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论文,浅谈论文,创新能力论文,评价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
定量评价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能力,须先弄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生存、发展、创新和持续创新。
生存。生存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投入与外界环境之间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以实现自身新陈代谢的能力。包括企业运行中所必备的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具体而言,既要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同时包括设备装备,以及必要的资金、信息和按市场需求提供产品等要素。
发展。企业为了发展,需要通过企业活动获取充分的利润,同时将利润有效地投资于研究开发中。这是因为现代市场技术竞争十分激烈,热衷于追求眼前利润、投资过小的企业无法长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而最终导致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发展是“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发展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创新。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美国管理学者戴尔认为:“如果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刻意创新,即使是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只要创新,也可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的本能。企业不仅要能创新,而且还要能持续创新,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
持续创新。十几年的企业改革实践证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并不能获得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也不足以使企业摆脱困境。对一个企业来说,持续不断的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企业是否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
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项目,并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具体而言,企业持续创新具有三个基本特性:时间持续性、效益增长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由于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和保证;因此,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评判准则。
(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难点
当前进入创新过程的主要障碍无疑是在制度方面,制度创新就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同时,技术创新所要实现的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如果说技术创新所要发展的是企业的“生产力”,那么它就必然会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也必然要求建立某种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这种“生产关系”对企业来说就表现为“制度”的因素。许多案例都表明,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作保证,即使企业进行过一两次技术创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很难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进行。
但是,由于制度的改变总会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的格局,承受一定的阻力和风险。制度创新本身是一个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制度创新不易定量评价,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又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定量评价来代表。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技术创新指标为主,制度创新指标为铺。
(三)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1)系统性原则。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明确的系统目标。此目标就是维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诸要素的质量与协调程度,又受到外部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整体性和目的性。
(2)创新与均衡相结合原则。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系统是一个创新与均衡相结合的系统。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维系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使企业达到运行目标,从而使企业内部与外部协调的同时得以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系统的任何变化,都是动力与约束力之间关系的调整。
(3)比较性原则。从技术创新指标反映技术创新现象的不同特性出发,技术创新指标可以分为描述性指标和定量评价性指标。由于前者仅仅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创新能力大小。如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创新技入等,若无比较,这些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定量评价性指标,也称分析性指标或诊断性指标,是指能反映出技术创新优劣的指标。
(4)过程指标与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前者反映的是创新能力产生的过程,而后者主要反映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结果。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状态指标,为了反映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就需要对采用生产设备水平、资产负债率等过程指标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如果只采用状态性指标或几项经济效益指标,就会错误地认为几项经济效益指标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就强,而这有可能是牺牲企业长期发展后劲或长期利益获取的结果。为了避免对这种“短期创新能力”或“暂时创新能力”的错误评判,在设置指标时,必须遵循地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5)重点突出,易操作原则。指标的选择,要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多方面性。一般来说,指标选择得越多,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准确性越高。但是,指标选多了,相互兼容、重叠,突出不了主要矛盾,同时也给实际定量评价带来困难;指标选少了,往往易产生以偏概全,定量评价功能减弱。因此,在选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指标时要遵循既能保证定量评价功能齐全又要重点突出、易于操作的原则。
(6)阶段定量评价性原则。关于阶段的定量评价,奥斯陆手册中有关创新过程的内容对我国创新调查问卷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即分别对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阶段进行定量评价,并把影响创新过程的非阶段因素(即制度因素)划为一类,使定量评价分析的思路更为清晰。创新实施包括生产、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四)定量指标体系的框架
(1)投入能力。这是指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是衡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资源包括人、财、物。由于财务指标涉及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强度、非研究开发投入强度、研究开发人员素质投入强度、能源投入强度和设备投入强度。
(2)生产能力。这是企业创新的积累能力。研究开发的成果——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只有进入到生产过程中,才可能形成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其中生产设备的水平是最重要的,工人素质、劳动生产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映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3)营销能力。这是企业创新的实现能力,体现着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企业创新得以最终实现,其包括市场占有率和营销体制适合度。
(4)财务能力。这是企业创新核心能力。从经济角度全面反映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分析企业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以反映资产的安全性,促进企业创新的顺利实施。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净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增长率。
(5)创新潜力。衡量企业能否进入良性发展趋势的创新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消化吸收能力。
(6)产出能力。是对企业创新最终效益的评价。包括新产品销售份额、企业创新新颖性和竞争性指标(是质量提高率、成本降低率、能耗降低率和原材料利用降低率等的综合)。
(7)制度因素(环境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企业内和企业外两方面的体制因素,企业内制度因素主要从创新决策人、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来反映;企业外环境适应能力主要考虑国家(地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中介机构(包括联盟企业、高校、研究单位)对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
(五)指标定量评价的具体方法
1.建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
对于定性指标,因为隶属度赋值法本身就是一种标准,这样定性指标就可以直接取得定量评价标准值,无须再建立一套定量评价标准。对于定量指标,首先应确定比较主体。就纵向而言,把企业自身现在的创新能力与过去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就横向而言,是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同一时期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比较。比较对象不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标准的选用也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企业必然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用国际定量评价标准来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直接可比的同口径统计数据,因此,选用国际水平的标准值作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在目前还有困难。从我国经济运行实况出发,在选用定量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可选取某一年(或某一时期)某行业平均水平为定量评价标准中线,取该年(或该时期)该行业平均先进水平(排列前十名的平均值)为定量评价标准上线。
2.定量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无量纲处理
(1)定性指标的量化与赋值。定性指标的取值来自问卷调查,因此,必须保证定性指标赋值的准确性。赋值方法多种,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赋值法较为适宜。在问卷调查中,将定性指标分成1~5个档次,并对每一档内容反映指标的趋向程度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建立各档次与隶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每档根据指标内容的趋向程度对应指标定量评价值1~5分,这样使主观判断有了客观的标准。
(2)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及转换。对于定量指标而言,每项指标的内容及量纲各不相同,直接综合在一起十分困难,而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转换。这里我们选用功效系数法将异度量的各指标化成无量纲的相对数以功效分数形式,将定量指标原值转换成指标定量评价值,其公式为:
Rij=2(Cij-Cnl)/(Cul-Cul)+3
Rij:为某企业第i项定量评价要素第j项定量指标的定量评价值;Cij:为某企业在报告期内第i项定量评价要素第j项定量指标的原值;Cnl:为第j项定量指标的中线标准值;Cul:为第j项定量指标的上线标准值。通过公式的处理,我们把指标实际值Cij转换为指标评价值Bij,这时指标评价值R11,R12……R62便成为同度量指标。
如果按此公式处理时,出现:当Rij〈1时,取Rij=1;当Rij〉5,取Rij=5;当Rij在1~5之间时,取其实际值。这样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可以避免受某些非正常因素的影响。
3.确定定量评价指标权数
在多项指标综合定量评价中,为了对被评价事物得出一个全面的整体性定量评价,需要把反映事物各方面的指标综合在一起。在综合过程中,由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指标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形成中作用大些,有的指标作用小些。为表示不同指标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对所有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权数大表明该指标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大、作用大。权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定量评价结果,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数在持续创新能力综合定量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创设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度
利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我们可以衡量每项评价指标的水平;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多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有高有低,需要综合,才能确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综合过程中,因为不同量纲的指标不宜综合,又需要进行指标值的转换,把定量指标Cij转换成Rij,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在某一时点上,把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过程、状态和趋势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度”这样一个综合性指标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