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8)03-0160-04
我国学术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和建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人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人学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且必然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托从而促进其创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笔者试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作简要评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
学术界普遍承认,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众多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96
有学者具体分析了人学兴起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辐射作用,指出人学揭示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发挥人这一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的现代化),奠定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即人学,把人学作为了哲学的当代形态),规定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培养“能力人”进行组织),提供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以人学基本方法为指导)[2]。
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3]。还有学者更是具体论述到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阐明这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4]。
在讨论了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是必要的,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在零敲碎打中幻求新生,倒不如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来个洗心革面,达到系统化的科学创新。”[5]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有学者分析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认为这一必然性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终极价值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具体活动的展开也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人来实施,又以人为归宿,因此,“人”的问题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6]。
二、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或重构
这一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整体层面,一个是局部层面。
1.在整体层面上对人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或重构的探讨。有学者指出,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在人,它以人为目的,承蕴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应把“人是目的”和“人之生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以人为对象的活动的最高指针。为贯彻这些理念,作者提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为此,作者探讨了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资源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番建构,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的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建构出一种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者指出,人的开放性和超越性决定了人之生成的可能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奠定了基础;如何生成主体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重构的路径;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通过“人之生成”以达到“人之引出”的目的,最终回到“人是目的”这个原点上,生成全面、完整、自由的人[7]。
2.在局部层面对人学视角中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或重构的探讨。这一层面主要针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内容、对象等进行人学透视并加以改进从而实现应有的转化。如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促进人从动物性存在不断提升到人性存在;导引人们自觉占有自己的本质;推动人们自觉地追求人的终极关怀;教化人们学会追求觉悟、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自我塑造生成。最终表现为对人性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人性完美的向往,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9]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应达成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8]。“实现教育内容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10]。“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1]等。
三、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探讨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人学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光侠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该书以一个导论、三篇十二章,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最核心、最直接的理论依据。作者通过运用人学理论的三个方面即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来全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地论述了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四有”公民教育,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内在有机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最后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探索开拓性、奠基性的成果。作者以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三大方面,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从一个关键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7
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探讨方面,主要代表是张洪根。他对从人学视角透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必要性做出了分析,认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科学实现之要求[13]。他进一步指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4]。除此之外,有学者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模式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应该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模式的转向[15]。
四、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层面的观照
这一研究大多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偏差并提出矫正的思路。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目标,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确立教育者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坚持灌输原则,科学高效地实施灌输等。”[16]也有学者提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立足于人的实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17]。
还有学者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新思路。如不再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而是一种内在于人的立足生存境遇而自我寻思人的终极意义的生存方式;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生命探寻活动;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价值取向[18]。“以人的本质的‘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人学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培育现代人格,注重从社会层面、道德层面、人学层面(人对自身的关注)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19]
五、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人学成分分析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才刚露出苗头,还非常薄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是一篇关于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人学特色的文章,作者指出,在思想政治领域,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追求的系统探索和自觉践行,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并把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特色概括为: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确立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按照人学规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过程;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积极探索并运用富有群众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20]。这一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无疑,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必定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想中,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直接理论指导,因此,探讨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来说必不可少。这样,我们就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马恩列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毛、邓、江、胡为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
应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相当宽广的领域都有所涉及,在很多领域也提出了独到而富于创新性的见解,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基础和宝贵财富,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但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这种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看来还比较薄弱,不够系统,不够深入。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理论资源借鉴上的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西方生存哲学代表如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的人学思想,尚没有发现学者借鉴中国人学的思想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无疑应该是我们必须加以把握和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资源。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并不代表我们进行研究时不能借鉴其他人学思想的资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同时批判借鉴西方人学资源尤其是中国人学资源才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真正走向深入。
问题之二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人学探讨比较少,更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实践方面的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的资源并能推进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问题之三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分离。人在存在形态上是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科学的人学坚持的也是人的完整性,提供的是“人的完整图景”,应坚持个体和群体、类存在形态的统一。人学无疑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但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不等于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但在目前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层面,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转向“个人”,从“群体”转向“个体”,这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过分重视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而相对轻视个人价值、目的价值的现实处境下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
问题之四是历史和现实的割裂。个人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即由个人本身的实际生活和活动形成了个体的现实人生历程和状态;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社会存在,即置身于由所有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该一方面从个体现实的社会存在视角贴近个人的现实人生,给人以具体的人生指导;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视角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个人的生存发展进行总体把握。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展现个人的完整图景创造条件,也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问题之五是自觉建构学科意识的混沌。虽然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有不少学者,学者们也认识到了人学研究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但真正自觉地树立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意识的实在是少数。这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有关,因此,有其客观性。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客观上要求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更能凸显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才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不仅如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研究的相对缺乏状态,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推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资源借鉴的综合性,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基础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人学透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管理的人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人学观照,构建起一个史论结合、理论与现实并重、整体与部分协调的科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