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容[1]2016年在《以“共治”求“善治”: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逻辑》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逐步过渡到“提优增质”的新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为顺应这一发展变化,也应当调整姿态,通过增幅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而实现本身的“提优增质”。然而,近年来持续存在的“就业难”与“技工荒”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社会各界开始不断审视并诘问职业教育质量及其质量管理工作。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在于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也相应地落到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上。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和实现机制,主要以职业学校“自系统”实现的质量管理为主,但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系统”式质量管理,又往往因受个体理性的有限性限制,而存在“闭门造车”之嫌,以致于职业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出现低效循环的问题。为此,推进在职教教学质量管理领域的变革,使其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治理,便成为未来职教教学质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实现在职教教学领域的质量治理,势必要着眼于职教教学系统本身。而受职业教育本身“跨界”性特质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学系统而具半开放性,这不仅为多元、多维主体共同参与质量治理提供了契机和现实可能性,也为多元力量共同推进职教领域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沟通合作的平台。在“大职教”观视域下,推进对职教教学系统的质量治理,势必需要着手于从宏观层面的以职业学校为核心的集政府、行业企业、评估机构、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治理;中观层面以机构部门为核心的集教务处、教学委员会、督导处等构成的学校教学质量治理;微观层面的以课堂为核心的集职教教师、学生、教学指导人员等共同构成的教师教学质量治理。然而,为何要实现在职教教学质量上的治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是什么?实践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状况如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发展向何处?通过何种力量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如何过程性地实现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要达成何种状态?如何保障职教教学质量的治理实现?等问题便构成了本研究包括“缘何”、“是何”、“何状”、“何向”、“何人”、“何以”、“何态”和“如何”等八大问题域,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公共性”向“善性”的发展为主线,逐级展开对职教教学质量的治理研究。若从研究的核心领域来看,则本研究主要着力于四大板块的研究,即“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以保证职教教学质量在“共治”中逐渐向善治发展,从而最终进入发展的“善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共治求善治”的逻辑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引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理性逻辑,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于探讨了“公共”与“理性”的逻辑因应,并设定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经由“公共性”逻辑起点,到“善性”逻辑终点的过程性发展,通过指明指引从起点到终点的逻辑向道,以最终确立职教教学质量在公共理性指引下以“共治”求“善治”的“善道”,从而为全文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发展线索奠定基础。第二,“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共治生善者”的主体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内外部治理主体及其作用关系,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主体形成一致力量,共同致力于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在于探讨如何实现在职教教学质量共治中“善者”的生成,具体通过确立治理主体在身份上、文化上、价值上的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归属认同,进而明晰各治理主体在质量治理上的间性关系及各自所拥有的权力和职责,再而通过组构治理主体之间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上的“产学研用”共同体,并建立相应的对各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外在行为进行规制的权责秩序、过程秩序、课程秩序和课堂教学秩序,从而确保各治理主体在内在意识层面对质量治理的认同,和外部行为层面对质量治理的行为协同,从而最终以保证“善举者”和“善治者”的过程性生成。第叁,“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共治保善于”的过程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在职教教学质量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全方位确保职教教学质量共治的有效实现,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治理过程的高效率运作。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在于沿着职业学校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学输出质量这一整体过程,通过充分整合内外部力量,以建构“输入共担”、“过程共理”、“输出共保”的整体共治格局,具体实现以共谋职教教学目标、共商职教教学内容、共议职教教学方法、共理职教教学过程和共评职教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各治理主体在教学质量治理上的能力,并逐步在各阶段质量目标的共同保证中,最终推进“善于”治理的实现。第四,“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共治成善态”的效果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提升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效率和效益,以确保职教教学质量共治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态中。具体内容主要围绕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结果生成的效果治理,以推进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工作从“点”状治理,逐渐发展成一种“线”状,进而到“环”状的治理发展循环,并通过建构一种针对治理工作本身治理的“元治理”机制,以及对治理各种关系的协调协同机制,以促使职教教学质量共治能够产生持续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从而使职教教学质量治理在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走向“善态”。总之,本研究构建了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理论框架;指明了职教教学质量的发展逻辑、明晰了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间性关系;明确了各自在职教教学质量治理上的责任、义务、作用;建构了针对职教教学系统特性的质量共治体系;以及创造了针对职教教学质量治理的“元治理”机制,这些研究从理论层面对于后续研究者认清职教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基础,从实践层面也为职教教学质量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诚然,推进职教教学质量的共治发展之路仍艰辛,向善治发展也更漫长,但推进在职教教学质量上的共治愿景已然成雏。
黄义仿, 杜媛, 陈蕾, 张昭[2]2016年在《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认识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内部管理的必要保证,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厘请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概念及构成要素,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和运行的具体经验和做法。
徐蕾[3]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陈丽萍[4]2004年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高职能否赢得社会认可,立稳脚跟,进而更好发展的基础与关键。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是高职发展的根本。我国兴办高职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但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迅速扩大的招生数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该树立怎样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保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如何保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一些概念并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围绕这些影响因素,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为突破口深刻揭示了当前现状形成的原因,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刻探讨了国外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及对我国的有益借鉴,探讨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高职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刘凤存[5]2016年在《近十年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回顾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在构成要素、保障模式和完善对策等方面所呈现的一些特点,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对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趋势进行宏观展望。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保障体系研究将会出现保障理念人本化、保障主体多元化、保障机制市场化、保障手段网络化和保障环节全程化等特点。
周慎, 张玲[6]2011年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院校在确定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控制教学系统各要素的运行状态,协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不断纠正与质量目标间的偏差,形成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有机构成。
郭炳心, 韩芳, 董大奎[7]2016年在《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基于系统论的思想,结合近年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将其引入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提出了未来加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郭炳心[8]2012年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综合考查了学术界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各种观点和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走向做了展望。
李明[9]2011年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述评——基于2001—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日益白热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新的研究热点话题。理论界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主题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且不乏创新,亦有不足之处,亟待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孔志华[10]2007年在《基于顾客满意的高职教育评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西方发达国家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承诺、保证、提升入手,以取信于社会,发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在质量管理中,所谓质量就是反映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顾客满意作为一种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理论、一种整体经营战略和一种全新的经营哲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在非营利组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顾客满意和质量管理也同样适用于高职教育。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必须体现和基于顾客需要。现行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估模式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服务产品的属性,没有充分考虑以用人单位与学生为代表的顾客满意度因素,存在一定弊端。高职评估活动作为高校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有必要从顾客满意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高职教育的顾客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生和家长这样的教育消费者,也包括接受毕业生(产品)的用人单位,在我国以公办院校为主的体制下,还应该包括政府这样的办学投资者。顾客期望的多样性以及顾客之间的互动作用是很明显的,高职院校的顾客满意可以通过有限地调整顾客期望来实现。基于顾客满意的高职教育评估模式,就是要将顾客需求作为评估活动的输入来源,尊重和利用顾客评价,构建校内与校外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考虑顾客满意因素,完善现有的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创新评估形式,满足顾客需要,使评估活动真正为顾客服务。
参考文献:
[1]. 以“共治”求“善治”: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逻辑[D]. 徐小容. 西南大学. 2016
[2]. 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认识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黄义仿, 杜媛, 陈蕾, 张昭.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3].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4].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陈丽萍. 天津大学. 2004
[5]. 近十年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述评[J]. 刘凤存. 职教通讯. 2016
[6].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周慎, 张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7]. 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郭炳心, 韩芳, 董大奎. 辽宁高职学报. 2016
[8].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现状[J]. 郭炳心.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
[9].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述评——基于2001—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C]. 李明. 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1
[10]. 基于顾客满意的高职教育评估模式研究[D]. 孔志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