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背冰亮膘是一项极具地域性的民间习俗活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学的视野对背冰亮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探究传统民俗活动背冰亮膘的起源,分析其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解读背冰亮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以及功能,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且其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发展,对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背冰亮膘;非物质文化遗产
1前言
“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如何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的发展,是目前尤为关键的议题。
背冰亮膘是指黄河汉子不畏寒冷,身穿短裤,脚穿拖鞋,光着脊背,背着从黄河里打捞上来的冰块,在锣鼓伴奏下游街串巷进行表演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是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世代传承的一种奇特的民族民间活动。这一奇特的民俗活动主要形成于长旺村和匼河村的社火和庙会,每年正月初五的社火和二月二的庙会中,背冰亮膘活动被媒体称为“中国的狂欢节”、“黄河岸边的奥林匹克”。
永济长旺村背冰亮膘于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该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冰亮膘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生命,是当地民众的精神支柱。在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背景下,各界应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
2各个时期背冰亮膘的发展
2.1 19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背冰亮膘
中国在古代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长旺村和匼河村的村民过完正月,长旺村和匼河村的村民通过“背冰亮膘”这一种特殊的民间习俗活动来迎接春天和春耕时刻的到来。背冰亮膘活动的前几天,村里的青年壮年汉子就来到黄河边,选择和凿取适合自己的冰块,大多以厚以重为好。冰块凿好后,先背回家放置于阴凉处妥善保存,待活动时候使用。
2.2 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的背冰亮膘
新中国成立之后,背冰亮膘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背冰亮膘以它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当地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各大媒体、摄影爱好者以及学者。1988年,背冰亮膘被拍成电视纪录片,在全国播放宣传。背冰亮膘成为一种祭祀与娱乐兼有的活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活动时间改为正月十五前后举行,背冰亮膘的表演也逐渐规范,有了比较系统的表演模式。表演者头戴红纱巾,光着身子,穿着拖鞋,身着短裤,伴着有节奏的锣鼓声表演。主要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等原始性的舞蹈动作。
2.3 21世纪至今的背冰亮膘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生活理念与需求的改变,背冰亮膘除了作为当地民众娱乐的方式以外,同时也是当地村民体育锻炼的方式。当地流传着“背一次冰,亮一次膘,一年四季不生病”这样一句话。芮城县匼河村的背冰亮膘还成为了一种竞技比赛,赋予了体育竞技的意义,每年二月二泰山庙会上都会有黄河汉子比赛背磨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背冰亮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文化功能
3.1 背冰亮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3.1.1背冰亮膘的独特性。背冰亮膘这一民间习俗是永济长旺村和芮城风陵渡匼河村所特有的,是由长旺村和匼河村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而且其间接体现出来的精神、包含的寓意、表现出的价值观等也都有独特性。
3.1.2背冰亮膘的活态性。背冰亮膘虽然有其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是其价值必须得借助于载体的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发展地看,背冰亮膘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相影响中,不断的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也就注定了它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变之中。
3.1.3背冰亮膘的传承性。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主要依靠时代相传而得以保留。背冰亮膘就是通过上一辈的口传心授,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正是这种传承,才保证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的可能。
3.1.4背冰亮膘的变异性。背冰亮膘在传承过程中呈现活态的的性质,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影响、融合,因而出现传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
3.2 背冰亮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
3.2.1背冰亮膘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背冰亮膘的记忆,才能使得背冰亮膘活动能够世代相传,人们通过反复的操练,形成一种固定的仪式,最后成为一种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民间社火仪式的表演过程中,表现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记忆,承载着民众情感和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信息。
3.2.2背冰亮膘的文化传承。背冰亮膘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在现在的表演形式中,已经注入了现代化的因素,既是地方性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整个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论与建议
背冰亮膘是长旺村和匼河村特有的一项民间习俗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性文化,是一项黄河流域保留原生态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黄河文明以及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背冰亮膘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冲击,逐渐成为一种边缘文化。
结合对两村村民的访谈,对背冰亮膘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背冰亮膘的参与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增多,加上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所以需要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其中来,感受其浓厚的文化价值。第二,利用高科技扩大背冰亮膘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背冰亮膘也可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借助高科技这一手段,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通过微信、QQ、二维码、微博等等高科技,加强与青少年一代的互动交流,有效扩大背冰亮膘的影响力。第三,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针对当前在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针对背冰亮膘科学的管理系统,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吸引各界对背冰亮膘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保护。第四,普及教育。背冰亮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保护思想意识的欠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当地群众和年轻一代的教育,要广泛开展背冰亮膘的宣传展示和普及教育工作。加大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将背冰亮膘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这一特殊民俗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政府和人们自主自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冰亮膘民俗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暴丽霞、冯强.河东民间背冰运动的体育文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报.2010(1).
[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1).
[4]王铁新.晋南地区民俗体育生产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2010,指导老师:常乃军.
[5]任亚娟.山西运城市“背冰亮膘”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论文,2012,指导老师:杨明珠.
作者简介:周美露,女,成都体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广播电视学、体育传播、体育新闻、体育史。
论文作者:周美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互联网论文; 这一论文; 物质论文; 文化论文; 永济论文; 民俗论文; 《知识-力量》2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