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法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探析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课题,又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实践课题。当前,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内涵的角度深刻阐明其理论意蕴,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探析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即着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特性、实践特征、价值特色这三重维度来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从方法论意义上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和实质,是深刻认识和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或命题,而是一个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理论,现在已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就其构成内容而言,四个组成部分言简意赅、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的意义就绝不仅仅是这四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它蕴涵丰富深沉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的逻辑思维、层次分明的理论结构、融会贯通的内涵外延。当然,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作一个概念、定义还是看作一个理论术语或概念命题,都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应有的宏大内涵和意义。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理论认知世界当中,它的意义乃在于人们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能动地实践。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功能作用决定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它,究竟是从内容的角度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词汇概念呢,还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把它当作一个集成复合式的理论体系,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发展。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性质,是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明确的认识论前提。
为什么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为简单的概念?首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内涵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部分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之间既体现了指导思想和时代主题的结合,又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既体现了一元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又体现出广泛性和先进性、一元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认知特点,它的内涵和特质远远超出一个简单化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化的严重后果,就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矮化和萎缩。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功能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能动的、实践的具有建构性意义的价值指向,它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衡量其建设程度和实践进度的根本标准。十七大以来,党的一系列文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根本原则,更加凸显出现实针对性。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①《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些要求和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的功能与目标之所在。再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战略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反映了对国际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高度关切,又体现了对国内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发展的深刻回应,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处的历史纵深和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传统,又补充和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元素,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创新价值理论体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或偏差。如在认识上,有的习惯采取解构思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肢解和拆分,从而导致认识上的碎片化;有的则是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对相关内容的综合性概括,对它所提出的时代背景、价值意义、功能作用等缺乏深刻了解,不能系统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造成理解上的非逻辑性。又如在实践中,有的做法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教育,建设机制呆板僵化,缺乏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契合与共振,不能真正地从理念和信仰的角度获得力量支撑;有的做法则是按照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思维来推进,缺乏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成熟思考和针对性举措;还有的做法则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实践问题的深刻了解和回应互动,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感染力。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地从概念化的误区中摆脱出来,从已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中摆脱出来,真正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解决社会理想信念问题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建设高度出发,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逻辑性与规律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广度和理论深度的观念体系来研究和建设,使其切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主心骨和核心精神;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围绕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和思潮多样性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理想信念淡化和道德风尚不彰等深层次问题,围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现实需求,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于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协调相对接,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或民族在一定时代关于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作为精神生产或者说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体系总是与思想、观念、意识、信仰、理想、价值、道德等形而上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② 也就是说,价值体系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之中,反映了特定社会主体对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状态和现实需要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求,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认识和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巩固和维护这种特定的社会制度,“一个绝对的前提是任何国家制度总需要一定的辩护体系才得以维持,社会主义当然也不能例外”。③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所主张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维系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又如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形成的民主、平等、博爱、自由等观念,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对特定社会制度在文化和观念上的抽象。核心价值体系既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那么它必定要反映特定社会制度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它总是要把反映特定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立场等抽象出来,使之成为特定主体和制度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个人主义价值观于资本主义制度,集体主义价值观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必然要建设一个与其特性相符合的、能够主导和引领全社会思想和行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阶段,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用以整合与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良好的道德风尚,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当前却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隐蔽性和多样化。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渗透和输出方式上改变了“冷战”时期的直接对抗,更加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战略,借助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推进意识形态的全面接触,大打情感牌和文化牌,以跨文化交往、普世价值、学术交流等为幌子,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的灌输,继续保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二是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与碰撞更加激烈。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文化领域的“中西、古今”之辩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全球化态势的演进,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但也更加容易引发冲突。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利用其所谓“身份”和“道义”上的制高点,从思想观念、政治理念、社会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等领域大肆鼓吹,造成价值选择的混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力逐步被疏离,其文化影响力正面临着被削弱被边缘化的危险,许多传统价值观正在被现代社会所剥离和抛弃。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剧烈冲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蜕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信仰遭到抛弃,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庸俗、低俗、媚俗风气充斥其中,社会道德感和正义感普遍沦丧,社会深陷价值失调和道德失范的困境。四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当前,中国社会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爆发,社会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环境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公平正义还没有得到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些挑战面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核心和主心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在理论上给予科学合理的解答,也要在实践中发挥批判和引领性的作用。其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机制,围绕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践相对接的机制、路径、载体和形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解决社会意识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二,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融入现实生活的整体策略和规划,建立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机制,创造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社会环境。既要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和教育,又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需求,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其三,要从社会思想文化层面着手,构建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在正确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理想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创建一个开放、多元、和谐的社会思想生态,确保各种思想文化在主旋律的引导下求同存异、协调有序、百家争鸣、和谐共生,提高社会思想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其四,要在社会大众层面,构建价值认同载体。实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就需要探索社会大众的价值认同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生活当中获得广泛的理性支持,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对社会道德、理想信念、思想文化、社会事务、民主政治的认知和实践,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为全体社会大众所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必然指向和引领社会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蕴涵着鲜明的价值特色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属性。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价值体系的形成既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又是人们关于思想、观念、道德、理想等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它往往表达和反映着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的价值选择,体现着特定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的意义或者说其特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性应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其精神生活的目标需求,使其精神世界获得完全而充分的观念形态的力量支撑,始终体现出一种历史的超越性和真理性价值。具体来说,这种超越性和真理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④。“人民”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表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人民大众的价值选择具有其深刻的历史穿透性,饱含着深沉的历史情感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判的标准。是否坚持人民的立场,是衡量和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而存在的。同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任何一种偏离或废弃人民大众立场的理论或实践做法,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理念相违背的,也必然得不到人民大众的认同和拥护。相反,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富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才能成为人民大众自觉追求的真理价值。二是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忠诚。理想信念不仅是制度问题,更是价值观问题。任何一种制度都包含着其内在的价值理想,理想信念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⑤ 是否信奉并始终忠诚于这个理想信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蜕化或变质与否的评判标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由于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又切合了人民对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追求,因此它必然具有合乎历史的和规律的真理性力量,引领着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就现阶段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全体人民的实践主题。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本质上都是把人民所信奉的理想信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让人民在实践中感受到和触摸到它,从而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力量。三是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一面旗帜,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对于弘扬社会的良好风气、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形成起来的。本质上,正确的价值导向切合了特定阶段的实际,符合人民大众意愿,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能够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备领先性和导向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价值导向,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大力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让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不仅依赖于物质生活的丰裕和满足,也更依赖于精神生活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蕴涵的价值属性,必然要体现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在实践的意义上完整地彰显出其内在的价值特性,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从价值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选择,也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情感指南。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自由、尊严、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传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使其成为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和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情感皈依和心灵归宿,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传和永续发展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动力。此外,还要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为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制度基础,这种优越性不仅能够而且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体现出来,努力形成一个思想解放、精神焕发、自由和谐、文明进步、富强民主、全面发展的社会进步态势,让人民大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和进步性,并让这样一种感受成为稳固的社会心理状态,成为社会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信仰追求。
注释: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③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