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在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技术进步论文,中国汽车工业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7-0095-07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提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工业的历史任务。走技术进步之路,对于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汽车工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尚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摆脱困境,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汽车工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增幅中的地位
从1953年兴建第一个汽车厂开始,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很短,但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324.8万辆,居世界第五位,成为世界上六个年产超过3百万辆的汽车生产大国之一,2003年1至4月份,全国共生产汽车141万辆,年产将有望突破400万辆,跻身世界前四名。在1992-2002年间,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分别在1.83%-3.36%、0.81%-1.51%之间,汽车工业职工总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重在1.25%-1.70%之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前10个月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52亿元,同比增长64.6%,新增利润138亿元,对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2.5%,位居各大工业行业之首。
(二)汽车工业已成为工业化过程的龙头产业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波及效应,不仅对其上游产业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玻璃等产业以及提供装备的其他产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还对石油炼制、电子、汽车维修、销售、驾驶员培训、道路、运输、餐饮、旅居、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表1 1992-2002汽车工业主要指标
注:本表数据来源自《200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r.cn)。
表2 1991-2001年汽车工业发展与道路、运输发展情况对比
注:本次数据来源自《200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
表1、表2数据说明了汽车工业发展对道路、运输、基建等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
汽车作为耐用性消费品,无论在生产、销售阶段,还是在购买、使用阶段,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每年征收的汽车增值税额超过100亿元,每年征收的车辆购置附加费超过200亿元,2003年一季度车辆购置税迅猛增长,完成10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
(三)汽车工业增加劳动就业率
汽车工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创造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就业机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八个就业人口中,就有一个人直接或间接为汽车服务。在我国,有数据显示:
1998年末,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就业职工总数约2790万人(《1999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3.5%,即在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当中,平均每7个人就有1个人从事与汽车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四)汽车工业拉动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纵观国际经济,世界500强企业的前十名中,有四家是汽车集团。仅名列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的通用汽车公司一家,2002年销售额就高达1868亿美元,美国汽车工业每增值一元,会为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为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据此推算,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值乘以3.28的波及系数,对美国的GDP贡献达61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0241亿,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冲进美国的胶卷、照相机、冰箱、音响设备等市场,并挤垮了美国本土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但是当日本想以同样的方式打进美国的汽车产业的时候,遭到了美国上下的一致抵抗,美国总统甚至亲自为汽车进口的问题向日本首相施以外交压力,这说明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与美国相似,汽车市场很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汽车工业有助于带动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技术进步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原动力
(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相伴生
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缩影,汽车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产业,正显示出勃勃生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现代高新技术的成果,对汽车工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电磁脉冲焊接技术、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一体车门板技术、铁金属元件硬化技术、记录超高速变化的数字摄像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汽车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大量涌现,预计未来十年,人们看到的新技术将比过去一百年还要多,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将由量变到质变,发生新的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将在汽车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专家预测,未来汽车将变成一台“流动的计算机”,人们在汽车上安装的电子设备、发动机将比第一代宇宙密封舱具有更多的智能功能。在不少车型中,遥控技术已经得到了运用,通过电子卡可以远距离打开车门,电子卡还记录着轮胎的气压、油量和与驾驶有关的各种参数。电子技术还使车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广泛运用的ABS系统为车辆的安全发挥了作用,今后的安全气囊也将更加智能化,它可以使气囊根据冲撞的严重程度开启,还可以通过车载计算机和电话的联络自动进行报警呼叫,此外,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ESP,这种电子轨迹修正系统可以在车辆拐弯时在千分之几秒内作用于每个轮子。信息技术正在武装汽车,未来汽车将可称为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它通过高流量的网络传输各种数据,车载的各种计算机能够进行实时对话,可使雨滴传感器向雨刷和大灯传送信息,敞开的顶篷也会自动关闭,车辆一旦出现小毛病也会自动报警,从而将故障风险和维修成本大大降低。目前,电子技术已经使电子加速器、方向助力,电子液压制动成为现实。
节约燃料和降低排放是汽车技术创新的主题。在节约燃料方面,经济型轿车将达到百公里3升,2005年德国将生产百公里油耗一升的轿车,这将大大提高汽车燃料的经济性。同时,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大幅度降低,欧洲将执行欧Ⅳ标准,并向欧V进军;美国将执行TIER2标准,达到超低排放;加州2003年起,加大零排放和接近零排放标准汽车的销售比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当代高科技发展相伴生。
(二)技术进步是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突破口
1.汽车产品的发展态势要求推进技术进步 当前的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其实就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世界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抢占市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都把主战场和主攻方向放在以广泛应用和发展现代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上,围绕安全、环保、节能、舒适、美观等战略重点领域,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占领新一代车型的技术制高点,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成熟的汽车市场,客观上对汽车产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迫使我国汽车工业必须与世界汽车工业接轨。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出台适应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的新法规,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环保特性,必须不断改进产品的性能,改进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2.汽车工业的后发优势有利于我国采用新技术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西方五强(美、日、德、法、意)所垄断的全球汽车工业,虽然还有利可图,但已进入“衰落期”,表现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生产增长率已跌至0.97%,大大低于他们本国以及全世界的平均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市场逐渐萎缩。为了避免困境、重建辉煌,他们一方面向第三世界转移市场,另一方面用高科技开发生产新一代附加值更高的汽车。可由于现有工业基础的约束,一些大的汽车公司往往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新出现的高新技术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出现了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相违背的矛盾。例如,国外发动机舱里的零部件中应用塑料越来越多,1999年与1998年相比,其增长率在欧洲为60%~65%,在北美为40%~45%,而在日本只有10%~65%,这是因为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建立铸件厂时就已有巨额投资,传统的进气歧管都用铸铝制成,他们不愿就此放弃而采用塑料作为材料。同样,无论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美国李尔公司怎样宣传其模块化内饰的优越性,要推广它仍然步履艰难,欧洲和美国大汽车公司在现有装配线上,已耗资几十亿美元,绝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李尔公司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兴的汽车市场,比如向南美和亚洲地区推行内饰模块化。
相对欧美国家在汽车工业中的高投入,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我国在推进新技术时,原技术的生产方式投入较小,包袱不沉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大力推进新技术。我们可以借鸡下蛋,下高新技术的蛋,以此开拓前景广阔的汽车市场。
3.汽车产品需求增长为新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市场是汽车产业发展强劲的拉动力,只有不断拓展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才能带动汽车生产的发展。同时,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新技术的发展又拓展了空间。市场可以带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又能有效地拉动市场,两者相辅相承,有效地进一步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的规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就无力推广新技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不到年产30万辆规模,开发车身可能得不偿失;没有年产50万辆的规模,开发底盘件也养不起开发队伍。中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是汽车消费潜在需求市场巨大的国度,从汽车生产量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需求的变化规律和市场前景,从1-1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花了39年,从100-200万辆,花了8年,从200-300万辆,只用了2年,去年我国汽车产量进入世界前五位,总需求量也位居世界第六位。而且,目前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前15家骨干企业生产集中度从1991年为83%上升到2001年的92%,其中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集团汽车生产集中度达4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要充分利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已具规模的生产方式,采用新的技术,消化开发成本,提升产品的性能,并以新产品的优良品质和高的性价比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使我国汽车工业在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上高速前进。
四、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
技术进步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我们必须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技术进步之路。为此,提出中国汽车工业推进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
(一)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占领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1.强化民族意识,大力推进自我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足发展,必须牢牢掌握自主开发的主动权,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拥有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中国汽车工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强调走合资道路,实际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合资并没有换来先进技术,合资的外方给我们的技术大多是已进入成熟期,甚至是开始衰退的技术。比如上海大众1985年引入的桑塔纳项目,德国大众公司在与我们合资投产后,就在本国把这个产品淘汰了。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是想占领我们的市场,而不是培养竞争对手,合资企业中方母公司希望介入产品开发,常常受到合资企业外方的各种限制和干预,致使企业的每一代产品都是外方产品,企业无暇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停留于外方品牌的加工者与生产者的角色。上海大众的轿车改型为桑塔纳2000,是和德国大众、巴西大众一起,作为小兄弟参与进去。因为感到落后,上海大众才于1999年花1亿美元买了德方生产了若干年的帕萨特图纸资料来照搬照抄,转型生产。这说明与外方合资,不可能培养我们的开发能力。走合资道路2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仍未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其总体开发能力与世界汽车业巨头之间的差距反而加大了。因此,以引进、仿制、照搬为主的道路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只有走以自主开发为主的技术进步之路才能振兴中国汽车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汽车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汽车产业的投资能力、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道路和交通状况,尤其是科技人才及构成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为中国汽车业走以自主开发为主的技术进步之路提供了经济技术条件。
与主要汽车生产国比较,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人数,1998年只有1194人,低于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也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只高于巴西并与西班牙相近;但中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的技术人员数,相对高于以上多数国家。有关科技人才与经费数据见表3、表4。
表3 中国与主要汽车生产国的科技人才比较(单位:人)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9);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
表4 国内外1998年研究人员与研究开发费用对比
注:表中外国公司研究开发费按1美元=8.0元人民币换算
资料来源:《汽车》
科技人才的比例较低会影响科技人才在各个产业中的分配水平,但科技人才的总量较大能够满足科技人才在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倾斜配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科技人才状况可以基本适应发展汽车产业的需要。
2.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 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与世界上的几大汽车巨头相比,无论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工艺水平、研发能力、研发资金的投入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强大,其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技管理体系支持着,而这恰恰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加快研发中心的建设,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应对全球竞争。当然,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开发过多、过于分散、急于求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实施产学研战略同盟,保证必要的投入,重点解决周期短、投入少、商业价值明显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国情是地大物博,适于经济型车生长,载重车、大货车、大客车、微型客车、农用车、微型轿车颇具竞争力,尤其微型车市场火爆,国家应该重点扶植,进一步加强专项开发能力。
3.培育专业设计公司,培植专业人材 关于汽车的专业设计公司国内已经开始产生,但是还没有形成核心,各汽车生产厂家仍然大多选择国外的设计公司,不利于国内自主开发能力的增长。只有鼓励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倾力与国内设计公司合作,才能发展和培育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占领汽车创新技术制高点。目前,我国汽车生产厂家与国际相比还过于分散,每种车型的规模产量相对来说过小,就其中的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来说,都很难培养起来一支世界水平的设计队伍,因此,要提高自主开发设计能力,我们必须走联合创新之路。
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组织了汽车工业国家创新系统计划,对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组织起来一起攻关。共性技术问题解决了,然后各自开发自己的产品,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就占领市场。这已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汽车工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手段。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认为,单个汽车企业无力组织社会化、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进行战略性攻关,为此,建议美国政府给予支持。1993年9月2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宣布“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N)开始启动,这个计划是在国际汽车工业竞争日趋激烈,为解决汽车发展中的一系列灾难性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问题等历史背景下推出的,它被以为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是一项为使美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稳居全球汽车经济领导权的计划。这是一个庞大的涉及“官、产、学、研”的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声业计划,参加的政府部门机构有能源部、商务部、运输部、国防部等,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国家研究机构、国家级的实验室等共453个单位参加了这一计划,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公司以合作者的身份参加,共同进行项目研究。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更应该有条件走“企业为主,政府协调,组织起来,联合攻关”的道路。例如,在自主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庭轿车问题上,把国内一汽、上汽、东风、哈飞等国企力量真正集中起来,联合攻关,完全有可能解决轿车的自主创新问题。“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与发达国家相比,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无疑很差,但是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8年6个月,我国只用了2年2个月,创造了最快的速度。只有培养起一支我们自己的专业设计队伍,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立足于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之林。
(二)提高二次创新能力
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是有一百多年历史、非常成熟的产业。很多高科技首先运用在汽车上,象卫星定位系统、中央门锁、ABS防抱死等等。现在,汽车工业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大约需1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我国汽车行业就是一汽、二汽、上汽也做不到。所以,我们在坚持自主开发、强调联合开发的同时,并不排斥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要特别注意消化吸收,尤其要利用好现有的合资、合作渠道,学习别人的经验,搞好二次创新。所谓二次创新,就是把现有成熟的、前沿的技术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哈飞赛马车拿来的是三菱技术,针对右驾驶不适合国情的问题,又进行二次创新,把右驾驶改为左驾驶,牵动了整车的80%的设计更改,不仅改进了车的各项性能,还提高了自主开发能力。
(三)发展汽车电子技术
当前,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多功能已经成为汽车的基本品质标准,世界汽车工业正围绕着这些功能和涉及的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加速汽车产业主体技术的机械体系向微电子体系转化。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微电子化,电子计算机不仅在汽车设计、生产、试验这些环节上起重要作用,而且还直接进入汽车,成为汽车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组成的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的高水平汽车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的迅速增长是由于电子系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轻了环境污染,使驾驶更加方便,乘坐更加舒适等。预计,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约15%增长到2005年的25%-30%。目前世界上50家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至少有26家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电子元器件的零部件。由此可见,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实现汽车电子产品创新级产品的产业化,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四)推进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
1.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对汽车产业的重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信息的快速传递使传统的地理距离变得无足轻重,大幅度降低了跨国组织的管理成本,并导致了公司组织形式的创新,如扁平组织的出现。其次,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和销售,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可把生产经营者和原材料市场相联,使技术、资本、原材料和生产效率达到最佳配置,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零库存,大大增加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生产企业通过互联网的集约化供应可以降低其流通成本,使企业拥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改和产品的售后服务。2000年2月,全球最大的三家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以及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宣布,他们将联手建立一家全球最大的汽车业专用网络市场,今后其每年所需的近2500亿美元零部件和其他商品将通过这一市场进行采购。利用信息技术还能使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快速传递给生产经营者,实现以量定产的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汽车生产是大批量流水作业,配套量大,车型多,状态变化频繁,通过实施免包装及物料直送工位技术,不仅减少了物流供给过程中工序间的浪费和损失,同时由于减少了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实现制造系统集成化,加快新产品开发进程 今天,网上联合设计、网络化制造、计算机集成系统正在汽车工业新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汽车的设计要求高、难度大,需要多方协作,为此,一些跨国界新型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例如各大公司引入的“24小时开发”的概念,即组合全球的开发人才,利用不同时区的时差,对某项技术开发项目实行24小时不间断开发,以缩短开发周期,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我国汽车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等方面还很落后,为了赶上国外先进水平,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网上联合设计,同时,要加快步伐实现网络化制造。汽车模具的制造水平是汽车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汽车模具中,外覆盖件、车门、前围等模具的制造难度最大,因为是空间曲面,按照传统方法,要先根据图纸绘制模线,制作样板模胎,然后移形制成靠模,在仿形铣床加工型面,用这种方法制造整车模具,起码需要三年的时间,而且误差积累大,很难保证整体的协调。实现模具制造的CAD/CAE/CAM系统集成,不但提高了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可大大缩短制造时间。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将逐渐变为现实,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残酷。如果我们不尽快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就很难面对市场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实现信息化,企业就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不实现信息化,企业就不会有发展的空间,不实现信息化,企业在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五、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主要原因是狠抓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占领市场,提高效益。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时期,如果抓住发展的机遇,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坚持走技术进步之路,就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迅速缩小与世界汽车业的差距,为中国汽车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保持中国汽车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