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增长因素多元化分析_首钢集团论文

首钢增长因素多元化分析_首钢集团论文

首钢成长因素中的多元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钢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首钢集团(当时名称是首都钢铁公司)从事单一的钢铁业经营,年钢产量只有170多万吨,在国内十大钢厂中排名第八, 年销售收入为14亿元。到1993年,首钢集团从事钢铁、机械电子、金融、轻工、航运、建筑、旅游、军工、汽车用品、食品等18个行业的经营,年钢产量在国内十大钢厂排名第二,销售收入221亿元,非钢铁业收入65 亿元,占30%。从事非钢铁业的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由此可见,多元化经营是首钢集团成长的重要方式。

首钢集团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首钢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可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为剩余资源寻找出路的被动阶段;二是1985年开始,主要面向市场的主动阶段。

(一)1979~1984年

1979年5月,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在10月份的机构整顿、人员精减、建立责任制的过程中,全公司从生产一线截裁减下来的人员达8000人,如何安置这些人员成为当时首钢面临的重要课题。首钢当时的做法是,分三大部分解决;①负责厂容和绿化,②为生产现场提供服务,③开展多元化经营。

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时,首钢集团的主业——钢铁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废渣、废料这些剩余的原料资源。首钢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就是从综合利用剩余的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再加上技术资源而开始的。

1983年1月,原北京市冶金工业局21个黑色冶金企业、 事业单位被首钢吸收合并,不仅使首钢的钢铁行业向后一体化经营发展,而且为首钢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和剩余资源。例如,84年4 月汽车板簧投产,年产量300吨;6月耐火纤维生产线投产,年产量1,000吨;7月为北京市供应煤气;86年利用北京第三轧钢厂搬迁后的空地,与外商合资建造“东湖别墅”宾馆。

可以认为:①首钢集团是中国企业最早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的;②84年以前多元化经营主要是从为剩余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找出路而发展起来的;③还没有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多元化经营;④多元化经营在全公司中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据首钢测算1979~1985年依靠多元化实现的利润,占全部增加额的6%左右。

(二)1985年~今

1985年初,首钢集团首次明确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构想。这在中国国有企业中是领先的。首钢集团当时为什么要开展多元化经营呢?主要原因有:①主业扩张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地理扩张的限制,由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钢不能在北京市扩大钢铁业经营。而跨地区经营又受到当时投资及管理体制的限制,例如首钢曾计划在河北或山东形成一个年产1,000 万吨粗钢的大型项目,但最终都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②上缴利润递增率(为7.2 %)的目标所要求的,首钢的承包制实施中,年上缴利润必须递增7.2%, 这个目标如果单靠钢铁业是难以维持的;③大量存在剩余的且泛用性强的经营资源。首先是较多的自有资金;其次是钢铁业经营掌握的多种技术资源,如电子技术等;还有钢铁业规模较大,企业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最后,由钢铁行业的特性决定,向后一体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多元化方式,如运输、机械制造等。

为实现上述多元化经营目标,85年2月1日首钢集团为运回从比利时引进的二手设备,而自购货轮,组成远洋船队,投资105 万美元与香港亨达船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爱思济船务有限公司”,进入远洋运输业。6月又成立了首钢电梯厂,利用钢材为原料生产电梯导轨, 供应国际市场,9月与黄山市签定全面合作开发黄山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的协议,这是首钢第一个与钢铁业无相关性的经营行业。

1987年4月, 首钢集团与瑞典康泰尔公司等合资经营的首钢康泰尔有限公司投产,年产0.1~0.15MM合金丝500~1,000吨。

1988年是首钢集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年份。主要表现有:①上半年,首钢集团内部进行重组,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重组后成立了建设总公司、开发公司、机械工程公司、北京钢铁公司等;②6月份,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的13家军工企业合并到首钢集团。这13家企业分布在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大多是机械、电器、工具等行业。这种大规模的合并,再加上前后并入首钢的秦皇岛机械厂、开封联合收割机厂、锦州计算机厂、镇江市船舶工业公司等,使首钢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以雄厚的态势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③7月, 首钢购买美国麦斯塔公司70%的股份,这不仅是多元化投资,而且是首钢第一项跨国购并项目。

1990年,首钢矿业公司、船务公司成立,还与日本NEC 签定合资经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协议,到此,首钢集团形成了北钢、特钢、矿业、建设、机械、电子、实业、船务八大分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组织形态成型。

1992年,首钢集团创办华厦银行,开创大型工业企业进入金融的先河。

到1997年,首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25.7亿,利润3.24亿元。 年产铁730.6万吨,钢792.3万吨,钢材687.8万吨, 在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中排名第二。值得提及的是,自1995年到1997年间,首钢集团从34个无效益、无前途的对外投资项目中撤回投资8,467万元,可以推测, 这其中肯定有一些非钢铁行业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说,首钢集团也经历过小规模的“归核化”发展。

首钢进入航运业、电子业案例分析

(一)首钢进入航运业分析

1984年底,首钢从比利时引进二手钢铁生产设备5万吨。 但询价结果是:国内航运企业运费报价为115~120美元/吨,这些设备总共要支付600万美元的运费,这个数字占购买设备总费用的50%还多。 这时, 首钢集团做出如下选择:自己购船,将设备从比利时运回中国。

首钢集团虽然有资金来购买船只,却没有世界航运业的经验,这方面管理和人力资源是个空白。怎么办?1985年2月1日,首钢选择到一个合作伙伴——香港亨达船务有限公司,并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爱思济船务有限公司。从而解决了管理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比利时二手设备顺利运回国内,合资的航运企业在双方共同经营下,其业务逐步发展起来(首钢本身是一大货主),在初期购入三艘万吨货轮基础上,又陆续增加了三艘。1990年镇江船舶工业公司并入首钢。在此基础上,首钢成立了船务公司,到1997年,船务公司在北京、香港、秘鲁设有船务及代理公司,并在浙江舟山建有大型水上中转浮动码头及配套设施,从事国际远洋、国内沿海货物运输、代理及水上中转业务。

(二)首钢进入电子业分析

1979年,发达国家都相继进入电子时代。首钢当时电子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其中电子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8名。 首钢的改革使其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实现自动化,这就产生了一个内部潜在的市场需求。为此,首钢集团从培训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入手,结合首钢生产设备改造和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电脑化的实际需要,不仅培训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人才(到1990年自己培养出800多名), 而且实际完成了首钢许多技术改造项目,建立了首钢计算机网络系统。

1981年底,首钢的DJS—154计算机数据收集系统全部建成,有近程终端22个。

1982年4月,首钢设计研制出TMC—80工业控制机,并与香港力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圳新华电子厂生产。

1984年8月,首钢实现了管理计算机联网共有9台小型机、93个终端、5条自动控制生产线组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1985年,首钢集团荣获“全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先进单位”、“全国冶金系统计算机及自动化仪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先进单位”称号。这表明,首钢的电子技术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在满足内需市场的基础上,首钢逐渐转向为外部市场提供电子产品和服务。首钢集团有能力生产工控计算机、自动化仪表和电气传动设备三大类、60余种产品、并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工业自动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1991年,首钢电子公司为美国最大的钢铁企业——美国钢铁联合公司三大钢厂七座转炉开发出炼钢工艺两级计算机软件,第一次将首钢电子业推到国际市场;1992年,为印尼玛士达棒材轧制线配套设计、生产、调试的56台电控设备一次成功。当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

1990年成立的首钢日电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是首钢电子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首钢的电子业是将其内部应用的产品和技术转向外部市场销售,其技术是相同的,只是客户不同而已。但首钢日电子公司主要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与钢铁业不相关,与首钢的电子业也基本不相关,使首钢进入了一个非相关的行业领域。

首钢为什么进入集成电路制造业呢?除前文所述的多元化一般原因外,还有以下特殊的原因:①集成电路在中国是很薄弱的行业,又是电子业发展的重要元器件,长期以来依靠进口,国内市场需求大但生产厂家少、产量小;②首钢集团在多元化发展思路上受到日本钢铁企业的影响;在日本,许多钢铁企业选择集成电路为多元化的新行业;③首钢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能力自筹或融通巨额资金对该项目进行持续的投入;④采取与日本NEC公司合资,而不是独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 弥补了首钢集团在技术、市场资源方面的不足。

1995年,首钢日电公司年销售额达9.14亿元,利润2.7亿元, 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及人均利润最高的企业,其技术水平由合资初期的2—3微米水平提升到0.35微米水平。

首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特点分析

(一)首钢是中国最早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

除一些“军转民”企业外,首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大企业。早在1979年,首钢为解决富余人员问题,成立了民用产品公司,生产木器家具、服装、体育器械、金属制品等。在1985年,首钢在钢铁业地域扩张受阻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战略方向,其后不断地进入一个又一个新行业,到1993年经营行业多达18个。

(二)充分利用本业的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这种行业特性使首钢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得以充分利用。例如,以钢为原料,进入机械行业;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生产金属制品等。首钢电梯厂生产的电梯导轨是其中重要的案例。

钢铁企业是靠规模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在大型钢铁企业中,基本建设、运输、新技术应用等都有较大的内需市场,即钢铁企业本身是一个垂直一体化企业。在一体化各环节上的生产能力转向外部市场,就形成了垂直链多元化。首钢充分地利用了这个优势,例如,建设行业是从基建指挥部发展而来的,航运业是为运回自购的设备而开辟的;电子业是首先服务于企业内部,而后转向外部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

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大量的资金流通。这也是首钢进入金融业的基础之一。

(三)以合资、合并为主要方式进入新行业

首钢的航运业先是合资方式进入,其后又采取合并方式扩大规模;电子业初期是内部发展为主,而在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项目上,采取合资方式来发展;1983年和1988年的两次大规模合并是首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使其钢制品,机械设备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建筑业主要是依靠内部力量来发展的;金融业初期是独办,而后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总的来说,首钢进入新行业的方式是以合资、合并为主。这表明首钢多元化经营的清醒思路,而与90年代初许多企业独立进入新行业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四)从垂直链到非相关

从时间段来看,在1990年以前,首钢的多元化大多是垂直链裂变型的,即相关性较高,主要是技术方面的相关性;而1990年以后,进入了一些非相关领域,例如集成电路等。这种渐进方式是可取的,但非相关领域经营的风险是很大的,必须稳健经营。

另据报道,1998年7月首钢集团正在讨论、 制定《首钢集团三年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计划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到2000年非钢产业和海外营业额将占总营业额的50%。在行业战略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积极发展房地产和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和秘鲁铁矿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海外事业。这表明,多元化经营将继续成为首钢集团成长的重要方式。

标签:;  ;  ;  ;  ;  

首钢增长因素多元化分析_首钢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