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试题设问和答案层次性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问论文,性问题论文,试题论文,层次论文,答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考生物学科命题中通常要不断地强调设问和答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生命活动常常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描述,如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问题,可以回答发生在绿叶体、叶肉细胞、叶片、植物的绿色部分、绿色植物等,也就是说从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回答这个问题都可能是正确的。本文拟以2013年高考某省命制的理综课标卷和201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生物学(海南)卷中的生物学试题为例,对设问和答案的层次性问题做一分析和思考。
一、对试题设问和答案层次问题的分析
试题 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的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2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
(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
(3)光照强度低于8×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光照强度为10~14×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______环境中。
参考答案:(1)叶绿体,叶绿素a;(2)和ATP;(3)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增加与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互相抵消(或“供应已充足且光照强度已达饱和点”);(4)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强光。
试题分析:对试题(1)的第1个空格来说,我们认为其设问层次清晰,指向明确。即植物水稻(个体水平)叶肉细胞(细胞水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考生很容易想到答案应该是细胞内的某一结构,即叶绿体(细胞器水平)。该小题不但设问层次清楚,而且设问的指向性(指向的是植物水稻)也非常明确,有了这样的指向,考生(尤其是对植物比较了解的考生)就不会为“是应该回答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还是植物的”而纠结,因为在途径中,固定的最初反应(如形成草酰乙酸的反应)不是在叶绿体中而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的;而形成的草酰乙酸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被还原为苹果酸的[1],因此若不明确是植物水稻,则对该小题的第一空来说,考生若答出“细胞质(或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应该也是正确的,尽管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将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笼统地表述为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途径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2]。当然在植物固定还原过程中,维管束鞘细胞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本题的设问中未涉及维管束鞘细胞。事实上,若本小题的设问没有做到指向植物水稻,也可能导致试题(2)的答案因为自然界中有植物的存在而不唯一,由此可知试题(1)设问中对水稻的交代有多么重要,这也反映了生物界的多样性,以及生物学试题命制的“为难”之处。
需要提一下的是,对于知道有植物存在,但不一定知道具体哪些植物为植物的考生来说,判断水稻是植物也可能是一个考点。
对试题(4)第1个空格来说,其设问和答案的层次值得讨论。关于设问,就试题(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来说,有人认为,对于本题中“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这一设问,考生可以从2个层次进行思考,一个是酶本身的作用,另一个是酶作用的结果。这里似乎含有一个“直接”和“间接”的问题。如果按照第一层意思考虑,考生很难从图中给出的信息中分析出酶(PEPC)本身所起的具体作用,即催化羧化反应,形成草酰乙酸[1],因为考生不了解PEPC,PEPC的作用不属于高考的范围。如果按照第二层意思考虑,从酶作用的结果考虑问题,考生则可以分别从图1和图2得出命题者所给的答案,即从图1中能看出“转基因水稻气孔导度总体来说是增加的”,图2中能看出“强光下,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是高的”。从这个角度看,试题的设问和答案的层次并不是十分匹配。即设问有2种理解,而答案只给出了酶作用的结果。值得提出的是,也有人认为,综合或整体上考虑试题(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其要求考生回答的就是酶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酶本身的作用,没有歧义,因为通过“分析图中信息”能够得到的答案,只能是酶作用的结果。上述讨论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本题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如果从比较严谨的角度考虑,若将试题(4)第一个空的设问改成“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作用的结果是______;”,应该更好。
关于答案,就试题(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来说,有人认为,对于本题所给答案即“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的理解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一种理解为前后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另一种则理解成因果关系。如果按照并列关系理解,答案“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中的“逗号”最好改成“和”。这是分别根据题中提供的图1和图2得出的答案,也就是把题目中提供的2个图割裂起来单独看待,根据单个图做出推断,得到答案,从某种程度来说,即为看图说话。如果按照因果关系来理解答案,即因为增大气孔导度,所以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这一结论的得出似乎综合了2个图的信息,但是综合分析2个图会发现:这种因果关系的答案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图1可知在光强为14时,两类植物的气孔导度是相同的,而从图2看,在光强为14时,转基因植物的光合速率是高于原种植物的。显然,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是没有相关性的,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因此如果从比较严谨的角度考虑,将试题(4)第一个空的答案“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光合速率”中的“逗号”改成“和”,应该更好。
二、对试题设问与答案层次问题的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学高考命题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设问的层次性和答案的层次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稍有不慎,将两者的层次弄错位,便会给考生带来不便,也会降低考试的效度。
为更好地处理设问和答案的层次问题,在生物学高考命题过程中,命题者不但要做到努力关注层次性问题,还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如之前命题者曾摸索推出了“变形填空题”,也有人称为“变形选择题”这一题型,见下面试题的第(3)问,希望用这一题型来规避层次性问题带来的麻烦,虽然这一题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问和答案层次的匹配问题,也解决了生物学科填空题限定比较难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这一题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下面是对变形填空题实例的分析。
试题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参考答案:(1)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和捕食,寄生;(2)小于,增强;(3)分解者,不能。
试题分析:上面试题第(3)问的第一个空格是较好地处理了设问和答案层次匹配问题的实例,本小题如果命题者不在第一个空格后加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些限定性的选项,那么若考生回答“生物组分”也是应该得满分的,因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部分组成的[3]。因此,本小题若改成“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答案仍然是分解者,也是可以接受的。该小题设问和答案包含的层次依次是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和分解者。虽然有人认为,本小题的空格后可以不加限定性的选项,因为中学教材在介绍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只提到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4],没有提到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的概念,考生不会给出生物组分的答案。但也有人认为,这对生物学知识面比较广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考虑到高考试题的特殊性,其试题的编制还是更严谨些好。
此外,为避免层次性问题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命题者还尝试在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的制定过程中,设置“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等评分说明。
编辑手记:本文以具体生物试题为例,对设问和答案的层次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要关注层次性问题,努力使试题设问和答案的层次相匹配;同时指出“变形填空题”在规避层次性问题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可能降低试题的难度。
文章讨论的是命题中的一个细节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命题中对同类问题都能给予关注,那么对提高试题的质量,实现考试的公平肯定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作为对命题技术细节的探讨,对于指导一线教师命制模拟试题,提高命题能力,也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