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文_刘竹敏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文_刘竹敏

——浅谈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力

◆ 刘竹敏 山东省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65408

有这样一则资料:在中国目前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教师和家长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这个惊人的数字对于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数以万计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而义务教育阶段打造出的“差生”,往往跨入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在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职校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周围实际上就构成了他成长的一种环境,构成了他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这一点对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我想,解决职校生的德育难题,必须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坚强的教育合力。

一、墙壁文化:不容忽视的成长空间

漫步于我们的校园之中,沿教学楼和公寓楼的台阶拾级而上,随处可见先哲的至理名言。“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公寓楼里男子汉们的宣言。“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创造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校园宣传栏里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的心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餐厅的师傅对离家在外孩子们的细细叮咛。“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将是一个潜力无穷的人,我的潜力就在于我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我校13级美术班全体同学的心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墙壁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进了校门,先学做人”,我相信,有了正确精神引领的学生,人生会更自信、更坚强。

二、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

现在的信息社会,媒体十分发达,电视、网络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令人无法抗拒的地步,如果不好好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他们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之中。即使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又往往沉浸在武侠、言情或者其它消遣性书籍里。“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在茫茫书海中要选择阅读;而东方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更告诉我们阅读品位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他办好帕夫雷什中学,是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的。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所谓差生,就是精神世界不充实,意义世界不丰富,且又不爱阅读的人。要解决差生的问题,需要的不是补课,而是补充阅读,再差的学生也需要精神的家园,也需要精神的归宿。

1.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热爱阅读的先行者,让学生“也傍桑阴学种瓜”。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购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因此,教师的精神引领格外重要。“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学生把黄庭坚的读书名言相互抄阅,会心一笑时,我相信,学生已经学会了无痕的自我教育。

2.在班级建立“读书角”。建议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好书,将我个人订阅的《教师博览》、《思维与智慧》、《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资料与学生共享;并且将平日自己所得好文章打印给同学们,学期末装订成册,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学期推荐了《给我未来孩子的信》、《心田上百合花开》、《人生就象爬楼梯》、《鹰的启示》、《人生的“三道染缸”论 》等几十篇优秀美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章的优秀文化精髓慢慢浸染学生的心灵。

3.利用班会和团日时间,定期开展“我喜欢的美文”朗读比赛,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和热爱阅读的兴趣。

4.与美术专业相结合。比如在图案课上,利用书籍装帧设计这一课题,让同学们自编美文集,集编辑、设计于一身,同时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5.让读书笔记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每个学期,我们班每个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摘抄美文,互敞心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亦同时促进了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而批语中的赞赏和鼓励,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三、课堂教学: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智慧启示学生悟性,抓住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艺术鉴赏课中介绍李苦禅先生时,我详细讲解了一个细节:李英杰进京求学期间,饥饱无定,常效仿宋范仲淹的办法,每天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餐一份。每逢饥肠辘辘之时,就盼着上炭画课。因为炭画画坏了不是用橡皮擦,而是用馒头粘,凡上炭画课的学生照例都会领到一个热馒头。李英杰作画时总是慎而又慎,生怕画坏一笔,为的是省下馒头当顿饭。就这样李英杰的线条有万无一失的稳准性,成为全班的佼佼者。课后,班里的路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为素描的停滞不前而困惑,李苦禅先生年轻时的故事让他有所领悟;一、如果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苦,会成就一番事业,今天的孩子缺乏这种苦;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缺的条件。职校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块沃土上,让德育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论文作者:刘竹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文_刘竹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