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马志坤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39例,观察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结果:PICC置管为患儿的成功救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减少了液体外渗及患儿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结论:PICC在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PICC;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157-0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末端定位于上(下)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具有置管时间长,操作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1]。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由于病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营养,PICC有效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并为患儿提供了一条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新生儿监护室已被广泛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具有PICC指证的患儿39例。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极低早产儿32例。
1.2 置管方法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PICC穿刺包。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甚至包括选择新生儿合适的静脉,新生儿PICC中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选头静脉或腋静脉,如果上肢穿刺不成功,可选择下肢大隐静脉进行穿刺。本组病例,其中选择贵要静脉28例,肘正中静脉5例,头静脉3例,腋静脉2例,大隐静脉1例。
1.3 置管操作过程
首先,护理人员将患儿置于新生儿辐射抢救台上,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上肢穿刺时应保持患儿上肢与躯干形成90°。其次,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建立无菌区后,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最后将管内回血抽出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测量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锁骨关节的的距离即为插管长度。大隐静脉穿刺时应保持穿刺侧下肢与躯干成一直线,测量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剑突的距离即为插管长度[2]。按预定置入长度截断导管,常规消毒铺巾,静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抽回血通畅后,退出导入鞘,妥善固定导管,经x线拍片确认导管顶端位置(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下腔静脉中上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由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在体重、体温、病情均存在差异,应对患儿心肺功能和生命体征等指标进行评估无误后,才采用PICC治疗。置管前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穿刺置管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2 置管中护理
置管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检查静脉充盈显露情况,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用无菌镊子将导管以0.3~0.6cm的速度缓慢送入静脉,到达预定位置后,轻轻抽回血,推0.9%氯化钠溶液顺畅后导管口接肝素帽,再用1cm肝素液(5U/ml)正压匀速封管。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用无菌透明贴固定,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2.3 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密切观察术侧肢体血运、肤色、有无渗血,如无异常24小时内更换敷料,之后每周更换1次,注意严格无菌操作,用0.3%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四周、导管外露部分,无菌敷贴覆盖。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和患儿的特殊体质有关。一旦出现静脉炎,应及时给予治疗。抬高患肢,制动,暂停输注液体,在穿刺点上方覆盖水胶体敷料或喜辽妥外涂。保持导管通畅,禁止输注血液制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每8小时用2毫升生理盐水脉冲冲管一次,并注意观察双侧臂围,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拔管后护理
拔管前应先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再消毒穿刺点,缓慢拔出导管,同时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并做管端细菌培养。
3.结果
本组39例患儿均成功建立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21±7.23)天,管端培养均为阴性。并发症:4例静脉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暂停输注液体,喜辽妥外敷,48小时后好转,继续使用。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是临床普遍采用的一种置留导管技术。随着PICC技术在新生儿科NICU 的开展,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营养关得到很好的解决。为这些患儿度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条件,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有了明显提高。由于PICC管端位置在上腔或下腔静脉,在输注高浓度营养液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避免了液体外渗的机率,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开展,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日常维护,并发症明显减少,PICC在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4.讨论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PICC置管出现移动或脱落现象,并及时将其固定,从而避免引起患者局部感染或静脉发炎[1]。采用PICC治疗方式,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患者进行治疗,可为需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建立一条既安全又可靠的静脉治疗通道[2]。PICC置管直通上腔静脉,能避免患儿静脉滴注过程中药液外渗或组织坏死的现象发生。也能为患儿提供身体所需营养[3]。目前PICC治疗方式在新生儿和早产儿患者中应用广泛,与普通输液的针头穿刺进行比较,采用PICC治疗方法更有效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芳.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0):107-108.
[2] 文爱艳.可来福接头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3):416-418.
[3] 韩冬韧.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循证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921-1923.
论文作者:田婷婷,马志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静脉论文; 新生儿论文; 导管论文; 患儿论文; 早产儿论文; 危重论文; 静脉炎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