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探究论文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探究论文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探究*

鲍文娟

【摘 要】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前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对幼师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分析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具体环节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这一能力职前培养的支撑课程、开设时间、主要路径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课程建设

一、儿童行为观察工作分析

(一)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具体环节

儿童行为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在日常保教环境中,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选择某个幼儿(或幼儿群体),采用恰当观察方法,借用一定观察手段,聚焦某些外显行为,对儿童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并给予解释与建议的过程。[1]上述界定可梳理出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由聚焦外显行为(可称为“捕获”)、记录、解释、建议四个基本环节构成。但在实际观察工作中,多数时候解释和建议并不是直接的衔续关系,儿童行为观察工作应由捕获、记录、解释分析、评价评估和提出建议五个环节构成。

(二)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能力要求

能力除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制约外,还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表现为具有观察意愿和观察习惯的幼儿园教师实施观察的频次更高;并且徒具能力但不实施也无法实现对幼儿的适宜保教。因此,这一工作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观察意识,具有时时、事事、处处观察儿童的习惯。

二、关于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的思考

(一)支撑课程——单一还是多门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既需要儿童发展知识的积累,又需要在不断的运用中巩固和提升。儿童发展理论、各门教法、幼儿游戏等方面的课程都需要承担起培养这一能力的责任,以个体性的培养劳动汇聚成群体性的培养成果。

(二)开设时间——宜早还是宜迟

一门课程的开设时间需要考虑两大主要因素:一是这一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前导课程,二是这一课程又是哪些课程的前导。如果单从捕获、记录的介绍上来看,儿童行为观察这一课程并不需要前导课程,而它是各教法活动和游戏设计、指导与评价的基础,宜早进行。但解释分析、评价评估、提出建议部分又要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保健”“幼儿游戏”和各教法课程为基础,儿童行为观察课程在开设顺序上应后置于上述课程。这一矛盾可用下述方法解决:紧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卫生保健”之后,并于“幼儿游戏”和各教法课程之前开设或与其并行开设,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并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实践,游戏和各教法活动的观察实践则由具体课程自行承担。

(三)主要路径——课堂学习还是实践练习

儿童行为观察课程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养成,但只有概括化了的知识和熟练化了的技能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及迁移,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2]实践练习是能力形成的必由之径,因此这一课程不仅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还要在实践中对这些知识加以运用,是一门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课程。

等那只鸟冲出雪线,浮在夜空里,沐着星月的清辉朝他们飞来,它的个头只比由渭河的柳阴里划出来的柳叶一般狭长的蚱蜢舟稍小。天空里回响着它鼓翼飞翔的声音,松涛龙吟一般,双翅几个起落,就越过黄梁村的房屋与村树,脚爪甫出垫地,铜铃般的两眼精光闪闪,稳稳当当地落在他们面前。

所递交的检测流程和结果报告要以书面形式展现,要求环境监测在日常工作中把责任内容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把审核制度分成三级:(1)原始采样审核制度;(2)分析原始记录审核制度;(3)报告审核制度。构建完成后,需加大监管审核力度。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是当前环境监测机构的重点内容。环境监测的水平与科学化程度对环境监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制度的约束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儿童行为观察作为适宜保教的起点,其能力的培养应该采用以课堂教学为辅、实践活动为主的路径。每一次实践从初定、讨论、修改、确定观察计划开始,而后在幼儿园场景中实地捕获、记录,最后以得出解释和评价结论、提出建议结束。

(四)教学内容——继承与发展并举

从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看,该课程的教材内容须涵盖课程概述、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三部分。课程概述部分阐述为什么要进行儿童行为观察、为什么要突出儿童行为观察,主要达成情感态度上的要求;基础理论部分可按照儿童行为观察工作的完整环节逐一展开,分别介绍工作准备以及捕获、记录、解释分析、评价评估、建议指导各环节的基本理论,满足知识上的要求。此外,这一部分还应包括作品取样系统、学习故事等的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实践应用部分根据课程紧接“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保健”之后,并于“幼儿游戏”和各教法课程之前开设或与其并行开设,按照儿童发展的体系进行编排,具体有儿童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观察实践,以达到技能上的要求。

1.进一步完善内容体系。

1.3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术后的不良反应率及术后1h、3h、6h、9h、12h患者的 VAS评分。

2.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

现行教材中,相比对捕获、记录环节的系统、详细阐述,解释分析、建议指导部分一般以案例作为主体内容,不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或是在解释分析部分介绍观察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方法,不太具有适用性;又或是篇幅短小,讲解浅近,不具有透彻性。对这两部分可予以重新构建,如解释分析部分的体系可由解释的含义、水平、特性、解释常用依据和注意事项构成,丰富内容,使教材更加适用、够用、好用。

【参考文献】

[1]钱兵,张清华.儿童行为观察:概念、特征及构成[J].教育导刊,2018(2):40-43.

[2]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研究总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95-11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36-0052-02

【作者简介】 鲍文娟,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23)院长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行为观察、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幼儿档案袋评价工作改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07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  

儿童行为观察能力职前培养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