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使传统的课堂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如果继承下来,再结合新的理念,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朗读形式;朗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6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了对新课堂的尝试,更多的课堂精彩纷呈。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各种手段的应用: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自制教具、小黑板等等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课堂小品、诗朗诵、演讲、配乐、甚至舞蹈……这样的形式太多了好不好呢?
记得听完一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展示特别多,特别精彩的语文公开课后,一位听课老师问我:“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怎么学生都会,可我没听懂。”她不是教语文的。我顿时哑然。是啊,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课堂的形式是什么;学生的活动多不多;学生的展示是不是精彩……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实现创建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高效”不能只是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它应该立足于传统的听说读写之间。那么,该如何把创建高效课堂和传统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呢?
一、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到真正的转变
很多教师受长期的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敢大胆改革,总担心老师不讲,学生自己不可能掌握知识。等到开始改革时,又完全放手,任由学生自己去探讨,去摸索。不是极左,就是极右。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对,我们要的高效课堂不应该是这样,它应该是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后,掌握的比较牢固,对问题理解的比较透彻,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了许多,比老师“满堂灌”式的讲解或任意的散漫效果好多了。
例如,对于《鱼我所欲也》一文,如果是传统的讲授,讲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听不下去了;如果是“新课堂”,学生展示完了之后,仍然记不住什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个人的做法是:该读就读,该讲就讲,该展示就展示,该拓展就拓展。不能因为新课堂就什么都不讲,那样学生不会学到什么;不能因为讲授就全部都讲,该尝试的也要尝试。字词解释、翻译、舍生取义的归纳完全可以让学生尝试;尝试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一遍遍朗读课文,直到读出舍生取义的慷慨大义为止。
二、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其实都可以拿来一读,当然读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我让学生先齐读,再男女生分开读,女生读感情较舒缓的部分,男生读感情较激昂的部分。这样一番朗读之后,课文的内容得到了深切地了解,对作者的感情有了真切的体会。又如,说明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的学习,可以以课文默读加勾画要点的方法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变色龙》一文,可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的爱憎;《三峡》这篇文言文可以分段齐读,连读五遍后再分段齐背,效果不错。《谈骨气》一文可以分组读,一组来读导入部分,一组来读“富贵不能淫”,一组来读“贫贱不能移”,再一组读“威武不能屈”,最后一组读结论部分。这样人人有分工,个个有事干,怎能不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又怎会掌握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说读写本就是语文的基本功,即使是新课堂也不该丢弃,从这几个角度去把握一篇文章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错。尤其是朗读,更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试想如果连一篇文章都读不顺,那么还谈什么语文的能力呢?所以,朗读一定要进行,而且要多多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的“高效”起来。
三、朗读要有高质量
语文的文本往往文质兼美,用心去品味,总有很多的收获。常常看到古人读文章时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拖长了声调,似乎陶醉其中。别觉得可笑,这才是真正的阅读之法,可惜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把朗读放在眼里了,所以读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全情投入,即使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只是一个读的“外形”而已,用了抑扬顿挫的声调,读一读这篇或那篇文章而已,真正的阅读的“神”,阅读的精髓,并没有被挖掘出来。试问一下,现在还有几个语文教师仍坚持在课堂上亲自范读课文呢?绝大多数都是找一个音频或视频链接就解决问题了,不是吗?殊不知,这样的链接其实并不见得比老师自己的范读更有效,自己的老师影响力往往更大。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期待的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功底。拿起一篇文章,在把握了主要内容之后,在体会了情感之后,或低沉,或高亢,或婉转悠扬,或激情澎湃……静静的课堂上只听到老师的朗读,那纯粹的声音直击学生的心房,让学生怦然心动,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去模仿。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精神怎会不专一?怎会不愿学习?学生模仿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认真给予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也能够自己从文本中读出“美”来,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收获。
由此可知,“高效”不应该只是以新颖的课堂形式出现,它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了这种精神和理念,这个课堂就是“新课堂”。在课堂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内涵,了解了语文的精髓,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高效课堂”。希望每一位想要创建高效课堂的老师都能够去做一下基本的尝试,让语文的朗读占据学生的心房,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历代精神的光芒。
论文作者:房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课堂论文; 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形式论文; 老师论文; 课文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