.2 校外空间潜力挖掘相关理论分析 |
5.2.1 学社共享理论 |
5.2.2 十分钟生活圈理论 |
5.3 可利用设施及空间共享优先度研究 |
5.3.1 基于功能的可利用设施 |
5.3.2 基于可达性的可利用设施 |
5.3.3 体育运动空间共享需求 |
5.3.4 专用教室及公共教学用房共享需求 |
5.3.5 生活服务用房共享需求 |
5.3.6 各类型空间共享优先度 |
5.4 不同布局方式下校外空间挖潜方法 |
5.4.1 附属小学布局方式 |
5.4.2 整体型布局与校外挖潜方法 |
5.4.3 紧邻型布局与校外挖潜方法 |
5.4.4 间隔型布局与校外挖潜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1.1 高校附属小学空间现状问题 |
6.1.2 附小空间潜力校内挖掘方法 |
6.1.3 附小空间潜力校外挖掘方法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图目录 |
二 表目录 |
致谢 |
(5)协同推进高校工会文体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体活动在工会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
2 做好高校文体工作的“三个结合” |
2.1 围绕中心和重心下移相结合 |
2.2 服务群众和寓教于乐相结合 |
2.3 开展活动与建设阵地相结合 |
3 文体活动助推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案例 |
(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高老龄化程度加深,趋势增强 |
1.1.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
1.1.3 西安市社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渴求强烈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
1.3.2 养老服务设施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综述 |
2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
2.1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
2.1.1 英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概况 |
2.1.2 美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概况 |
2.1.3 日本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概况 |
2.1.4 德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概况 |
2.1.5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总结 |
2.2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案例研究 |
3.1 美国亚利桑那州太阳城退休社区研究分析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特点分析 |
3.2 日本中泽老年设施研究分析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特点分析 |
3.3 北京东方太阳城 |
3.3.1 项目概况 |
3.3.2 项目特点分析 |
3.4 上海绿地21 城孝贤坊 |
3.4.1 项目概况 |
3.4.2 项目特点分析 |
3.5 案例对比总结 |
3.5.1 项目对比 |
3.5.2 项目共性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研究 |
4.1 总体概况 |
4.1.1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展 |
4.1.2 西安市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投资情况 |
4.1.3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 |
4.2 西安市典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析 |
4.2.1 陕重社区 |
4.2.2 交大社区 |
4.2.3 长庆未央湖花园社区 |
4.3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
4.3.1 政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
4.3.2 社区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3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
5 西安市老年人居家养老设施需求分析 |
5.1 西安市老年人行为特征 |
5.1.1 老年人基本特征 |
5.1.2 老年人行为特征 |
5.2 居家养老设施需求意愿 |
5.2.1 生活服务类设施需求 |
5.2.2 医疗保健类设施需求 |
5.2.3 文体教育类设施需求 |
5.2.4 照料设施类设施需求 |
6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策略 |
6.1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 |
6.1.1 生活服务设施 |
6.1.2 医疗保健设施 |
6.1.3 文体教育设施 |
6.1.4 照料服务设施 |
6.2 建立社区养老设施配套标准 |
6.3 优化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 |
6.4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智能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 |
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
三、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目标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和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共同体相关概念 |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对象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现状审视 |
第一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现状 |
一、实践研究难以适应全体教师发展的需要 |
二、实践层次和关注点有待提高和拓宽 |
第二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组织不力 |
三、单位激励制度不健全 |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实践:历史视角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萌芽期 |
一、探究课程中的教师发展 |
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发展 |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期 |
一、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发展 |
二、分层培养中的教师发展 |
三、聚焦师德的教师发展 |
四、以课题为抓手的教师发展 |
五、依托特色项目的教师发展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期 |
一、智慧教室引领的教师发展 |
二、校际交流中的教师发展 |
第四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成效 |
一、共同体建设中的学校和教师个人成绩 |
二、教师对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反馈 |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和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机制 |
一、目标导向机制 |
二、动力激发机制 |
三、任务驱动机制 |
四、专家引领机制 |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
一、持续改进机制 |
二、政策激励机制 |
三、文化引领机制 |
第五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
一、过程评价机制 |
二、绩效考核机制 |
三、团队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
一、组织保障 |
二、制度保障 |
第六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要素分析与建构 |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
一、共同价值观和愿景 |
二、共同体引领者 |
三、专业实践中的互助合作 |
四、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 |
五、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核心要素的建构途径 |
一、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愿景 |
二、适度且有实效的专业发展活动 |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专家引领 |
四、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 |
五、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个案学校近年来教师发展成绩 |
(二)上海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三)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四)教师访谈问题汇总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行为—环境模式的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为与环境模式研究 |
1.1.2 大学退休教职工的现状 |
1.1.3 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的特色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评价的前期准备 |
2.1 评价对象的选定 |
2.1.1 华南理工大学教工活动中心 |
2.1.2 暨南大学教工活动中心 |
2.1.3 华南师范大学教工活动中心 |
2.1.4 中山大学教工活动中心 |
2.1.5 华南农业大学教工活动中心 |
2.2 对退休教职工的使用行为及需求调研 |
2.2.1 退休教职工生理需求调研 |
2.2.2 退休教职工心理需求调研 |
2.2.3 退休教职工行为特征分析 |
2.3 评价逻辑的建立 |
2.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2 评价主体的确定 |
2.3.3 评价的旨趣 |
2.3.4 评价的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行为环境模式的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
3.1 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
3.1.1 人的使用行为和室内环境因素研究 |
3.1.2 退休教职工使用行为因素的提取 |
3.1.3 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因素的提取 |
3.1.4 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
3.2 评价因素集的权重计算 |
3.2.1 权重计算方法 |
3.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2.3 准则层相对重要性排序 |
3.2.4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
3.2.5 单准则下的子准则层因素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3 总的排序优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教工活动中心使用后满意度评价 |
4.1 满意度评价概念的界定 |
4.2 满意度评价研究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研究内容 |
4.3 数据的初步整理与分析 |
4.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 |
4.5 大学教工活动中心评价结果汇总分析 |
4.6 基于评价结果的优化建议 |
4.6.1 活动空间环境 |
4.6.2 交通环境 |
4.6.3 视觉心理环境 |
4.6.4 设施管理环境 |
4.6.5 辅助配套环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某大学教工活动中心的概况 |
5.2 基于评价优化建议的某大学教工活动中心设计设计要点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区学院的概念及其发展 |
1.1.2 我国社区学院的现状 |
1.1.3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劳动力供需结构的矛盾 |
1.1.4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紧迫性 |
1.1.5 开放式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校园与城市之关系 |
1.2.2 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指标 |
1.2.3 校园空间模式 |
1.2.4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及其校园总体规划 |
1.2.5 校园总体规划要素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搭建西为中用的社区学院规划建设理论平台 |
1.3.2 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1.3.3 对校园规划建设的意义 |
1.3.4 补充社区学院领域的研究资料 |
1.4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4.1 社区学院(社会学、教育学领域) |
1.4.2 校园规划领域 |
1.4.3 城市层面的理论 |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论文框架 |
第2章 美国社区学院综述 |
2.1 美国社区学院概况——教育学角度 |
2.1.1 美国社区学院的概念及其教学和人员组成特点 |
2.1.2 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 |
2.1.3 美国社区学院的优势 |
2.1.4 美国社区学院的兴起及发展历程 |
2.1.5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社会背景 |
2.1.6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与建设资金来源 |
2.1.7 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
2.2 美国社区学院概况——建筑学角度 |
2.2.1 选址——三种类型 |
2.2.2 规模 |
2.2.3 功能组成 |
2.2.4 校园各类单体建筑概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采集及部分样本的阅读 |
3.1 样本采集的原则 |
3.1.1 选址类型 |
3.1.2 广泛性 |
3.1.3 多样性 |
3.2 30个重点样本的阅读 |
3.2.1 都市型(A)样本 |
3.2.2 城镇型(B)样本 |
3.2.3 城市型(C)样本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校园与城市之关系 |
4.1 融入城市肌理 |
4.1.1 关于城市肌理 |
4.1.2 独栋建筑的社区学院与城市肌理的融合 |
4.1.3 群组建筑的社区学院与城市肌理的融合 |
4.2 共享与开放 |
4.2.1 资源共享 |
4.2.2 开放式校园 |
4.2.3 校园与社区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
4.3 消解存量建筑 |
4.3.1 存量建筑问题 |
4.3.2 改造利用存量建筑(老建筑)的意义 |
4.3.3 社区学院与存量建筑 |
4.3.4 典型的存量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4.4 在城市中建立社区学院的策略小结 |
4.4.1 选址原则 |
4.4.2 可采取的几种形式和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校园建设的相关指标 |
5.1 校园建设的密度分析 |
5.1.1 五大城市社区学院样本的相关数据分析 |
5.1.2 校园建设密度的指标 |
5.2 校园建设用地指标、建筑面积指标的分析 |
5.2.1 全部样本基本信息及建设用地指标的汇总 |
5.2.2 几项重要建设用地指标的分析 |
5.2.3 部分样本的各类功能面积统计 |
5.2.4 几项重要建筑面积指标的量化分析 |
5.2.5 与我国现有高校同类指标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校园空间模式 |
6.1 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主要区别 |
6.1.1 教育方面 |
6.1.2 人员方面 |
6.1.3 建设方面 |
6.2 影响其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 |
6.2.1 行为模式 |
6.2.2 教学模式 |
6.2.3 管理模式 |
6.2.4 环境条件 |
6.3 空间模式分析 |
6.3.1 总图建筑布局特征 |
6.3.2 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功能及设施对比 |
6.3.3 综合性大学的空间模式 |
6.3.4 社区学院的空间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及其校园总体规划 |
7.1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 |
7.1.1 独栋式建筑校园的建设过程 |
7.1.2 群组式建筑校园的建设过程 |
7.1.3 共同特点归纳 |
7.2 校园总体规划 |
7.2.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容 |
7.2.2 校园总体规划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
8.1 校园的有机更新 |
8.1.1 拆除、改造、新建和扩建 |
8.1.2 分段计划落实的设施总体规划 |
8.1.3 设施总体规划与教育总体规划 |
8.1.4 有机更新所遵循的原则 |
8.2 为未来规划发展所作的准备性研究 |
8.2.1 现状校园建筑的评估 |
8.2.2 空间利用效率的研究 |
8.2.3 对未来需求规模的预测 |
8.3 可持续发展策略 |
8.3.1 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8.3.2 微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8.3.3 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典型案例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校园环境个性 |
9.1 自然景观元素 |
9.1.1 山地 |
9.1.2 湖泊 |
9.1.3 植物 |
9.2 景观开放空间 |
9.2.1 景观开放空间的多种形式和设计要点 |
9.2.2 景观开放空间的几个典型案例 |
9.2.3 景观开放空间中的座椅 |
9.3 道路交通组织 |
9.3.1 校园入口 |
9.3.2 车行系统 |
9.3.3 步行系统 |
9.3.4 停车系统 |
9.3.5 自行车 |
9.3.6 引入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简称TDM)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语——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前景展望 |
10.1 美国社区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要点 |
10.2 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的启发 |
10.2.1 总规动态更新,贴合实际需求 |
10.2.2 功能相对简化,容易推广实行 |
10.2.3 资源开放共享,激发城市活力 |
10.2.4 旧房改造利用,消减建筑存量 |
10.2.5 未来任重道远,还需面对挑战 |
10.2.6 国情有所区别,经验不能照搬 |
10.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调查详细信息汇总 |
1 旧金山社区学院,加利福尼亚州(City Colleges of San Francisco,California) |
样本01 海洋大道校区(Ocean Avenue Campus) |
样本02 中国城校区(Chinatown Campus) |
样本03 市中心校区(Downtown Campus) |
样本04 福特·梅森校区(Fort Mason Campus) |
样本05 使命校区(Mission Campus) |
样本06 约翰·亚当斯校区(John Adams Campus) |
样本07 东南校区(Southeast Campus) |
样本08 埃文斯校区(Evans Campus) |
样本09 机场校区(Airport Campus) |
样本10 行政管理办公室/成人教育(Administrative Office/AdultLearning) |
2 佩拉尔塔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Peralta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California) |
样本11 伯克利社区学院(Berkeley City College) |
样本12 阿拉米达社区学院(College of Alameda) |
样本13 兰尼社区学院(Laney College) |
样本14 梅里特社区学院(Merritt College) |
3 康特拉科斯塔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Contra Costa CommunityCollege District, California) |
样本15 康特拉科斯特社区学院(Contra Costa College) |
样本16 戴尔波罗谷社区学院,欢喜山主校区(Diablo Valley College,Pleasant Hill) |
样本17 戴尔波罗谷社区学院,圣拉蒙新校区(Diablo Valley College,San Ramon) |
样本18 洛斯麦丹诺社区学院(Los Medanos College) |
样本19 布伦特伍德中心(Brentwood Center) |
4 山麓-迪安萨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Foothill-De Anza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 California) |
样本20 迪安萨社区学院(De Anza College) |
样本21 山麓社区学院(Foothill College) |
5 洛杉矶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Los Angeles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 California) |
样本22 洛杉矶社区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 |
样本23 东洛杉矶社区学院(East Los Angeles College) |
样本24 洛杉矶港口社区学院(Los Angeles Harbor College) |
样本25 洛杉矶使命社区学院(Los Angeles Mission College) |
样本26 洛杉矶皮尔斯社区学院(Los Angeles Pierce College) |
样本27 洛杉矶西南社区学院(Los Angeles Southwest College) |
样本28 洛杉矶贸易技术社区学院(Los Angeles Trade-TechnicalCollege) |
样本29 洛杉矶山谷社区学院(Los Angeles Valley College) |
样本30 西洛杉矶社区学院(West Los Angeles College) |
6 圣迭戈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San Diego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 California) |
样本31 圣迭戈社区学院(San Diego City College) |
样本32 圣迭戈梅萨社区学院(San Diego Mesa College) |
样本33 圣迭戈米拉马社区学院(San Diego Miramar College) |
样本34-39 圣地亚哥继续教育学院(San Diego Continuing Education) |
样本34 凯撒查韦斯校区(Cesar Chavez Campus) |
样本35 中城校区(Mid-City Campus) |
样本36 北城校区(North City Campus) |
样本37 西城校区(West City Campus) |
样本38 教育文化综合体(Educational Culture Complex) |
样本39 梅萨社区学院校区(CE Mesa College Campus) |
7 南内华达社区学院,内华达州(College of Southern Nevada,Nevada) |
样本40 查尔斯顿校区(Charleston Campus) |
样本41 夏延校区(Cheyenne Campus) |
样本42 亨德森校区(Henderson Campus) |
样本43 萨默林中心(Summerlin Center) |
样本44 西部中心(Western Center) |
样本45 绿谷中心(Green Valley Center) |
样本46 撒哈拉西部中心(Sahara West Center) |
8 奥斯汀社区学院,德克萨斯州(Austin Community College (ACC),Texas) |
样本47 里奥格兰德校区(Rio Grande Campus) |
样本48 河畔校区(Riverside Campus) |
样本49 北岭校区(Northridge Campus) |
样本50 尖峰校区(Pinnacle Campus) |
样本51 柏溪校区(Cypress Creek Campus) |
样本52 东方风光校区(Eastview Campus) |
样本53 南奥斯汀校区(South Austin Campus) |
样本54 埃尔金校区(Elgin Campus) |
样本55 高地校区(Highland Campus) |
样本56 圆石校区(Round Rock Campus) |
样本57 海斯校区(Hays Campus) |
9 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北弗吉尼亚州(Northern Virginia CommunityCollege,Northern Virginia) |
样本58 亚历山大校区(Alexandria Campus) |
样本59 安嫩代尔校区(Annandale Campus) |
样本60 劳登校区(Loudoun Campus) |
样本61 马纳萨斯校区(Manassas Campus) |
样本62 医学教育校区(Medical Education Campus) |
样本63 伍德布里奇校区(Woodbridge Campus) |
样本64 莱斯顿中心(Reston Center) |
10 哥伦比亚大学社区学院,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University of theDistrict of Columbia-Community College,Washington DC) |
样本65 哥伦比亚社区学院中心(UDC-CC Center) |
样本66 伯蒂巴克斯校区(Bertie Backus Campus) |
11 欧克顿社区学院,伊利诺伊州(Oakton ComunnityColleges,Illinois) |
样本67 德斯普兰斯校区(Des Plaines Campus) |
样本68 斯科基校区(Skokie Campus) |
12 芝加哥社区学院学区,伊利诺伊州(City Colleges ofChicago,Illinois) |
样本69 肯尼迪国王社区学院(Kennedy-King College) |
样本70 马尔科姆社区学院(Malcolm X College) |
样本71 奥利弗哈维社区学院(Olive-Harvey College) |
样本72 杜鲁门社区学院(Harry S. Truman College) |
样本73 威尔伯赖特社区学院(Wilbur Wright College) |
样本74 哈罗德华盛顿社区学院(Harold Washington College) |
*样本75 理查德戴利社区学院(Richard J.Daley College) |
*样本76 阿图罗委拉斯开兹学院(Arturo Velasquez Institute) |
*样本77 道森技术学院(Dawson Technical Institute) |
*样本78 西部学习中心(West Side Learning Center) |
*样本79 南芝加哥学习中心(South Chicago Learning Center) |
*样本80 洪堡公园职业教育中心(Humboldt Park VocationalEducation Center) |
附录二 美国社区学院部分单体建筑设计实录 |
1 教学楼 |
2 科学实验楼 |
3 图书馆 |
4 学生服务中心 |
5 体育馆 |
6 剧场或音乐厅 |
7 停车楼 |
附录三 美国社区学院调研样本中的部分校园总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广州高校教职工文化文体社团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高校教工文体社团的作用分析 |
2.1 学校教工文体社团是促进教工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 |
2.2 高校教工文体社团是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组织 |
2.3 高校教工文体社团是增进学校与广大教职工沟通与联系的平台 |
3 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3.1 广州部分高校文体社团管理情况 |
3.2 高校教工社团的组织类型 |
3.3 广州部分高校文体社团的构成分析 |
3.4 高校教工文体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动机和频率分析 |
3.5 高校教工文体社团资金来源和场地分析 |
4 建议与对策 |
4.1 高等学校应将教职工文体社团纳入学校工会系统进行规范管理 |
4.2 要提升社团负责人和骨干核心人员的组织策划能力与管理水平 |
4.3 高校应加大对教职工文体社团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社团对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贡献力 |
4.4 学校应为教工文体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更完善的场地与设施保障 |
四、开展教工文体活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D]. 王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D]. 赵婧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高校附属小学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王雅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协同推进高校工会文体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 杜龙兵,张帅. 广东化工, 2019(10)
- [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邱菲.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7]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D]. 金卫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8]基于行为—环境模式的大学教工活动中心室内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 薛茹月.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李文虹. 清华大学, 2018(02)
- [10]广州高校教职工文化文体社团发展状况研究[J]. 潘国雄.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