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英雄的阳光诺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言论文,支教论文,英雄论文,阳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上半年的一天,正在当家教的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在所辅导的家教学生家里无意中看到一篇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的整版图片新闻——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狗吊岩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向外界。这所在山洞里搭起的小学,有5个年级共146名学生,3名老师……
徐本禹深深地被这篇文章打动了,对当地学习条件的艰苦、教师的缺乏感到惊讶和震惊。从此,到乡村小学支教、帮助当地贫困学生的愿望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助人为快乐之本
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穷农村家庭的徐本禹,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刚刚转为正式教师,基本工资是800元,这是徐本禹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徐本禹在1999年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从此开始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活——打扫楼道、当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员、在食堂刷盘子、端盘子、当家教……
徐本禹是贫困生,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贫困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期间获得过特困生补助、特困生自强奖等。受社会恩泽,他要回报社会。徐本禹第一次勤工俭学得来的50元,就有43元钱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小妹妹。大学四年里,他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和自己的奖学金共资助了5名和自己一样的贫困学生。
艰难的支教
2002年7月,徐本禹和另外4名同学去了贵州省猫场镇狗吊岩村那所叫“为民小学”的岩洞学校参加支教活动。
当他们走进岩洞时,立即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至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六年级。一至四年级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然后在棍子上搭厂一块木板作黑板。由于岩洞的上方没有隔开,老师给其中一个班上课,另一个班可以很清楚地听到。
7月20日他们开始给学生上课(只有三、四、六年级),一起来支教的刘圣鹏、向华负责三年级,陈兴杰负责四年级,徐本禹负责六年级。开始的时候,三年级的学生听不懂普通话,四、六年级的学生才勉强听得懂,但要说得很慢。
有一次,徐本禹去学校的吴斌老师家做客。回来时由于天已经黑了,徐本禹就在吴老师家住了下来。这一晚恐怕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晚,他刚躺在床上,跳蚤就在他身上乱爬,赶走了一只,又来一只。搞得他浑身不舒服,整整一夜没有睡好。
几个星期后,支教结束,徐本禹也踏上了回校的路。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会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虽然他正在报考研究生,但还是点了点头。
阳光下的诺言
返校后,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们。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最初学校不同意为徐本禹保留研究生的入学资格,但经过研究生处反复讨论,最后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籍。这是建校一百多年以来的首例。徐本禹得知消息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03年7月,徐本禹回到了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他就这样默默地在大山的重围中履行着他阳光下的诺言。他想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他把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化为具体的行动。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他大声说:“你们很棒,一定可以学好!”
坚持就是胜利
徐本禹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由于背阳,很阴暗,但这里却是他学习的乐园。惟一的桌子上摆满了他的书籍,床上也放着书。生活用品摆放在地上。为了省钱,徐本禹没有买蜡烛,只是点煤油灯。由于他一直在煤油灯下看书,原本450度的近视不断加深,看东西更加模糊了。
来到这里后徐本禹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袜。刚开始和他一起支教的杨倩同学看到他穿的袜子全是窟窿,就把她的三双袜子送给了他。她说:“男生女生的袜子一个样,你就穿吧!”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学中业生呆在一个信息闭塞的穷山村里的寂寞。当地人听不懂普通话,更无法在精神层面上与徐本禹沟通。在这里,徐本禹最想念他的家人、同学和老师。但为了省钱,半年里只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而且还是在18公里外的镇上。
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依旧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诲人不倦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徐本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呢?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他们是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徐本禹只想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
最近,徐本禹转到更贫穷偏远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这里共有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其惟一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摇欲坠。
在这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冬天,寒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篱笆墙,切割孩子们稚嫩的脸。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要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环境如此恶劣,但孩子们仍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最大的愿望就是一一上学。因为上学才是他们摆脱贫困的最可靠出路。
徐本禹一周要上六天课,每天上课的时间长达8小时。他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徐本禹问了一下全班中有多少人听说过雷锋,结果只有四个人说知道。徐本禹再问了一下,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有一个同学听说过孔繁森,但当徐本禹问他孔繁森是什么样的人时,他说:“孔繁森就是毛泽东!”
徐本禹笑过后,心中有一种钻心的痛,不知道这些孩子应该从什么地方教起。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讲了10遍20遍的东西,学生还是听不懂。有时,徐本禹气得把书一丢,走出了教室,可最后还是要回来。这让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诲人不倦”!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徐本禹用捐来的图书建立了一个小阅读室,让学生借书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徐本禹把好心人捐给学生的本子全部存了起来,用来当作奖品发给那些学习成绩好、学习进步快的学生。在他耐心教导下,班里的数学成绩由原来的最高分只有83分提高到99.5分。徐本禹在每天上课前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让学生借阅课外书。原本五年级的学生只会写200多字的作文,而且还有30多个错别字,句子也不通。现在他们可以写500字的作文,错别字少多了,句子也变通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