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政治课堂教学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治课堂教学导入
那么,如何建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呢?
1 运用导入方法应注意的几个原则.目的性原则。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政治教学目标。
兴趣性原则。导语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量力性原则。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互动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了意义。
.5 整体性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中学政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上的各种联系,提高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6 启发性原则。导入必须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因此设计导入语,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7 科学性原则。导语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引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探求欲,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导入语言的设计上讲究科学性、生动性、和幽默性,使新课一开始就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
2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复习导入法。这是很多老师采用的方法,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一方面能够做到温过而知新,另一方面又能自然的过渡到这堂课的所学内容。如果顺便能将上堂课和这堂课的关系理清,就能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思路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导入方式过于死板,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适合于政治课的复习课中。
时政导入法。初中的政治强调学生习惯的养成,政治中的知识点多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缺少对社会生活和股价热点问题的关注,了解的渠道也比较少,但是对于时事政治学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运用时政导入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
故事诱思法。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方法抓住了学生具有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名人轶事等作为开头。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另一方面可在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时,用事例证明要讲的观点。
提问吸引法。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导入。这种导入方式还在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中。课堂表演形象直观、生动鲜活。课堂导入采用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引入课堂,但是角色扮演需要课前下很大的功夫,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要达到很好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很多实际情况。
远歌曲导入。这类形式多用于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除自身内在的因素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外部的环境与气氛。有时一首歌曲也可以感染、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情绪。
威武雄壮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调动学生的激情,抒情优美的音乐可以将人带入和平安静的意境中。根据教材内容,在开讲之前播放一首与所学内容相关并为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苑巧设疑问导入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构思,巧布悬念或巧设疑问以有效地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
论文作者:杨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导语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原则论文; 政治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