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镇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平均每人生活性消费支出为2851.34元[(1)],比1990年的1278.89元增长1572.45元,增幅为122.95%。

其次,生活消费增长最快的当属吃、穿、用三项,其中尤以吃的消费为最,它们的增幅(与1985年相比)依次为304.44%、298.18%和249.78%。详细情况见下表。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表

第三,食品消费仍占很大比重,但恩格尔系数下降。详细情况见上表。1994年恩格尔系数为49.8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已接近小康。

第四,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在吃的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禽蛋35.6公斤,鱼7.9公斤,鲜奶5.3公斤,鲜菜120.7公斤,粮食101.7公斤。动物性食品比1990年增加2.4—13.4个百分点。在穿的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90.38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在居住条件方面,到1994年底,63%的中国城镇居民住上了单元配套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8平方米的家庭达66.3%,比1990年增加1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17元,比1990年增长1倍。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6台、电冰箱62台、电炊具75件、空调5台、淋浴器25台、吸尘器9台。

第五,消费水平出现巨大差异,逐渐形成富有、富裕、小康、温饱、贫困5个不同的消费层次。富有阶层的消费是豪华式消费,“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用什么一般不问价钱,而只关心消费的档次够不够豪华和气派。他们中有身穿几十万元一件的貂皮大衣、配戴价值10多万元的首饰、怀抱万元小狗的时髦女郎;也有花三万元吃一餐、花上万元住一宿,坐着林肯、福特等私家车的公子哥”[(2)]。当今在中国购买别墅的,其中一部分人也是这个富有阶层。据对北京市已入住的8个别墅区的400个住家进行的调查,在以自住为目的的购买者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的“个体老板、文艺界‘大腕’”[(3)]。这个富有阶层已经不是一掷万金而不惜,而是一掷几十万金甚至百万金而不惜。中国广东汕头市一家县城挂牌销售的镶满纯金的“华丽尔型豪华意大利睡床”,每张售价高达100万元,还供不应求,其奢靡豪华的消费令人咋舌。[(4)]

与富有阶层的消费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当今中国的城镇居民中,还存在“温饱阶层”和“贫困阶层”,他们由于收入微薄,只能低消费,有些家庭也只能解决低质量的温饱问题。

第六,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34.7%。1/3的家长认为应为子女的教育需要而进行储蓄,相当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约1/6的费用被市民投入子女教育及辅助养成。

第七,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一个时期以来,文化消费确曾发生过误导与偏差,不仅出现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也出现了腐朽没落文化泛滥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一,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179.15元,与1990年的1387.27元相比,增长了129.17%,扣除涨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8.6%。只有收入增加,才有可能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第二,不同阶层收入的巨大差别造成了不同阶层消费上的差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显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份报告把城镇居民家庭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种类型。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总家庭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5000—10000元,占总家庭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入1至3万元,占总家庭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入在3至10万元,占总家庭的8%;富有型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占总家庭的1%左右。[(5)]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含富有户和富裕户)主要包括这样5种人:“一、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二、‘走穴’的演员和组织演出的‘穴头’;三、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四、乡镇企业的承包者;五、各类经纪人”。[(6)]这个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存款。据1991年的资料,中国8亿多农民储蓄存款只有2737亿元,占总存款数的26%,人均仅为295元;城镇居民约3亿,储蓄存款4500多亿元,占总存款数的33%;而高收入人口总计不超过3000万,占全国人口不到3%,但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存款总数的28%。[(7)]这份资料显然有些过时,但毕竟能反映一些问题。据另一份较新的资料:“在城镇居民中,最富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46%,而最贫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8)]这一数字显示,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1990年,美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6%,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3%)。

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必然体现在消费的差别上。据中国陕西省提供的一份资料,这个省的富有型(富豪型)家庭的人口约占城镇居民的8%左右。这类家庭户均储蓄存款在10万元以上,属于高消费阶层。他们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第一位,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炫耀自己的阔气。富裕型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为0.35,约占该省城镇居民的10%。这一阶层的家庭户均拥有存款5.37万元,生存资料占30.7%,享受和发展资料占69.3%;其消费率为77.8%,而积累率为22.2%,属于偏高消费阶层。小康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45,占城镇居民的50%。到1993年底,小康家庭的生存资料占45.4%,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占54.6%。他们的家庭消费率为85.9%,而积累率为14.1%,属于适度消费阶层。温饱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4,约占城镇居民的30%。他们的生存资料大约占69.3%,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占30.7%,其家庭消费率为96%,积累率仅为4%。贫困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9左右,占全省城镇居民不足10%。其家庭的积累率有的年份为负数,家庭消费资料几乎全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极少。[(9)]

第三,中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城镇居民只能顾及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还不大,因此,吃、穿、用的消费增长比较快,家庭积累率很低,甚至是负数。

第四,从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居民作为消费者的素质还不高。消费者素质是特指人作为消费主体在消费行为上所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识别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前3种能力反映了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商品知识、消费觉悟和消费技能,而适度消费能力则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程度。保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愚昧性消费和畸型消费等,都不是适度消费,除收入水平外,决定这一行为的另一因素是观念,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能量入为出、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便是保守性消费;挥霍无度、不讲究科学的享受,便是浪费性消费;以封建迷信慰藉空虚的心灵,或者表达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便会产生愚昧性消费;偏重于官能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便是畸型消费。

三、中国城镇居民不良消费的种种表现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由于消费者素质还不高,由于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和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由于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费行为。主要表现是:

第一,浪费性消费令人痛心。暴殄天物,消费主体并没有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应有的享受。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浪费是惊人的,且有增无减,令人痛心。

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独步。一些人以各种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据粗略估计,每年用公款吃喝要花掉上千亿元。吃中摆阔,浪费了大量珍馐名肴。据最新材料,地处中国西北的大城市兰州市饭店酒楼目前平均每桌饭菜要浪费一到三成。某家大饭店全年餐桌浪费至少能解决上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兰州市大小酒楼饭馆逾万,其浪费之大可想而知。[(10)]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粮食不充足的国家,可是一年却因喝酒喝掉了大量粮食。据测算,平均每生产1公斤白酒耗粮约2.2公斤。1994年中国年产白酒651万吨,产销基本平衡,也就是说一年中喝掉了1432.2万吨粮食!相当于北京这个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3年多的全部口粮数。[(11)]非但如此,中国人喝的酒也越来越名贵。据报载,从1993年开始,中国便成为法国科涅克“人头马”白兰地的头号市场,过去的一年内,中国人消费了1600万瓶高档白兰地。[(12)]法国白兰地公司总裁说:“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美国人对法国白兰地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每年才喝掉我们11%的产量。而在亚洲,我们只是稍稍花了点力气,就卖出了总产量的64.4%”。[(13)]

婚礼消费中也有极大的浪费。前几年中国流行一句话:“不是万元户,莫想娶媳妇。”如今,城镇居民家庭的结婚费用早已大大超过了万元的界限。有些婚礼消费其实是公款消费,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人结婚,其中城镇人口约达300万对。如果按每对平均用车3辆计算,年用车共达900万辆次。结婚用车中公车比例约在90%,即810万辆次。如果按每辆次车平均最低费用50元计算,那么,全国城镇人口每年结婚占用公车将耗费4亿元多之国家和集体经费。[(14)]

城镇居民中的富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所演示的挥霍浪费更是惊人。报载,上海有一位老板娘竟用2000元一块的手帕为价值10万元的宠物擦屁股;两位大享为博得千金一笑,竟驾车奔到无锡往太湖里扔下数万元一块的劳力士表。这种人虽为数极少,但影响很坏。[(15)]1994年有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一位北京大款和深圳大款请客吃饭,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豪爽、大方,竟相提高价码,最后是北京的大款花35万元请了深圳大款一顿饭。由于这个数字是1992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收入的两千两百多倍,换言之,这一顿饭的开销可以让两千两百多个普通的中国百姓过上一年,因此它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16)]

第二,愚昧性消费令人遗憾。愚昧性消费主要是指活人花在死人身上的消费和封建迷信之类活动中的消费。前几年,“不花几千元,死者难安眠”就已成为中国城乡家庭操办丧事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些城镇家庭的这笔消费已大大突破了“几千元”的界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天津市每天仅在北仓和程林庄两大殡仪馆就烧掉千余个花篮,一年下来,价值至少千万元。[(17)]为死人建坟墓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以中国的浙江省为例,这个省近年来共滥建坟墓47万多个,致使人均耕地只有0.56亩的浙江约2000公顷的土地被坟墓覆盖。[(18)]此外,封建迷信活动也已侵蚀某些工矿企业、党政干部。长沙市有一家国有农场,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作出决定,划出一块临江的“风水宝地”,耗资200万元,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19)]1996年春节期间,在福州市,不少党政干部乘公车上山烧香拜佛,以祈求新年升官发财。[(20)]

滥建坟墓、非法建造寺庙,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狠刹这股风气。

第三,“灰色”消费令人无奈。所谓“灰色”消费是指用于人情关系中的消费。“灰色”消费名目繁多,什么乔迁新居、晋职升级、求人办事等,都要花上一笔钱。对于花钱的人来说,实在是迫于无奈。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国每年人情费支出高达1000至1400亿元。[(21)]

今天,在许多中国人中流行一句话:“不送礼办不成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说明了“送礼者”的无奈。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导向

第一,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广大居民的消费需要。这既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以他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实物消费品为前提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要,中国将继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第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丰富国内市场。中国政府已经作出规划,2000年进口商品总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的一部分消费品,是为了繁荣中国的市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性,其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往往滞后,因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中国坚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实行政府的宏观控制,即发展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就能克服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控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货膨胀。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有时难以避免。但是高通胀会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也会限制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使零售物价涨幅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5年的14.8%,并力争在1996年回落到10%以内。

第五,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凭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目前在不同部门就业的劳动者、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正在扩大。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使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不合理差距。中国方面正在采取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限制某些人的过高收入、取消某些行业职工的不合理收入、控制某些行业福利性开支的过快增长等办法,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中国居民消费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对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的观念落后,消费者素质差,缺乏对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杜绝这些现象,通过政策引导居民家庭投资与教育事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消费风尚。

注释:

[(1)]本文使用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

[(2)]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3)]何世境:《住京城别墅的人是谁?》,1996年6月4日《华商日报》。

[(4)]沈永昌:《“金睡床”的忧思》,1996年6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

[(5)]1996年6月10日《金陵晚报》。

[(6)]1992年11月11日《消费文摘》。

[(7)]李安定:《民众轿车不是梦》。

[(8)]孙敬水:《贫富差距扩大——一个跨世纪的隐患》,《经济论坛》1996年第11期。

[(9)]1995年3月1日《中国消费者报》。

[(10)]1996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11)]199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12)]转引自吴晓波:《1600万瓶白兰地的下落》,《南风窗》1995年第11期。

[(14)]李明锦:《婚礼车队后面的黑洞》,《八小时以外》1993年第10期。

[(15)]转引自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16)]1994年1月21日《工商时报》。

[(17)]1995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

[(18)]1996年6月2日《光明日报》。

[(19)]1996年4月10日《工人日报》。

[(20)]1996年4月9日《工人日报》。

[(21)]1996年7月11日《北方时报》。

标签:;  ;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